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
今天是将星林立,差不多是长江之北的各大军事将领都汇聚于此。
此时韩渠心里一阵担忧,因为他刚刚放弃了济城,放弃了泰安城,已经退到了济宁城,只要再前进一步,就出了山东地界。
就连他今天来到这里,很多人都远远的避开他,不敢他和说话,估计是在避嫌。
“来了来了”
此时,二十几名高级将领都站起来。
来的这个人自然是山城那位。
当他路过韩渠身边时,却主动停下来跟他握手道,“韩副总司令,你都胖了,看来鲁地的鱼虾很会养人呀,哈哈”
“不不不,您见笑了”
韩渠此时也很惊讶,没想到会主动给他打招呼,听口气好像没有责怪他的意思。
他不知道的是,那个人越是在这个时候跟他客气,越是大祸临头。
来到首座上,那个人说道,“好久没见面了,有点从来也没见过面,所以开会之前我要点一下名”
然后拿起桌面上的名单一一点名。
点完名后,再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说道,“今天在坐的人有谁带了这一本步兵操点小册子,带了的人举一下手”
听着问话,在座的高级将领都一脸懵逼,因为他们谁也没带。
只见他起来继续说道,“晓得嘛,日本人军官或者士兵,每人都随身携带这样的小册子,目的就是方便学习,处处规范纪律行动,而我们呢?自抗战以来,一败再败,就是因为军纪不整,各自为政”
说到最后,语气已经从平衡上升到愤怒,让所有人都低下了头。
特别是韩渠,就差报他的身份证了。
此时旁边的李将军接话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个败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的人貌合神离,连打都懒得打,导致济城面临陷落的危险,一旦济城丢失,日军就会长驱直下,届时沿海城市再无立足之地,实在是不应该呀”
此话一出,韩渠心里已经冒汗了,刚刚李将军的话谁都能听懂,说的就是他带兵逃跑的事情。
那人也点头,接着说道,“所以今天我要整顿军纪,对于前线将士,有功的要嘉奖,临阵脱逃的,我要严厉处分”
说道这里,用力的捶了一下台面,然后继续道,“抗日,是每一位将领应尽的责任,可是却有一个高级将领违抗军令,主动放弃黄河天险,让黄河东岸的城市有陷落之危,影响极大,罪恶滔天”
然后又直接看向韩渠道,“我问你,韩副总司令,你一枪不发,从黄河东岸撤退,放弃济城泰安一线,让整个五战区后方危险,这个责任谁来负,你告诉我?”
韩渠知道该来的总算要来,不过他也不想做个待宰羔羊,于是脑筋快速运转,站起来辩解道:
“带兵后撤是我的责任,不过我还留下一个师在那抵挡,目前鬼子并没有渡过黄河,但我要问一句,金陵丢失,谁又要负责?”
不说还好,此话一出,那人都要气炸了,立刻反驳道,“我问的是山东,不是金陵,金陵丢失,自然有人负责”
其实这话一出,那人虚了,再坐的也是虚了,金陵是国府,如今丢失,真要论起来,都有一份责任的。
但事情就是大家心里知道,但你韩渠直接说出来,就不对了。
难道那位不需要面子吗?
见事态加剧,怕大家面子挂不上去,另外一位高级将领打圆场道,“韩副总司令,不要强词夺理了,快坐下”
听到这话,韩渠斜眼看了一下那人,然后自顾坐了下来。
这时那人也没心情再说下去了,最后说道,“哼,要不是有那个血狼军投入一万多人进去,你以为你的一个师能挡住?而你韩渠呢?丢人呀,带走五万人,你还想说什么?”
“我......我可以再回去的”
不料话还没说完,那位直接摆手道,“好了好了,散会”
随后第一个走了出去,在座的将军也随后跟了上去,只有韩渠还坐在座位上没动,不知道在想什么。
这时,一位中校过来说道,“韩副总司令,请您跟我走,您的车停在了下面”
韩渠还真以为是他的车在等着他,所以跟了下去,但靠近汽车后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他的车。
“这......这不是我的车,你们这是要干什么?放我下去”
但韩渠就一个人,如何能抗拒三个人强行把他推入汽车内呢?
从一开始,这次会议就是鸿门宴,目的就是把韩渠骗到会议现场,然后逮捕他。
目的很明确,杀鸡儆猴,希望借韩渠这件事,来给其他将领树立反面教材。
此时,一间办公室里,那人站在窗户面前,刚刚韩渠被强行推上车的画,他是看的一清二楚。
他转过身,看着面前的李将军道,“德邻呀,关于血狼军还有那李安国,你怎么看?”
李将军短暂思考后说道,“该军战斗力很强,据情报说,拥有的火炮能死死的压制鬼子,还有就是制空权的强大,让鬼子失去了制空优势,如此一来,鬼子回许无法东渡黄河,而这个李安国,只知道他是同盟会元老的养子,自己又出自中央军校,也是属于您的学生”
那人点点头,嘴角落出微笑道,“之前是我疏忽了,韩渠说他有一支海军时,我还以为就是小打小闹,但是现在看来,之前给他个上校实在是对不起他的身份了”
“那您的意思是?”李将军问道。
“让国防部命令他为山东警备司令,授予中将军衔,22师一并划给他统辖,让他坚决守好黄河天险,保护第五战区后方安全,这样你才能安心指挥与北上的日军大战”
“您英明,如此一来,那后面我就能放开手脚对付鬼子了”李将军说道。
一周后,韩渠以军法处置。
而他的第三集团军知道这件事后,也没有人闹事,可见韩渠带兵撤退,是多么让人可恨,连自己人都恨。
这个时候,远在清源山的李安国也接到了国府的任命,而给他宣读命令的人是一个他意想不到的。
他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