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货币比想象中的要执行的顺利
咸阳西市,如今可是另一番光景。往日里那些因为货币不一而生的争吵、换算时的抓耳挠腮,几乎绝迹。摊主们不用再备着好几套砝码和钱匣子,顾客也不用担心递出去的钱币对方认不认。
“王麻子,割半斤羊肉,要肥瘦相间的!”一个汉子爽快地拍出几枚崭新的“半两钱”。
肉铺老板王麻子利落地切肉、过秤,接过钱掂量一下,看都不看就扔进钱箱,笑道:“好嘞!张大哥,如今这钱可是清爽,听着声儿就知道是官铸的好钱!”
“那可不!”张大哥提着肉,脸上是满足的笑,“以前还得琢磨着是带圜钱还是布币,麻烦!现在多好,揣一把‘半两’走天下!日子是越来越便当喽!”
旁边杂货铺的李婶子,刚卖出去几只自家鸡下的蛋,手里攥着温润的铜钱,心里盘算着:“一会儿去扯二尺新布,给娃做件褂子。剩下的钱,还能打点浊酒,晚上让当家的高兴高兴。”
乡野之间,炊烟袅袅。农户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围坐在自家院里,桌上或许摆着一碟油汪汪的炒鸡蛋,或者偶尔有一碗难得的炖肉
那是用自家养的鸡鸭,或是用余粮换来的。
“爹,咱家今年粟米收成好,交了赋税,剩下的换成这‘半两钱’,都攒着呢!”儿子兴奋地摩挲着几枚铜钱,“开春了,咱家也添头小牛犊吧?”
老父亲眯着眼,嘬一口土酿的米酒,咂咂嘴:“嗯,这钱实在,不糊弄人。添!必须添!如今这世道,只要肯下力气,饿不着冻不着,官府也不胡乱摊派,还能有点余钱盼头,知足啦!”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宏大的经济原理,但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日子安稳了,负担轻了,手里有了硬通货,心里就踏实了。
不用再担心战火不知何时烧到家门口,不用再害怕苛捐杂税压垮脊梁,碗里有饭,身上有衣,偶尔还能见点荤腥,这对经历了长期战乱的平民百姓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杂音。某个深宅大院里,可能还有老贵族对着收藏的、造型精美的旧刀币长吁短叹,觉得“半两钱”形制单一,毫无美感,是“蛮秦”品味的体现。
但在市井坊间,他们的哀叹早已被买卖的喧嚣和百姓满足的闲聊所淹没。
偶尔有不开眼的想在市场上拒收新钱,或者试图用旧币低价套购,不用官府出面,周围的百姓和商贩就能把他臊得满脸通红:
“哎哟,还抱着你那老黄历呢?现在都啥年月了!”
“官府明令只用‘半两’,你这布币啊,留着当传家宝吧!”
“想坑人?没门儿!”
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当绝大多数人从新政中切实感受到了便利和实惠,那一点点守旧的嘀咕,便如同投入江河的小石子,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茶余饭后,老人们常会念叨:“咱们啊,算是赶上好时候喽!陛下圣明,公主仁德,弄出这么多好政策。
想想以前,那过的叫什么日子?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现在好了,天下太平,规矩统一,咱小老百姓,就盼着这日子能一直这么过下去!”
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最根本的逻辑:百姓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安居乐业。
当统一的货币、兴修的水利、推广的新作物、惠民的医馆、安宁的环境……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时,他们对新政的拥护,便是发自内心,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