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的秋意渐浓,未名湖畔的杨柳虽已褪去翠绿,却别有一番风韵。
学子们换上了厚厚的毛衣,抱着书本穿梭在寒风中,讨论的话题也从初入学的兴奋,逐渐转向了晦涩的微积分、令人头大的西方经济学原理,以及…月底捉襟见肘的生活费。
陈默一边享受着顶尖学府的学术滋养,一边用他那社畜的“职业病”眼光审视着校园里的一切。
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些“商机”——或者说,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复印一张一毛五?还是校办厂垄断经营?这价格放外面够复印三张了!简直是知识传播道路上的拦路虎!”看着同学们为了省点复印费,轮流手抄笔记抄得手腕发酸,陈默内心oS疯狂吐槽。
“买本新《政治经济学》要五块八?学长学姐考完试的旧书当废纸卖才几分钱一斤?这信息差和资源浪费令人发指!”
“想订本《了望》周刊还得自己去邮局?《参考消息》还得抢?这效率…时间成本不是钱啊?”
这些在同学们看来“本就如此”或者“忍忍就过去”的不便,在陈默眼里,全是低垂的果实,等着他去采摘。
搞点小事业,不仅能赚点零花钱,更能把课本上的理论拿来练练手,还能积累口碑——这可都是无形资产。
说干就干,但他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得拉人入伙,他的目光首先投向了室友。
“兄弟们,发现个赚钱的门路,有兴趣没?”某天晚上卧谈会,陈默抛出了诱饵。
“啥门路?帮食堂搬白菜还是给图书馆糊信封?”赵国强第一个响应,但听起来兴致不高。
“俗!忒俗!”陈默鄙视道,“咱们是北大高材生,赚钱也得用知识,用脑子!”
孙伟来了点兴趣:“哦?怎么说?”他对一切与“经济”和“赚钱”挂钩的事情都敏感。
连李振都竖起了耳朵。
陈默把他的“商业计划”和盘托出:
低价复印服务:他去校外踩过点,学校西门对面胡同里藏着一家小复印店,因为地理位置偏,一张只收八分钱,量大还能优惠。
我们可以去拉活儿,统一收集同学们需要复印的资料,凑够量送去校外复印,我们收同学们一毛二,赚四分钱差价,包送上门。
二手书交易平台:马上期末了,很多高年级学长学姐要处理旧书。
我们去低价回收(按废纸价加一点),整理清洁后,下学期开学前低价卖给新生(比如原价五折),循环利用,绿色环保还省钱。
代订杂志报刊:统计同学们想订的杂志(尤其是紧俏的经济、法律、时政类),我们统一去邮局办理,收取一点点跑腿费,或者通过量大争取折扣。
陈默说完,寝室安静了一下。
“我…我参与!”李振第一个表态,声音有点紧张但很坚定,“但是…校外复印,学校知道了会不会…算违规?”法律系的谨慎本能发作。
陈默赞赏地看了他一眼:“问得好!这就是你的任务之一,李振!研究一下校规,看看有没有明令禁止学生代复印、旧书买卖和代订杂志?只要没有明令禁止,咱们就可以打擦边球,这叫‘法无禁止即可为’,另外,拟定个简单的交易规则,避免纠纷。”
内心oS:“看,专业人才这就用上了!”
李振重重地点了点头,感觉肩头担负起了重任,立刻拿出本子开始记录。
孙伟眼睛发亮,快速心算:“复印差价四分,如果能拉到一天一千张的活儿,就是四十块!一个月…旧书利润更高…代订虽然单笔少,但胜在稳定…陈默,你这脑子可以啊!我加入!我可以负责记账、核算成本利润!” 他对数字的天赋和兴趣瞬间被点燃。
“俺…俺干啥?”赵国强一看俩兄弟都上了,自己不能落后,拍着胸脯,“俺有力气!收书送书复印跑腿的活儿,包在俺身上!”
陈默笑了:“太好了!国强你就是我们的首席运营官兼物流总监!负责体力活和对外沟通!我嘛,就负责总体策划、对外谈判和…嗯,战略决策。”
团队就此成型,陈默给这个小事业起了个名字,叫“默默书屋”,主打一个低调务实。
行动立刻开始。
李振熬夜研读校规,第二天顶着一对熊猫眼兴奋地宣布:“校规里只说了不得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我们这个…顶多算勤工俭学,打擦边球没问题!我拟了个简单的借阅\/购买须知!”
孙伟设计了几张简单的登记表格,用于记录复印数量、书目清单和订单信息,账目清晰明了。
赵国强不知从哪弄来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吭哧吭哧地开始了走街串巷收旧书的征程,他那东北腔的大嗓门和豪爽性格,在讨价还价中居然无往不利。
陈默则负责谈判,和校外复印店老板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和邮局的工作人员混了个脸熟。
他们在宿舍楼下贴了手写的小广告,很快,“找406陈默,复印便宜送货上门”、“收购二手教材”、“代订杂志”的消息就在小范围内传开了。
生意比想象中还火爆。
同学们苦校办复印厂久矣,“默默复印”价格便宜还送上门,大受欢迎。
期末将至,很多高年级学生乐于把占地方的旧书换成几毛钱零花钱。
代订杂志更是方便了许多懒得出门的同学。
406宿舍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物流中心。
一摞摞待复印的笔记,一堆堆回收来的旧书,一本本登记好的杂志订单…赵国强蹬着三轮车进进出出,孙伟噼里啪啦打着算盘记账,李振认真地检查每一条交易记录是否符合规范,陈默则统筹协调,解决各种突发问题。
“哎呦我去,老三,你这脑子不学经济可惜了!”赵国强数着这几天分到的“巨款”——足足十块钱,感慨万千。
陈默一边清点着旧书,一边头也不抬地回答:“我就是在学啊,大哥,实践出真知,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成本核算、物流管理…咱这全实践了。”
内心oS:“而且还是mbA案例教学版!”
孙伟也难得地兴奋:“按照这个趋势,月底咱们每人能分到二三十块!够改善好几周伙食了!”他第一次感受到知识(或者说商业头脑)直接变现的快乐。
李振虽然分到的钱最少(他坚持自己只做了很少的体力活),但看着自己拟定的规则被顺利执行,没有产生任何纠纷,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比吃了红烧肉还开心。
这个小事业赚的确实是小钱,但意义非凡。
它锻炼了陈默的商业思维和实操能力,验证了他整合资源、组建团队的想法,更重要的是,“默默”这个品牌和“406陈默”这个人,在同学中建立了“靠谱、有办法、能办事”的良好口碑。
未名湖边的这场小型“经济实验”,就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荡开的涟漪,正悄然扩散。
陈默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大的商业版图等着他去绘制。
而现在,每一步小小的实践,都是在为那座宏伟大厦,垒下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