第九十二章:名将之赞
东征前线的捷报与详尽的战况汇报,如同雪片般飞向后方总指挥部,也飞向了广州黄埔军校的核心决策层。邓枫这个名字,伴随着“悍将”、“砥柱”、“智勇双全”等评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高级将领的案头与言谈之中,自然也引起了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的关注,只是角度与心思,截然不同。
在总指挥部忙碌的作战室内,巨大的军事地图铺满了整面墙壁,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敌我态势。校长穿着一身熨帖的军装,背着手,站在地图前,目光锐利地扫视着东征各部的推进路线。侍从室主任手持一份刚刚送达的战报,低声汇报着最新进展。
“……第二师第四团第一营连长邓枫,于昨日黄花岗阻击战中,临危受命,收拢溃兵,固守高地达三小时,成功阻滞敌军精锐一部的迂回突袭,为主力调整部署、实施反包围赢得了决定性的时间。其所部伤亡不足敌军三成……”
校长的指尖在地图上邓枫所部固守的那个高地位置轻轻敲击了两下,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但熟悉他的人都明白,这是他极为满意的表现。
“这个邓枫,”校长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演习时便善出奇兵,我批其‘须砺其稳’。如今看来,东征数战,其勇悍果决,已非吴下阿蒙。黄花岗一战,更能于乱军中稳得住,担得起,颇有大将之风。”
他微微颔首,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与栽培之意:“确是棵好苗子。传令,对其部再次予以嘉奖。此等忠诚敢战之军官,当为重点培养之对象。”
“是!”侍从官躬身领命,迅速记录下来。在校长看来,邓枫展现出的卓越军事才能和关键时刻的担当,正是他所倚重的“黄埔系”军官应有的样子,是一把值得握在手中的利剑。
而在另一处,虽不直接指挥具体军事行动,却时刻关注着战局与人员动态的周主任,也通过自己的渠道,详细了解到了邓枫在东征中的表现。他在听取相关汇报时,脸上露出了欣慰而深沉的笑容。
“我们的‘孤星’,看来是真的在血与火中淬炼成钢了。”周主任对身旁的聂荣臻感叹道,他手中拿着的是一份更为详细的、包含士兵反馈的战地纪实,“不再仅仅追求个人战术的炫目,懂得了珍惜士兵的生命,明白了凝聚人心的力量,甚至开始自觉地思考战争背后的政治意义。这比单纯的打胜仗,更令人高兴。”
他指着报告中描述邓枫在行军中与民众互动、严格执行纪律、以及在小范围会议上强调“革命军为民而战”的细节,目光深邃:“他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远比课堂上更多、更深刻。能看到他将主义的原理与残酷的现实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担当,这说明我们当初的眼光没有错,引导的方向也是正确的。”
周主任更看重的,是邓枫思想上的成长与成熟,是他在实践中对革命理念的认同与践行。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员悍将,更是一个正在快速成长、信念日益坚定的革命同志。
“他现在位置关键,名声渐显,未来的考验也会更加复杂和严峻。”周主任语气转为凝重,“我们要继续关注,适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提醒,确保这颗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好苗子,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两位身处不同位置、怀揣不同理想的领导人,几乎在同一时间,对邓枫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只是,一方意在培养一把锋利的、忠于自己的军事指挥刀;另一方,则欣慰于看到一个信仰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并期待着他在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复杂的斗争中,肩负起更大的使命。
这来自不同维度的“名将之赞”,如同两道来自不同方向的光,交汇在邓枫身上,既是对他过往成绩的肯定,也预示着未来道路的复杂与艰险。邓枫自己或许尚未完全明晰这其中的深意,但他已然站在了一个新的风口浪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