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事走后的第三天下午,段明阳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书包,踩着自行车回了清溪村。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就见几个村民围着议论,他放慢车速,隐约听见“段家要申请国统局良种”“听说亩产多两百斤”的话,嘴角忍不住往上扬——家里的日子,终于要越来越好了。
“二哥!”刚到段家院门口,筱棠就像只小雀似的扑了过来,手里还攥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你可算回来了!爷爷正等你写种植计划呢!”明阳停下车,接过红薯,掰开一看,金黄的瓤里冒着甜丝丝的热气,咬一口,绵密香甜,比他在省城食堂买的红薯好吃十倍不止。
“这红薯哪儿来的?这么甜。”明阳一边吃,一边跟着筱棠往院里走。筱棠眨了眨眼,故意说:“是爷爷在山上找到的野红薯,我帮着挖的,运气好,挖了不少呢!”她没提空间的事——二哥心思细,要是问起“野红薯怎么这么甜”,反而不好解释。
进了屋,段守业正坐在桌前摆弄一张旧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南坡地的位置。见明阳回来,他赶紧把地图推过去:“明阳,你看看,这南坡地向阳,土层厚,种良种玉米正好,就是地势有点陡,怕下大雨水土流失。”
明阳凑过去,仔细看了看地图,又问了爷爷南坡地的土壤情况、往年的降雨量,然后从书包里掏出笔记本和钢笔,一边记一边说:“爷爷,南坡地确实适合种玉米,但得挖几条排水沟,不然雨季容易淹根。还有施肥,良种玉米前期需要氮肥多,光靠农家肥不够,县里供销社有尿素卖,虽然要凭票,但咱们可以用积分换点,掺着草木灰用,既能补肥,又能防虫害。”
筱棠搬了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看着二哥在笔记本上画地块草图,线条清晰地标注出排水沟的位置、种植的行距和株距,忍不住问:“二哥,为啥要规定行距和株距呀?种密点不是能多收吗?”
明阳放下钢笔,摸了摸筱棠的头,耐心解释:“傻小妹,玉米要通风透光才能长好。种太密了,叶子叠在一起,阳光照不进去,风也吹不透,不仅结的棒子小,还容易生病。农科院推荐的行距是一尺五,株距一尺,这样既能保证棵数,又能让每棵玉米都长得壮实。”
柳玉梅端来一碗煮鸡蛋,放在明阳面前:“明阳,快吃个鸡蛋补补,写计划费脑子。”明阳拿起一个鸡蛋,剥了壳递给筱棠:“小妹也吃,你帮家里干活,也辛苦。”筱棠接过鸡蛋,心里甜滋滋的——二哥总是这样,不管有啥好东西,都想着家里人。
接下来的两天,明阳每天都趴在桌前写种植计划。白天,他跟着爷爷去南坡地实地查看,记录土壤湿度、光照时间;晚上,他在油灯下整理数据,从地块概况、种植流程,到病虫害防治、收获预估,写得详细又具体。筱棠每天都给二哥端来灵泉水泡的茶,还在他的粥里加了点灵泉水——二哥熬夜写计划,她怕二哥累着。
计划写好的那天晚上,段家全家都围在桌前。明阳把写好的计划念了一遍,从“南坡地土壤改良方案”到“玉米生长期浇水时间表”,连“遇到冰雹如何防护”都想到了。段守业听得连连点头,手里的旱烟袋都忘了点:“还是大学生有文化,这计划写得比公社文书还周详!”
“二哥,你太厉害了!”筱棠凑到计划前,看着上面工整的字迹,满眼崇拜。明阳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这都是我在学校学的农业知识,能用到家里的地里,才不算白学。等秋收多收了粮,二哥给你买糖吃。”
第二天一早,段守业拿着明阳写好的种植计划,揣着两个煮鸡蛋就去了公社。公社文书看了计划,忍不住称赞:“老段,你家明阳真是个好苗子,这计划条理清晰、考虑周全,我这就给县里国统局递上去,肯定能批!”
段守业从公社回来,一路上都在笑。路过张婶家时,张婶还问:“老段,计划交了?能批下来不?”段守业拍着胸脯说:“肯定能!我家明阳写的计划,比别人的详细多了!”看着张婶羡慕的眼神,段守业心里别提多自豪了——家里有个大学生,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