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看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接下来的日子,百工学堂的算学课成了长安城工匠圈里的新鲜事。

李泰抱着一摞自己编的算学册子,几乎是扎进了工匠堆里,每天雷打不动地往学堂跑。

“诸位看这个,‘3乘8’就是三个八相加,写起来快多了!”

他站在讲台上,手里举着块新刻的木牌,红漆写的“3x8=24”格外醒目。

这木牌边缘被打磨得光滑,是他特意让人做的教具,怕刮着自己的手。

他讲得兴起,索性走下讲台,凑到陈东旁边的一个半大小子跟前:“你们看哈,一天打6个铁环,7天就是6乘7,得42个,用这符号写多省事!”

陈睿站在窗下听了片刻,学徒们听得聚精会神,忍不住笑了。

有这位皇子当“符号算学宣传员”,他总算能松口气,把心思全扑到玻璃工坊上。

往后的日子,陈睿几乎每天都要往草堂村跑一趟。

通往草堂村的路早已不是当初那条仅容一人一马的小径,两丈宽的黄土路被石碾子压得结结实实,车辙印浅得几乎看不见。

这条路还在继续施工,沣河上的石桥正拓宽到两丈,工匠们在河两岸搭起脚手架,敲打的石锤声隔着老远都能听见。

陈睿骑着马走在路上,望着往前延伸的土路,马蹄踏在上面发出“哒哒”的轻响。

他心里盘算着,等玻璃工坊走上正轨,就该琢磨水泥了——有了水泥,铺路、建窑、盖房都能省一半力气,那才是真的能改变建筑业的东西。

快到山脚下时,远远就能看见窑炉的烟囱了。

十几座窑炉高低错落,像一群沉默的巨人立在坡地上。

高的三丈有余,炉膛宽敞,是用来熔制玻璃料的;矮些的丈余高,炉膛细长,专做退火用,能让玻璃慢慢冷却,不易碎裂。

窑炉的砖缝里还嵌着新泥,是昨日刚补过的,窑口的耐火砖被火烤得泛着青黑色。

堆料场比上次来又大了些,新搭了两座遮阳棚,能遮住更多原料。

棚下,从终南山运出的石英和长石堆成了两座小山,被筛成粗细两等,粗的像米粒,细的似面粉,分别用麻布盖着,免得沾了潮气。

硝石和纯碱装在半人高的陶缸里,缸沿贴着标签。

聂安子见陈睿来了,他赶紧迎上来:“郎君,昨天李虎差人从下梁村运来的石英砂到了,共五十车,比上次的白多了。”

陈睿抓起一把石英砂,指尖碾了碾,细沙从指缝漏下,几乎没有杂质。

“卸到细料区,让筛工再过一遍,别混了碎石子。”他嘱咐道,心里很是放心——李虎为人实诚,管着下梁村的石英矿运输,送来的料从来没出过差错。

他的目光扫过旁边的模具坊,里面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像在奏一曲热闹的调子。

几个工匠正用黏土做吹管模具,黏土里掺了细砂,据说这样烧出来不容易开裂。

墙角堆着十几个做好的模具,有圆的、方的,还有带缠枝纹的——那是准备做玻璃器皿的,缠枝纹是聂安子按长安流行的样式画的,说是能卖好价钱。

“那边还从将作监定了一批铁制开合模具。”

聂安子指着墙角的木箱,“有碗形的、盘形的,开合方便,比黏土模耐用,能省不少功夫。”

陈睿点点头,铁模虽贵些,但能反复用,长远看更划算。

仓库是用青石砌的,墙厚三尺,门是厚厚的榆木板,还包了层铁皮,防鼠又防火。

陈睿推门进去,一股清凉扑面而来,与外面的秋燥截然不同。

里面码着刚做好的玻璃半成品:几块平板玻璃躺在木架上,边缘还带着毛刺,虽有些模糊,却能看出透亮的底子;十几个玻璃瓶歪歪扭扭地立着,有的瓶口大了些,有的瓶身歪了些,。

“这些是试做的,师傅说新窑温度还没掌握准。”聂安子拿起一块玻璃,对着光看,陈睿接过玻璃,指尖划过冰凉的表面,心里有底——哪有一次就成的?

慢慢来总能成。

最热闹的要数外围的工匠村。

几十间土坯房连成一片,屋顶的茅草还带着新黄,墙面上抹的黄泥平平整整。

几个妇女正带着孩子在空地上晒草,草堆得像小山,准备烧灰制碱。

如今草木灰多是从长安收来的,马车一趟趟运,堆在村口的空地。

在没有天然碱矿石的日子里,还得靠这原始的办法制取纯碱,虽麻烦,却稳妥。

这些妇女都是第一批搬来的工匠家眷,男人在工坊里烧窑、配料,女人就负责缝补、做饭,闲时帮着晒草、筛料,一天能挣三十文,日子过得比在乡下时踏实多了。

“陈郎君来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笑着打招呼,孩子手里还攥着块碎玻璃,是昨天捡的,觉得亮晶晶的好玩。

“第一期的房舍能住两百人,现在住了不到五十户,够宽敞。”聂安子指着西边的空地,那里已经划好了地基,插着木牌,写着“第二期房舍”。

“等窑炉再开十座,就动工,到时候再招些工匠来。”

陈睿点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的草堂村。

村民们正帮着工匠村砌院墙,泥瓦匠在上面垒砖,村民们在下面递料,有说有笑的。

当初征地时,陈睿让人按每亩地十五贯的价码补偿,这在长安周边算是顶高的了,还额外给了五十个小工名额,每天管饭,工钱五十文。

种地一年到头也就几贯收入,在工坊干活一个月就能挣一两多,村民们巴不得工坊赶紧建好,好多挣些钱给孩子娶媳妇、盖新房。

正看着,一阵风吹来,卷起地上的黄叶,远处的田地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粟米压弯了腰。

陈睿一拍额头,差点忘了太平村的水稻该收了。

骑马赶到太平村时,田埂上已经堆满了稻捆。

司农寺派来的几个老农夫正指挥村民脱粒,木枷高高举起,又重重落下,“砰砰”的声响里,金黄的谷粒簌簌落下,像一场细碎的雨。

“陈郎君!您可来了!”司农寺的刘老汉看见他,举着一把稻穗迎上来,稻穗沉甸甸的,压得他胳膊都弯了。

“您看这稻子,穗长粒满,比禁苑的还长得好!”

陈睿接过稻穗,手指拂过饱满的谷粒。“总共收了多少?”他问,心里有些期待。

“脱粒后筛了筛,留种的一千斤挑的全是最壮的穗,颗粒饱满得很。”刘老汉笑得眼角堆起褶子,声音都高了几分,“剩下的谷子有七千四百斤!每亩地两石八斗,比种粟米强多了!”

村民们正用竹筐装谷子,见陈睿来了,都围过来说笑,手里的谷粒金灿灿的,映得每个人脸上都泛着光。

“陈郎君,这米听说比麦面还好吃?”一个年轻媳妇问,眼里满是好奇。

陈睿笑着应着,心里却在琢磨去壳的事——总不能让大家用石臼捶,太费力气,还磨不匀。

回到屋里,他立刻铺开纸,画了张磨米擂子的图纸:上下两块圆形的木盘,直径三尺,上面的凿出放射状的凹槽,像车轮的辐条,中间穿根硬木轴,轴顶安个横木,人推着转,谷子从轴边的小孔漏下去,碾过就成了米。

图纸上还标着尺寸,精确到厘米。

图纸给了陈东,这小子现在是百工学堂的“优等生”,不仅手艺见长,算学也学得快。

他看了图纸,拍着胸脯保证:“三天,保证做出三个来!用料我都算好了,得用硬木,不然磨几天就松了。郎君您就瞧好吧!”

还真让他做到了。

三天后,三个磨米擂子用马车拉到了太平村的打谷场上,黑沉沉的硬木透着结实。

横木上包了层麻布,摸着软和,推着不硌手。

喊个壮汉上去一试,“咕噜咕噜”转起来,木盘摩擦着发出沉闷的声响,白花花的米粒就从磨盘缝里漏出来,混着细糠落在下面的竹筐里。

筛掉糠皮,露出的米粒晶莹剔透,是修长饱满的籼米,像碎玉似的,看着就喜人。

“先磨两千斤!”陈睿一声令下,村民们轮流推擂子,有的推累了就换个人,欢声笑语混着擂子的转动声,热闹得像过节。

磨出的米装了几十麻袋,袋口一扎,还能闻到淡淡的米香。

陈睿让人先煮了一大锅,用的是村里的大柴火灶。

随着水汽升腾,米饭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甜丝丝的,引得半个村子的人都往磨坊跑,连吃奶的娃娃都被大人抱着来闻香。

揭开锅盖时,蒸腾的热气里,米粒颗颗分明,闪着油亮的光,像撒了层碎银。

陈睿盛了一碗,就着酸菜,先吃了一口,软糯中带着嚼劲,米香直往嗓子眼里钻,熨帖得心里暖洋洋的。

穿越这么久,还是头一回吃上这么像样的白米饭,眼眶竟有些发热。

村民们也分到了米饭,捧着粗陶碗吃得香甜,有人咂着嘴说:“这米比精面还好吃!往后就种这个!”

有人当场就把碗底舔得干干净净。

吃完了饭,分米的事提上了日程。陈睿先给太平村、草堂村的一百多户村民分,每户五斤。

村民们捧着米袋子,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当场就说要回家煮了尝尝,有的则盘算着明年跟着种水稻。

剩下的米,他让人装了五百斤,仔细缝在新麻袋里,袋口还贴了张红纸条,用毛笔写着“太平村新稻所产,籼米”,端端正正的。

又让刘伯装了十包五十斤的,给相熟的几位国公大臣一家送了一包。

虽不值钱但也是个心意不是。

宫里的米,他交给内侍省,特意嘱咐:“就说鄠县县子陈睿封地太平村今年稻米丰收,新收的精米两百斤,给陛下尝尝鲜。别忘了说,这稻种亩产比普通稻子高三成,是司农寺的师傅们带着村民种的。”

安排妥帖,陈睿自己拎着个装着五斤米的小布包,往太极殿去觐见。

此时李世民正在太极殿和房玄龄讨论秋收的事,案上还摊着各地报来的收成册子。

听说陈睿送了新米来,李世民放下朱笔,笑着让人呈上来:“这小子,总能弄出些新鲜物件。”

陈睿把布包呈上,内侍打开,一股清润的米香立刻飘满了大殿。

李世民捻起一把米,放在掌心端详,颗粒修长饱满,比宫里的江南贡米还精神。

“陛下,这米是太平村种的,亩产比寻常稻子高三成!”陈睿在旁解释,“村民们用新做的磨米擂子磨的,去壳干净,还省力气。”

李世民点点头,让人拿去御膳房:“煮一锅来,朕和房爱卿尝尝。”

一柱香时间,米饭端了上来,盛在白瓷碗里,颗颗分明,香气扑鼻。

他舀了一勺,入口软糯,带着自然的清甜,忍不住赞道:“好米!比江南的贡米更有嚼劲,带着股子土香味儿。”

房玄龄也尝了尝,放下碗笑道:“陛下,这稻种确实不错,若是推广开来,可是百姓的福气。”

“陛下,这稻种是从司农寺匀的,说起来臣还是沾您的光呢!”陈睿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李世民哈哈大笑:“让你小子沾这点光不算啥,有什么好事多想着朕就是了!”

“臣遵旨!”陈睿躬身应到。

这时房玄龄又说话了。

博看读书推荐阅读:回到明朝做昏君明末:大周太祖崛起1892农家小媳妇烽烟起之龙啸天下无敌从我是特种兵开始挽清:同治盛世始皇帝猎国!末世从封王开始诗词无双,这个乞丐是诗仙说好的纨绔,怎么就人中龙凤了!穿越古代:开局召唤玄甲铁骑大明未央穿越大康:众人吃野菜,我带娇妻大鱼大肉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带着全面战争开始征服三国第一强兵江户旅人戏说西域36国契约娇妻:王爷的宠妃大唐:我摆烂后,武则天慌了!浪子列国历险记交手公子出巡琅琊榜之安定天下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大明开着战舰做生意塞仙志从废物到大帝,你们高攀不起!历史放映厅从大秦开始穿越明朝,开局觉醒华夏文明隋唐:被李家退婚,我截胡观音婢回到三国初年搅动天下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视频被古人看到了怎么办北宋振兴攻略重生大明只想养老系统要征服天下穿越:新妃十八岁科举,这个书生会武功糜汉被抄家后,凶猛世子称霸天下医道风云志我执天下我是王富贵穿越大明我成了老朱儿子!陛下,饶了貂蝉吧,你阳气太重了都穿越了,谁还惯着你,造反!烧锅千年烟火传正德五十年
博看读书搜藏榜:七十年代那场战争春秋发明家三国第一狠人大明群英传歃血绝对荣誉出生后就被内定为皇后如何帮助女主在异世界建立势力?西楚霸王:开局进宫假太监三国之献帝兴汉大隋:我,杨广,又苟又稳帝国联盟大唐房二人生苦乐多:王朝中兴看我了银河武装:带颗卫星到大明生子当如孙仲谋我在古代逃荒人在三国也修真精灵降临!陛下,这叫宝可梦!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没底贤王传大宋说书人魂穿大唐公主收割机大宋祖王爷三国纵横之凉州辞开局结交孙坚,截胡传国玉玺没想到吧我是重生的穿越三国,匡扶汉室!穿越乱世,我开创了盛世王朝大宋第一太子朱门华章录人在大唐本想低调三国之极品富二代终极潜伏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蒸汽大汉:家兄霍去病特种兵之万界军火商大唐:李承乾撞柱,血溅太极殿!郭嘉乱世枭雄之胡子将军秦有锐士极品妖孽兵王染谷君的异常三国之召唤梁山好汉科举,这个书生会武功特工狂婿太能搞事满朝文武愁疯了重生从三皇五帝开始大唐:我摆烂后,武则天慌了!湛湛露斯卿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博看读书最新小说:女帝的社畜生存法则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离之星于府钱庄水浒:后周遗孤,开局撕诏书三国:开局逆袭,大小乔求嫁我!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北境之王:从假死开始古代荒年,喂嫂纳妾大秦帝国:铁血文明穿越大唐成小道士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隋唐:我靠情圣系统截胡满朝皇后寒门小神童寒甲御天摊牌了,我是藩王,也是军火商穿越当死侍李云龙穿成大宋皇帝?不服就干三国:开局种田,捡的白毛丫头竟我要当纨绔,你让我教太子娶公主南北战争:我与龙娘同居的日子汉末职场,小兵迎娶何太后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大唐:纨绔老六指点江山三国:开局强抢甄氏五姐妹朱棣:什么?咱家老四是全球球长魂归三国:孙绍的崛起之路逍遥县男:开局被塞了七个老婆日曜南明三国之召唤群皇降世特种兵穿越刘备再造大汉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开局废太子:召唤罗网明末:玩骑砍的我能无限爆兵穿越东汉:开局火烧黄巾军特种兵魂穿诸葛,靠系统称霸三国红楼:这庶子怎么又争又抢骏驰青霄成语大搞笑大秦:我的青蛙能穿越临安风骨箭神三少爷清欢渡:味染人间重生大唐,在高阳公主府当牛马始皇别闹!我就吹个牛你当真了?跟宋江决裂后,我二龙山强的可怕穿越成了福岛正则庶出子三国:我,交州土皇帝!石器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