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深潜
刘秘书那条暗线传来的消息,如同在深潭中投下一颗石子,虽未激起惊涛骇浪,却让“石窟”内的陆明远等人清晰感知到了水下暗流的汹涌方向——“长庚计划”已进入最终审议,这意味着敌人的疯狂已进入倒计时。
然而,“最终执行预案”的具体内容,依旧锁在“甲字贰号柜”那个冰冷的铁柜里,或存在于极少数参与审议者的脑海中。刘秘书的位置,注定他难以触及这最核心的机密。暗线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和外围情报,但要拿到决定性的“货物”,必须进行更危险、更直接的深潜。
“不能再等了。”陆明远的声音在“石窟”内显得异常决绝,他目光扫过西北方向,那里,根据最新传来的消息,党中央已于月前东渡黄河,前往华北平原,指挥全国解放战争。西安的情报工作,自此更直接地与西北野战军(即将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的军事行动挂钩,彭德怀司令员的需求就是最高指令。“野司急需‘长庚’详情,以便制定攻城方略和接管后的维稳预案。我们必须让‘清溪’再向前一步,尝试接触参与审议的核心人员,或者,寻找‘甲二字二号柜’防卫体系中最细微的、可以被利用的裂缝。”
新的指令带着破釜沉舟的意味,传达到了吴忠友手中。深潜,开始。
吴忠友感到肩上的压力陡然增至极限。他知道,这不再是外围观察或侧面试探,而是要将手伸向敌人最敏感的神经中枢。他首先将目标再次聚焦于副参谋长。作为“长庚计划”审议的关键人物之一,副参谋长的言行举止、文件批阅习惯、甚至废纸篓里的碎片,都可能蕴含线索。
他利用参谋部内部因西北野战军在陕北、渭北连续获胜而弥漫的悲观和懈怠情绪(这种情绪在党中央离开陕北、我军主力集结准备更大攻势的背景下愈发浓重),更加勤勉地扮演着“忧心忡忡、忙于事务”的参谋官角色。他主动承担了更多与副参谋长办公室对接的文牍工作,借送取文件之机,仔细观察副参谋长办公室的布局、人员进出情况,以及刘秘书处理文件的方式。
一次,他“偶然”听到副参谋长在里间对电话另一头不耐烦地低吼:“……‘长庚’的细节不要再拿到会上讨论了!按既定方案,分头准备!名单和时序绝不能出错!”
“名单和时序!”吴忠友心中剧震。这证实了“长庚计划”包含具体的破坏目标清单和执行时间表!
他试图从刘秘书经手流转的文件中寻找蛛丝马迹,但刘秘书极其谨慎,核心文件从不离手,废弃文件也立刻销毁。吴忠友意识到,从副参谋长这条线 深潜,难度极大,且极易暴露。
他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可能的方向——那个新来的韩机要员,韩永。经过前期的铺垫,韩永对他已颇为信任,偶尔会向他吐露一些工作中的苦闷。吴忠友决定进行一次极其谨慎的试探。
他选择了一个周末的下午,以“散心”为由,邀请韩永到远离参谋部的一家小茶馆。闲聊间,吴忠友刻意将话题引向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前途的渺茫,营造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氛围。
“……这西安城,不知道还能安宁几天。”吴忠友望着窗外,语气萧索,“听说上面……连最后玉石俱焚的计划都准备好了。”他声音压得极低,仿佛只是在发泄一种绝望的情绪。
韩永年轻的脸庞上闪过一丝惊惧和厌恶,他下意识地左右看看,低声道:“吴参谋,您也听说了?机要室最近气氛怪怪的,王股长他们神神秘秘,好像在看守什么特别重要的东西,连我们这些新人都被严厉警告,不准靠近‘甲二字’区……”
“甲二字!”吴忠友心脏狂跳,这正是“甲字贰号柜”所在的区域!韩永的话证实了那里近期戒备异常森严,与“长庚”进入最终阶段的情报吻合。
“唉,这些大事,哪是我们这些小人物能操心的。”吴忠友适时地收回话题,仿佛刚才只是随口抱怨,“做好自己的事,听天由命吧。”他没有再深入打听,避免引起韩永的警觉。但这次试探,让他确认了“甲字贰号柜”近期活动频繁,且内部人员都能感受到那种紧张氛围。
这次深潜,未能直接获取计划内容,但吴忠友带回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长庚”包含“名单和时序”;二是“甲字贰号柜”区域近期戒备达到顶峰。
消息传回“石窟”,陆明远和赵致远陷入了沉思。
“‘名单和时序’……这和我们判断的一致。”赵致远沉吟道,“但敌人戒备如此森严,强攻已无可能,连靠近都极其困难。韩永这边,暂时也不能再用了,再用必引怀疑。”
“深潜,触底了。”陆明远冷静地判断,“我们摸到了核心的外壳,但无法打破它。徐远舟的防卫几乎没有破绽。硬闯,只能是送死。”
他走到地图前,看着标志着敌我态势的符号,西北野战军的红色箭头已对西安形成合围之势,大战一触即发。“野司需要这份情报,但我们不能做无谓的牺牲。既然无法直接从敌人心脏里把东西掏出来,那我们就要想办法,让敌人自己‘吐’出来,或者,等待他们自己出现疏忽。”
他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通知‘清溪’,深潜行动暂停。所有针对‘长庚’核心的主动侦察全部停止。让他恢复到此前的静默状态,专注于常规工作,保护好已建立的渠道(韩永、刘秘书),但绝不主动触发。我们需要蛰伏,等待时机。等待敌人因我军兵临城下而产生的内部恐慌,等待他们自己忙中出错,或者……等待那条‘暗线’在关键时刻,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深潜未能竟全功,但并非没有价值。它明确了目标的最终形态,探明了敌人最后防线的坚固程度。在无力正面突破的情况下,保存力量,耐心蛰伏,积蓄能量,等待那决定命运的战机或变局,成了“长安小组”当前最理性,也最无奈的选择。吴忠友接到指令,长长舒了一口气,那紧绷到极致的神经终于可以稍稍放松,但内心深处,对那份悬而未决的“长庚”秘密的焦虑,却愈发沉重。他知道,风暴前的平静,往往最为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