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演练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教导队驻地弥漫着疲惫与一种初生牛犊般的锐气。然而,当高强度的外部压力暂时消退,一些被压抑的内部问题,如同冰层下的暗流,开始悄然涌动。来自不同部队、有着迥异经历的学员们,在磨合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观念的碰撞。
冲突最先在日常生活和训练细节中爆发。
原先是某主力团侦察排副排长的赵铁柱,军事技术过硬,尤其一手枪法在教导队里也能排上前列。但他身上带着浓厚的旧军队习气,认为“军事过硬就是大爷”,对林锋强调的内务整洁、政治学习颇不以为然。一次内务检查,他的被子叠得勉强合格,但床下的个人物品胡乱堆放。负责检查的、原先是学生出身、做事一丝不苟的班长李文书提出批评,赵铁柱眼睛一瞪:
“扯淡!老子是来打鬼子的,不是来当娘们绣花的!能打仗就行,管老子东西放哪儿?”
李文书脸涨得通红,据理力争:“连长说了,内务体现纪律!细节决定成败!”
“少拿连长压我!老子当兵的时候,你还在学堂里之乎者也呢!”赵铁柱梗着脖子,语气满是不屑。周围的学员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明显站在赵铁柱一边,觉得李文书小题大做。
另一处矛盾则源于训练方法。来自深山老林、曾是优秀猎户的王猛,潜行、伪装、野外生存能力极强,但对林锋教授的“三三制”进攻队形和规范的手语通信感到别扭,觉得不如他习惯的单打独斗或简单的包抄来得痛快。一次小组战术配合训练,他习惯性地脱离编队,想凭借个人能力迂回侧翼,却差点撞上“敌方”预设的警戒哨,导致整个小组行动暴露。
带队的小组长、原是抗联小队长的孙德胜严厉批评了他。王猛闷声闷气地顶撞:“按你们那磨磨唧唧的来,兔子早跑没影了!咱在林子里打猎,就没这么多穷讲究!”
孙德胜气得脸色铁青:“这是打仗!不是打猎!个人英雄主义会害死全班!”
类似的小摩擦时有发生。原伪满军队过来、性格油滑的张老三,对艰苦的训练能躲就躲,喜欢耍小聪明;几个一起从地方游击队来的学员,则抱团严重,有时不服从非他们“自己人”的班长指挥。
这些看似不大的问题,林锋都看在眼里。他知道,这是整支队伍从“乌合之众”向“精锐之师”转变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光有军事技能还不够,如果没有统一的思想、严明的纪律和高度认同的团队精神,这支队伍终究是一盘散沙。
他没有急于用强制手段压服,而是在一次全队晚间总结会上,将这些问题摆上了台面。
他没有点名批评任何人,而是讲述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支装备精良、士兵个人军事素质也很高的国民党部队,在一次伏击战中,因为一个士兵擅自开枪暴露目标,导致整个伏击圈崩溃,伤亡惨重。“个人不服从纪律,再好的装备,再高的技术,也是送给敌人的活靶子。”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抗联一支小分队,被数倍日军围困在深山。他们靠着绝对信任和默契的配合,每个人坚守自己的岗位,最终奇迹般突出重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以前可能互不认识,但到了这里,我们就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你的后背,只能交给值得信任的兄弟!而这种信任,来自于对共同纪律的遵守,对团队命令的无条件执行!”
接着,他让不同观点的学员站出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赵铁柱梗着脖子说了他的“军事至上”论,王猛也嘟囔了他的“个人经验”说。林锋耐心听着,不打断,不斥责。
等他们说完了,林锋才缓缓开口,目光扫过全场:
“赵铁柱,你的枪法好,是优点。但你想过没有,如果因为你内务邋遢,导致紧急集合时找不到弹药,或者因为轻视细节,在潜伏时一个小动作暴露了全班,你的枪法再好,还有机会发挥吗?”
“王猛,你的山林经验宝贵。但你现在不是一个人在打猎,你是一个战斗小组的一员!你的行动,关系到其他战友的生死!你个人再厉害,能挡住敌人一个班的冲锋吗?但如果我们三个人配合好了,就能挡住甚至消灭他们!”
他语气渐重:“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内务?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配合?是为了把每个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们这支队伍,不要独狼,要的是群狼!是哪怕掉了一颗牙,也要从敌人身上咬下一块肉的狼群!”
他又结合近期战例,分析纪律和协作在实战中的关键作用。道理深入浅出,掷地有声。
会后,林锋又安排各班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干部骨干带头检讨,学员们也开始敞开心扉。赵铁柱虽然嘴上还不完全服气,但训练中明显注意了许多;王猛开始主动适应小组战术,虽然动作还有些生硬;李文书则尝试着用更易于接受的方式与像赵铁柱这样的老粗沟通。
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比技能的传授更加艰难,却也更加根本。林锋知道,只有将这些棱角分明的“矿石”真正熔炼在一起,剔除杂质,才能锻造出无坚不摧的精钢。教导队内部的这次挑战,是一次危机,也更是一次凝聚团队灵魂的契机。这块关于“思想与纪律”的基石,需要在不断的碰撞与磨合中,夯得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