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验证]真伪速甄别
德裕典当行后院的偏房内,空气仿佛凝固了。红色安全灯投下的光线,将陆明远、江静云和雷万山三人的脸庞映照得一片暗红,更添几分凝重。那几张刚刚冲洗出来的、记录着敌军核心作战计划的照片,如同几块烧红的烙铁,摊在桌面上,散发着无声却致命的能量。
狂喜只是瞬间。长期的潜伏生涯让陆明远养成了近乎本能的怀疑态度。越是重要的情报,越需要谨慎。
“计划看起来很完整,细节也很丰满。”陆明远的声音在狭小的空间里显得异常低沉,“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验证。胡凌风不是周鹤翔,他更狡猾,处境也更复杂。我们不能排除这是徐远舟设下的圈套,或者胡凌风为了自保而提供的半真半假的信息。”
他拿起放大镜,再次俯身,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在照片的每一个角落巡弋。
“看这里,”他指着一张态势图的边缘,那里有一个手写的、略显潦草的批注,“‘卅八军炮团需提前两日就位’,字迹和墨色与打印的正文不同,像是后来添加的。如果是伪造的计划,这种细节很容易被忽略。”
“还有这里,”他又指向另一张后勤保障列表,“药品和冬季被服的申请数量,与集结的部队人数基本吻合,甚至考虑到了可能的战损比例。如果是假情报,很难做得如此天衣无缝。”
这些细节,增加了情报的可信度。但陆明远并未放松。
“静云同志,”他转向江静云,“立刻给周鹤翔发报,用最紧急的备用密码。指令:不惜一切代价,立刻核实以下信息——第一,敌第38军炮兵团是否已接到秘密前出指令;第二,后勤部门近期是否收到为洛川、宜川方向大规模增调药品和冬装的命令。注意,只核实,不解释,行动必须绝对隐蔽!”
这是最直接、也最危险的验证方式。让周鹤翔这个身处内部的棋子,去触碰这些敏感信息,无异于火中取栗。但时间紧迫,别无他法。
“万山同志,”陆明远又看向雷万山,“你立刻通过我们在火车站和城西军营附近的眼线,确认最近两天是否有大规模的炮兵装备或特殊后勤物资调动的迹象。注意观察士兵的动向和士气。”
这是外部佐证。如果内部计划是真的,外部必然会有相应的迹象。
指令迅速下达。江静云立刻着手编译电文,准备通过预设的、与周鹤翔单线联系的死信箱传递。雷万山则如同鬼魅般消失在夜色中,去调动那些散布在古城角落的“眼睛”。
等待,成了最煎熬的过程。
陆明远坐镇偏房,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将照片上的信息与之前所有收集到的线索——周鹤翔最初提供的部队调动备案、小石头关于卡车西去的报告、梅姐听来的后勤延迟、赵先生关于调阅县志的信息——进行最后一次综合比对、逻辑推演。
所有的线索,如同无数条溪流,最终都隐隐汇向照片上所揭示的那个方向——敌军主力将于十月二十八日凌晨五时,向洛川、宜川一线发动主要突击!
逻辑链是通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夜色深沉。
后半夜,雷万山率先带回消息。他压低声音,难掩一丝兴奋:“掌柜的,有动静!小石头确认,火车站今天夜里确实有蒙着厚帆布的长管子装车西运!这种“长管子”应该是炮管。纬城西军营那边,咱们的人也看到有大量装着木箱的卡车进去,守卫比平时严了一倍!”
外部迹象吻合!
陆明远心中一定,但依旧悬着。最关键的内线核实还没有消息。
直到天快蒙蒙亮时,江静云才再次悄无声息地回到偏房。她的脸色有些苍白,显然这一夜的等待和担忧并不轻松。
“信号……收到了。”她声音微颤,递过一张用密码写就的纸条,“周鹤翔回复了。”
陆明远接过纸条,就着昏暗的灯光,快速译读。上面的信息简短而惊心动魄:
“核实:卅八军炮团密令已下,确需提前就位。洛川方向药品冬装特批清单昨日已签发。内部风声鹤唳,恐有大变。自身或已暴露,请求撤离。”
两条关键信息全部得到证实!而且,周鹤翔发出了暴露和撤离的警报!
真伪,已然辨明!
这份用巨大代价换来的核心作战计划,是真的!
陆明远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一直紧绷的神经,在这一刻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沉重感同时涌上心头。激动的是,他们成功了,拿到了足以改变战局的情报;沉重的是,这份情报背后,是周鹤翔可能付出的生命代价,以及西北战场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
“立刻给延安发报!”陆明远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将我们获取的敌军‘渭北地区秋季攻势作战计划’核心内容,特别是主攻方向、兵力部署和攻击发起时间,用最高密级发出去!注明:情报来源多重交叉验证,可靠性极高!”
“是!”江静云立刻领命。
“另外,”陆明远补充道,“在电文中加上一句:内线‘寒蝉’(周鹤翔的代号)可能暴露,情况危急,请求指示是否启动紧急撤离程序。”
他不能擅自决定周鹤翔的生死,必须请示延安。
验证已毕,情报为真。
“长安小组”的首功,已然铸就!
然而,这份价值连城的情报,如何确保它能万无一失地送到延安?仅仅依靠电台发出是否足够?周鹤翔暴露的警报又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