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谷机带来的震撼还未完全平息,田地里实实在在的变化,更是将整个桃源村的期待推向了顶峰。时值夏末,阳光炽烈,照耀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站在村口的高坡上放眼望去,桃源村的田亩与周边那些依旧显得有些贫瘠、庄稼稀疏发黄的村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的稻禾株株挺拔,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着,颗粒饱满,在阳光下泛着金绿色的光泽,远远看去,像是一片漾着微波的湖泊。旁边的麦田也不遑多让,麦秆粗壮,麦穗长得几乎有孩童小臂长短,密密匝匝,预示着惊人的产量。
“了不得,了不得啊!” 王老伯几乎每日都要到田埂上转几圈,他小心翼翼地托起一穗稻谷,感受着那份沉实的分量,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菊花,“老头子我种了一辈子地,就没见过长得这么俊的庄稼!”
几个老农蹲在田边,指着那稻穗议论纷纷:
“你看这穗头,这颗粒,怕是比往年能多出三成的收成!”
“何止三成!我看五成都有可能!你瞅瞅苏工家那块水田,那稻子密得都快看不见水了!”
“还不是多亏了苏工家的水车,还有苏姑娘教的沤肥法子,再加上这种子也好……”
提到种子,众人目光都不由自主地投向苏家那片格外茂盛的田地,心中虽有疑惑,但更多的却是感激和信服。苏家带来的奇迹太多,他们已经习惯了。
赵梅领着几个妇人挎着篮子从田边走过,篮子里装着刚摘的、水灵的野菜和一些早熟的瓜果。她笑着对田里的老农打招呼:“李叔,看这天色,再有个十来天,就能开镰了吧?”
“快了快了!” 老农笑得合不拢嘴,“梅娘子,就等着你家苏工那打谷机派上大用场呢!今年咱们村的粮食,怕是仓廪都装不下咯!”
喜悦的情绪如同温润的泉水,在村中无声地流淌。孩童们在长势喜人的田埂边追逐嬉戏,妇人们坐在屋前,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笑着讨论秋收后要用新粮做哪些好吃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笃定。连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股谷物即将成熟的、清甜的气息。
周氏和苏富贵一家,看着自家田里虽然也比往年好、但明显比苏家和其他几户精心打理的人家逊色一筹的庄稼,心情复杂。周氏挎着篮子,看着苏家田里那几乎要倒伏的稻穗,忍不住又酸了一句:“长得那么好,也不怕大风刮倒了……” 可这话说出来,连她自己都觉得底气不足,旁边听见的妇人更是直接白了她一眼,懒得搭腔。
苏工和苏文也时常在田间巡视。苏工仔细检查着稻穗的灌浆情况,估算着收割的最佳时机,时不时对跟在身边的苏文讲解几句农田管理的要点。苏文认真听着,看着这片由父亲规划水利、姐姐提供良种、全村人共同努力才创造出的丰收景象,心中对于“耕读传家”、“民生根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苏锐则摩拳擦掌,已经开始带着青壮年们检修农具,打磨镰刀,为即将到来的抢收做准备。“今年这粮食,说啥也不能糟蹋一粒!” 他声音洪亮,充满了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