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结束后的校园,像是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连空气都变得轻盈起来。梧桐树的新叶已经长得巴掌大小,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微风拂过时发出悦耳的沙沙声。
米小圈和李黎的关系,就像这暮春时节的万物,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生长、靠近。
周五下午的班会课,王老师宣布要重新调整座位。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窃窃私语,有人期待,有人紧张。米小圈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下意识地看向旁边的李黎。她依旧坐得笔直,但握着笔的手指微微收紧,泄露了内心的不平静。
当王老师念到李黎,米小圈,你们还是坐一起时,米小圈明显感觉到身边人松了一口气。他自己也忍不住扬起嘴角,像是中了头奖般雀跃。
看来王老师很认可你们的互帮互助。前座的张婷回过头,促狭地眨眨眼。
李黎轻咳一声,低头整理起书本,耳根却悄悄染上淡粉。米小圈挠挠头,傻笑着没有接话,心里却像灌了蜜一样甜。
新的座位表让他们的相处更加自然。现在李黎会直接从他笔袋里拿修正带,而米小圈也会很自然地看她摊在桌上的课堂笔记。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熟稔的默契。
这天放学后,轮到他们值日。夕阳将教室染成暖金色,粉笔灰在光柱中翩翩起舞。米小圈负责擦黑板,李黎在整理讲台。
米小圈一边擦着黑板上的几何图形,一边状似随意地问,明天要不要一起去图书馆写作业?
问完他就后悔了,手下的动作都不自觉地放慢,紧张地等待回应。
李黎整理粉笔盒的动作顿了顿,抬头看了他一眼。夕阳在她眼中映出细碎的金芒。
几点?她问,声音平静。
米小圈强压住心头的狂喜:上午九点?
她低下头,继续整理粉笔,但米小圈看见她的嘴角弯起了一个小小的弧度。
第二天,米小圈破天荒地起了个大早,对着镜子整理了十分钟头发。到图书馆时,李黎已经坐在靠窗的老位置,面前摊着作业本,阳光在她专注的侧脸上镀了一层柔光。
给你。她推过来一杯豆浆,买多了。
米小圈接过温热的豆浆,心里明白这又是她别扭的关心方式。他在她对面坐下,两人安静地写起作业。偶尔有不会的题目,他会轻轻推过去,她便在草稿纸上写下解题思路再推回来。
写到一半时,一片梧桐叶从窗外飘进来,恰好落在李黎的本子上。她捡起叶子,对着阳光看了看叶脉,然后轻轻夹进了书里。
做书签?米小圈小声问。
她点头,比买的书签有意思。
米小圈看着那片叶子,忽然想起她之前给他的蓝色书签,想起笔记本页脚的火箭图案。这些小小的信物,就像他们之间无声的语言,记录着每一次心动的瞬间。
作业写完时已是中午。他们收拾好东西,并肩走出图书馆。五月的阳光正好,梧桐树的叶子在头顶沙沙作响,投下斑驳的光影。
谢谢你的豆浆。米小圈说。
谢谢你的伞。李黎回答。
两人相视一笑,许多未尽的话语都融在了这个笑容里。
走到分岔路口,李黎要去书店,米小圈要回家。他们同时停下脚步,这次却没有立即道别。
下周一见。米小圈说。
嗯,周一见。李黎点点头,转身离去。
米小圈站在原地,看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个春天格外美好。梧桐新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他们之间刚刚萌芽的感情,清新,明亮,充满希望。
他想起昨天值日时她在黑板上留下的那行字——那是她在他擦黑板前,悄悄用粉笔写下的,很小很小的一行字,小到只有他能看见:
和你同桌,挺好的。
当时他愣在原地,直到她红着脸催促快擦掉,才慌忙把那行字擦去。但那些字,已经深深印在了他心里。
米小圈抬头望着满树新叶,终于明白:有些感情不需要大声宣告,就像梧桐叶的生长,静默,却势不可挡。而他们的故事,正如这暮春时节,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