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过后,农历新年的脚步便越来越近。北京的街头巷尾开始点缀起喜庆的红色,年味儿在寒风中悄然弥漫。对于凌空而言,这个寒假归乡的心情,与往年又有些许不同。博二上学期的沉淀与突破,让他内心多了一份笃定;而对苏暮雨日益深厚的依赖与思念,则让这次团聚充满了更具体的期待。
、“‘归途’的行囊:成果、思念与近乡情切”
这一次,凌空的行李中,除了给家人的礼物和换洗衣物,还多了一叠打印出来的论文初稿。那是他基于“元认知弹性框架”完成的第一篇正式学术论文,虽然尚未投稿,但凝聚了他过去半年最多的心血。他希望能和亦师亦友的李教授交流探讨,也隐隐期待着向家人和苏暮雨展示这份阶段性的成果——这或许是他能带给他们的、最好的“年礼”。
高铁飞驰,窗外的景色由北方的枯黄萧瑟逐渐变为南方的湿润苍翠。凌空的心也随之轻快起来。他回想起这半年:理论瓶颈期的焦灼,浴室灵光乍现的狂喜,代码实现中的无数个不眠之夜,苏暮雨病中他远程关怀的无力与用心,以及那条围巾带来的、持续整个冬天的温暖……点点滴滴,汇聚成河,推动着他不断向前。
当“飞云县”三个字出现在站台指示牌上时,一种混合着激动、安心与迫不及待的情绪涌上心头。他拎着行李快步下车,目光在接站的人群中急切地搜寻。很快,他看到了那几道熟悉的身影——凌爸爸、凌妈妈,以及站在他们身边,穿着暖黄色羽绒服,笑靥如花的苏暮雨。
“爸,妈,暮雨!”凌空的声音带着旅途的疲惫,却掩不住喜悦。
凌妈妈照例想接过他的行李,凌空这次笑着递过去一个轻便的袋子:“这个轻,重的我自己来。”
凌爸爸打量着他,点点头:“气色不错,没瘦。”
苏暮雨很自然地走上前,挽住他的胳膊,轻声问:“路上累了吧?”眼神里的关切和思念,几乎要满溢出来。
“看到你们就不累了。”凌空看着她,只觉得连日来的奔波和积累的疲惫瞬间消散。家的港湾,爱人的等候,永远拥有最神奇的治愈力量。
、“‘家宴’的升级:从‘准女婿’到‘半个儿’”
回到家的第二天,凌家举办了一场比往年更显正式的家宴,邀请苏暮雨和她的父母一同参加。与上次凌空作为“准女婿”上门的紧张不同,这次的气氛更加融洽自然,仿佛两家人的关系经过时间的发酵,已变得密不可分。
凌妈妈和苏妈妈在厨房里边忙碌边聊天,默契得像多年的老姐妹。凌爸爸和苏爸爸则在客厅里边喝茶边下棋,偶尔就某个时事新闻或历史典故交流几句看法,气氛颇为投契。
凌空和苏暮雨则负责打下手,摆餐具、端菜、倒饮料,配合默契。席间,话题自然而然地围绕着两个年轻人的近况展开。
“凌空这次回来,感觉又沉稳了些。”苏妈妈温和地笑着说,“听暮雨说,你的研究有了不小的进展?”
凌空点点头,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新提出的框架思路,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苏爸爸听得饶有兴趣,虽然不懂技术细节,但能感受到凌空话语里的逻辑性和自信,眼中流露出赞赏。
“年轻人,能在基础理论上下功夫,很好。”苏爸爸赞许道,“做学问,就是要耐得住寂寞。”
凌妈妈则更关心苏暮雨:“暮雨在上海工作还顺利吗?一个人在外面,要注意身体,别太拼了。”
苏暮雨乖巧应答:“阿姨放心,都挺好的,同事和领导都很照顾我。”
这顿家宴,其乐融融。凌空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在苏家父母眼中,已不仅仅是“女儿的男朋友”,更像是被接纳和认可的“半个儿子”。这种身份的微妙转变,代表着更深层次的信任和期待。
、“‘老友’相聚:吐槽大会与不变的初心”
赵强和苏晓晓自然不会错过凌空回来的机会。聚会依旧热闹,地点选在了一家有独立包间的火锅店,沸腾的锅底氤氲着热气,也蒸腾着友情的温度。
赵强一见面就咋呼起来:“空哥!博士生归来!快让我看看,头发还在不在?”说着就要去扒拉凌空的头发。
凌空笑着躲开:“放心,还在,暂时还够用。”
苏晓晓则拉着苏暮雨,兴奋地分享着她最近接的一个大项目,以及她在社交媒体上逐渐积累起来的人气,言谈间充满了事业上升期的自信与活力。
话题很快转向了各自的近况和吐槽。
赵强开始大倒苦水,抱怨职业球队训练的枯燥和竞争的残酷:“你们是不知道,每天都是体能、战术、录像分析……感觉脑子都要练成肌肉了!还是空哥好,天天跟高深的知识打交道,多优雅!”
凌空失笑:“优雅?你试试对着一个跑了几百遍还是出错的仿真程序看它还优雅不优雅?我感觉我每天不是在debug,就是在去debug的路上。”
苏暮雨也加入吐槽行列:“你们那至少目标明确。我们做项目才头疼,甲方爸爸的心思比女朋友还难猜,方案改个十遍八遍是家常便饭。”
苏晓晓深有同感:“对对对!还有那些网络上的键盘侠,根本不懂艺术,就知道指手画脚!”
大家互相吐槽,又互相安慰,在欢声笑语中释放着压力。凌空看着眼前这些一起长大的伙伴,尽管各自的道路已然不同,赵强在体育场上挥洒汗水,苏晓晓在艺术世界里追寻梦想,苏暮雨在职场中历练成长,自己则在学术深海中探索,但那份根植于年少时期的理解、支持和毫无保留的信任,却从未改变。他们依然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剪贴簿’的续写:共同记忆的新篇章”
闲暇时,凌空和苏暮雨最喜欢待的地方,是苏暮雨那个充满书香和阳光的房间。凌空带来了那本珍贵的剪贴簿,苏暮雨则准备好了新的照片、贴纸和彩笔。
他们一起挑选这次带回的照片——有凌空在香山红叶中微笑的瞬间,有他围着灰色围巾在实验室楼下的留影,有苏暮雨在上海外滩的夜景照,还有他们视频通话时一些有趣的截图。两人头靠着头,一起回忆着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苏暮雨用她娟秀的字迹在旁边写下注解:
“凌博士登高望远,心系代码。”——配香山照片。
“来自苏同学的手工温暖,抵御京华寒流。”——配围巾照片。
“隔着屏幕的晚餐,味道是思念。”——配视频截图。
他们还特意留出了一页,贴上了凌空那篇论文首页的截图,苏暮雨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奖杯,写着:“凌空同学在探索‘机器人元认知’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值得纪念!”
共同续写剪贴簿的过程,像是一次温馨的仪式,梳理着他们共同的情感记忆,也见证着彼此的成长足迹。这本越来越厚的册子,成为了他们爱情最生动、最具体的载体。
、“‘未来’的微光:现实考量与朦胧的共识”
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凌空和苏暮雨沿着飞云江慢慢散步。冬日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身上,江水缓缓流淌,闪烁着细碎的金光。话题不可避免地触及了更远的未来。
“博二下学期,应该要开始考虑博士后的出路,或者工业界的机会了。”凌空说道,语气平和。
“嗯,”苏暮雨点点头,“我在上海这边,工作也慢慢稳定下来,有几个项目做得还不错,领导也挺看重。”
两人沉默了片刻。他们都清楚,凌空的博士生涯还有两三年,而苏暮雨在上海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异地”这个状态,短期内似乎还看不到尽头。
“我查过,”凌空打破沉默,“北京和上海之间,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其实很多。我们领域的一些顶尖企业和研究院,在上海也有分部。”
苏暮雨看向他,眼神清澈:“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凌空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未来的选择,可以尽量考虑对彼此发展都有利,并且能缩短地理距离的方向。不一定非要立刻定下来,但我们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和准备。”
他没有给出空泛的承诺,而是提出了一个务实且充满希望的方向。苏暮雨听懂了他的意思,他是说,他们的未来规划里,始终有对方的位置,他们会共同努力,让交叉点早日出现。
“好。”苏暮雨握住他的手,笑容在阳光下格外明媚,“我们一起留意,一起努力。”
这个朦胧的共识,像冬日里的一缕微光,虽然还不耀眼,却足以驱散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些许阴霾,让他们对前路充满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凌空站在熟悉的窗前,望着飞云县宁静的夜空和零星升起的烟花。过去一年的汗水、迷茫、突破与温暖,都已沉淀为成长的养分。他手中握着苏暮雨微凉的手,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平静与力量。他知道,新的一年,挑战依旧,分离仍在,但有了身边这个人的理解和并肩,有了家人朋友的支持,有了清晰的目标和不断增长的能力,他无所畏惧。归途是为了积蓄力量,而更好的出发,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