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当代续脉 第九章 声绘文脉,研学寻脉
数字档案馆 “护脉故事馆” 与 “文明对话馆” 的成功上线,让团队对 “文物声音馆” 和 “线下研学地图” 的建设充满期待。然而,项目推进之初就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 “文物声音馆” 中,史前陶器敲击声的还原缺乏参考依据,仅凭现有文物无法精准判断五千年前的声音质感;二是 “线下研学地图” 涉及四大遗址的路线规划,部分遗址核心区因保护需求,不便对普通游客开放,需协调遗址管理处制定专属研学路线。
“史前陶器的声音,或许能从制作工艺入手还原!” 周教授看着桌上的仰韶彩陶复制品,突然想到,“不同陶土配比、不同器型的陶器,敲击声会有差异。我们可以联合赵师傅这样的非遗匠人,按史前工艺复刻不同类型的陶器,再通过声学仪器采集敲击声,就能还原最接近史实的声音。”
团队立刻联系仰韶彩陶复刻匠人赵师傅,在良渚遗址搭建临时制陶工坊。赵师傅按照史前方法,分别用红山、仰韶、古蜀、良渚的本地陶土,复刻出小型陶碗、陶盆、陶鼎等器物。当他用木槌轻轻敲击仰韶彩陶碗时,清脆的 “咚 — 咚” 声在工坊里回荡,周教授立刻用声学分析仪记录下声音数据:“这种低频共振,符合仰韶彩陶薄胎、细泥的特性,应该就是五千年前先民听到的声音!”
青少年代表们也参与到声音采集过程中。小宇拿着声学仪器,记录下不同陶器的敲击声后,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这些声音编成‘文明声音故事’?比如用陶碗声模拟史前先民喝水的场景,用陶鼎声模拟祭祀时的仪式感。” 这个建议让团队眼前一亮,他们邀请专业配音演员,结合史前文明交流的场景,将陶器声、石器打磨声与旁白结合,制作出《古河道的清晨》《良渚祭祀礼》等系列声音故事,让 “文物声音馆” 不再是单纯的声音陈列,而是有温度的场景还原。
与此同时,“线下研学地图” 的协调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团队与四大遗址管理处召开线上会议,针对遗址核心区保护问题,共同制定出 “分层研学路线”:红山遗址开放 “古河道生态区” 与 “模拟考古区”,让游客体验石器挖掘与古河道生态观察;仰韶遗址开放 “彩陶工坊” 与 “祭祀坑遗址”,游客可参与传统制陶与纹饰绘制;古蜀遗址开放 “玉璋保护展示区” 与 “鱼鸟纹解读区”,近距离了解文物修复过程;良渚遗址则开放 “莫角山宫殿基址” 与 “反山墓地展示区”,结合数字档案馆的玉琮模型,讲解史前礼器文化。
为了让研学路线更具吸引力,团队还邀请青少年代表参与路线设计。晓晓结合自己在良渚的生活经历,建议在路线中加入 “文明纹饰打卡点”:“在每个遗址的关键位置,设置纹饰涂鸦板,游客可以用粉笔临摹当地文明的代表性纹饰,打卡完成后还能获得‘文明守护者’电子证书。” 这个创意被纳入 “线下研学地图” 后,立刻得到遗址管理处的认可 —— 既增加了研学的互动性,又不会对遗址造成破坏。
“文物声音馆” 与 “线下研学地图” 同步上线当天,团队在红山遗址举办了 “声动研学” 启动仪式。仪式上,游客们通过手机访问 “文物声音馆”,一边听着《古河道的清晨》的声音故事,一边沿着 “线下研学地图” 的路线,在古河道旁体验模拟考古;在仰韶彩陶工坊,孩子们跟着赵师傅学习制陶,敲击自己制作的小陶碗,声音通过现场的声学设备传入 “文物声音馆” 的实时更新板块,成为 “最新文明声音记录”。
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带着女儿参与研学后,感慨道:“以前看文物只是看个热闹,现在既能听到文物的声音,又能亲手体验制陶、考古,孩子不仅了解了史前文明,还对文物保护产生了兴趣,这才是真正的‘沉浸式传承’。”
仪式结束后,佛罗伦萨博物馆的马可通过视频连线,观看了研学活动的直播:“你们将数字声音与线下体验结合的方式太出色了!我们计划参考你们的‘线下研学地图’,在意大利设计‘丝绸之路文物研学路线’,未来还能开展跨国研学活动,让两国青少年一起探索文明交流的历史。”
深夜,团队在良渚数据中心整理研学活动的反馈数据 ——“文物声音馆” 的声音故事播放量突破 5 万次,“线下研学地图” 的预约量一周内达 3000 人次。沈青崖看着数据,对众人说:“从数字档案馆的线上互动,到线下研学的亲身体验,我们终于实现了沈敬之‘以新技传之众人’的设想,而且让这份传承变得更有温度、更有参与感。”
林晚秋望向窗外,月光下的莫角山宫殿基址与数据中心的灯光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文明传承的无限可能。“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完善数字档案馆的功能,让更多人能通过不同方式亲近文明、守护文明。” 她的声音里满是坚定,“因为我们知道,文明的传承,永远没有终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