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模考的欣慰尚未完全沉淀,高三车轮战般的节奏便以更猛烈的态势席卷而来。各科复习相继进入深水区,题目的综合性和难度陡然提升,试卷仿佛永远也做不完,错题本以惊人的速度增厚。深夜的台灯下,疲惫如同潮水,一次次试图将意志力淹没。
某个周三,米小圈遭遇了物理的“滑铁卢”。一套综合卷做得磕磕绊绊,最后两道大题几乎毫无头绪,对完答案后,鲜红的叉号刺得他眼睛发疼。挫败感像冰冷的藤蔓缠绕住心脏,白天在教室里强撑的镇定荡然无存。抬头看钟,已是凌晨十二点半。万籁俱寂,只有笔尖无意识敲击桌面的声音,衬托得夜色愈发深沉。
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和压力几乎要将他吞噬。他鬼使神差地拿起手机,点开了那个熟悉的聊天界面。他想问问李黎睡了没有,想听听她那冷静的声音,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很正常,慢慢来”。
消息刚发出去不到十秒,手机屏幕竟亮了起来——是李黎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
米小圈的心猛地一跳,几乎是手忙脚乱地按下了接听键。
屏幕亮起,分成了两格。他那边的画面有些凌乱,台灯的光晕照亮了他略显疲惫和沮丧的脸。而李黎那边,同样是书桌的一角,台灯散发着稳定而明亮的光芒,她穿着家居服,头发松松地挽着,脸上带着淡淡的倦意,但眼神依旧清醒专注。她面前同样摊开着习题和草稿纸。
“还没睡?”两人几乎是同时开口,然后又同时愣了一下。
“嗯,这套物理卷有点难。”米小圈老实交代,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懊恼。
“我在看化学竞赛的拓展题。”李黎的语气平淡,仿佛凌晨刷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她看着屏幕里米小圈耷拉着脑袋的样子,补充了一句,“碰到难题了?”
“嗯,最后两题,没什么思路。”米小圈把卷子往摄像头前挪了挪。
李黎微微凑近屏幕,仔细看了看题目:“这两道题考察的是电磁感应和能量综合,切入点比较隐蔽。你先看第一问,关键是把导体棒的运动过程分段分析……”
她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清晰而冷静,像一道光,驱散了米小圈心头的迷雾和孤独。他立刻打起精神,拿起笔,跟着她的思路在草稿纸上演算起来。
这一次的讲解,比在图书馆时更加细致,也更加有耐心。或许是因为深夜的静谧放大了感知,米小圈甚至能听到她那边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她端起水杯喝水的轻微声响。
讲解完毕,米小圈豁然开朗。
“明白了!谢谢!”他的声音里重新充满了活力。
“嗯。”李黎应了一声,没有多说什么,重新低下头,继续看自己的题目。
视频并没有挂断。
两人就这样,隔着屏幕,各自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世界里。他重新向那道难题发起进攻,她则继续在竞赛题的海洋中探索。他们不再说话,麦克风里只有彼此清浅的呼吸声,和笔尖书写时发出的、令人安心的细微声响。
米小圈偶尔抬起头,能看到屏幕那端,李黎微蹙着眉思考的侧脸,被台灯勾勒出柔和的轮廓。那盏灯,和透过屏幕传递过来的、她专注的存在本身,像一座遥远的灯塔,照亮了他这片深夜孤军奋战的海洋。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时间在安静的陪伴中悄然流逝。当米小圈终于攻克了那套卷子上所有的难题,长舒一口气时,抬头看钟,已经是凌晨一点半。
他看向屏幕,李黎似乎也刚好完成了一个阶段,正活动着有些僵硬的脖颈。
“我搞定了。”米小圈小声说,带着完成任务的轻松。
“我也差不多了。”李黎回应,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那……早点休息?”米小圈试探地问。
“好。”李黎点了点头,“明天还要早读。”
“晚安。”
“晚安。”
视频通话结束,屏幕暗了下去。房间里重新恢复了寂静,但米小圈却感觉心里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之前的沮丧和孤独早已烟消云散。他关掉台灯,躺到床上,窗外是沉沉的夜色,但他仿佛还能看到屏幕那端,那盏为他(或许也为她自己)亮着的、温暖的灯光。
从此,凌晨的视频连线,成了他们之间一个不常发生、却心照不宣的秘密。并非每晚如此,但在其中一人遇到瓶颈感到格外艰难,或者压力大到难以承受时,另一个人的视频邀请总会不期而至。没有过多的言语,很多时候甚至只是互相看一会儿,确认对方还在努力,然后便各自埋头苦干。
那透过屏幕互相陪伴的灯光,那安静书写的身影,成了高三深夜里最无声却最有力的支撑。它告诉他们,在这条遍布荆棘的追梦路上,他们从不孤单。这份在凌晨时分、通过电波传递的默契与陪伴,比任何华丽的誓言都更深刻地镌刻在彼此奋斗的岁月里,成为照亮黑暗、温暖心房的一束永恒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