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盏竹编灯笼在庭院里亮起暖黄的光,当非遗展示厅的最后一件展品归位,当每个人的专属空间都弥漫着熟悉的气息,这座耗时半年打造、融入了所有人喜好与心意的5000㎡专属空间,终于正式落成。陈曦、林砚舟、沈亦舟、苏医生、赵村长,再加上始终如师长般陪伴的周教授,六人齐聚一堂,为这个共同的家,举行了一场简单而温馨的落成仪式。
初见新家:每一处都是心意,每一眼皆是感动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白墙黛瓦的庭院里,竹影婆娑,花香阵阵。六人穿着舒适的便装,像普通家人一样,并肩走进这座属于他们的家。
“这就是我们的家了。”陈曦推开朱漆大门,眼里满是欣慰与期待。映入眼帘的,是青石板铺就的庭院小径,两旁种满了赵村长精心挑选的竹子与桂花,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庭院中央的锦鲤池里,红色的锦鲤自在游弋,池边的石桌石凳擦拭得一尘不染,旁边摆放着赵村长手工编织的竹编灯笼,古朴而雅致。
“快看看我们的非遗展示厅!”沈亦舟迫不及待地拉着大家走进庭院中央的展示厅。推开竹编装饰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陈列整齐的展品:阿普老艺人的漆器花瓶、年轻传承人的竹编智能产品、乡村孩子的非遗手工作品,每一件展品都附有二维码,扫码就能听到背后的公益故事。展示厅的墙面采用扎染布料装饰,地面铺设苗族银饰纹样的地砖,展柜是彝族漆器工艺打造,处处融入了非遗元素。“以后我们的公益成果,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展示平台。”周教授看着展品,欣慰地点点头。
穿过展示厅,来到东侧的公益互动区。多功能活动厅里,舞台、音响、灯光设备一应俱全,墙面挂着“非遗新生·公益同行”的横幅;公益教室里,桌椅整齐排列,黑板上写着“非遗公益课堂”的字样;非遗体验工坊里,竹编、扎染、蜀绣、漆器等区域划分清晰,工具与材料摆放整齐。“以后可以在这里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公益讲座,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参与公益。”苏医生温和地说。
西侧的办公与健康区同样让人惊喜。开放式办公区宽敞明亮,配备了智能办公设备,墙上挂着团队的公益目标与规划;苏医生的健康护理区里,医疗设备与养生器材齐全,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安心。“以后工作、健康都能兼顾,太方便了。”林砚舟推了推眼镜,满意地说。
最后,大家来到北侧的居住生活区。两层的中式小楼,每一间卧室都独具特色:林砚舟的房间静谧雅致,书房里的书架直达屋顶;沈亦舟的房间活力满满,影音休闲室里设备齐全;苏医生的房间温润治愈,健康护理区专业实用;赵村长的房间质朴自然,手工创作区充满烟火气;陈曦的房间雅致多功能,创作与接待区温馨舒适;周教授的房间则简洁大气,带有独立的书房与露台,能俯瞰整个庭院的美景。
“太完美了,这就是我心中家的样子。”赵村长看着自己的房间,憨厚地笑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感动与幸福。
落成仪式:简单温馨,爱意满盈
上午十点,落成仪式正式开始。没有繁琐的流程,没有邀请外人,只有“忠犬联盟”的六位家人,围坐在庭院的锦鲤池边,举行了一场简单而温馨的仪式。
陈曦手里捧着一个竹编礼盒,里面装着六枚定制的蜀绣徽章,徽章上绣着每个人的名字与非遗元素。“今天,我们不仅拥有了一处共同的空间,更拥有了一个真正的家。”陈曦的声音温柔而坚定,“这六枚徽章,代表着我们六个人,代表着我们的情谊与初心。以后,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别忘了,这里是我们的港湾,我们是彼此的家人。”
她依次将徽章送给每个人:林砚舟的徽章绣着竹编与“严谨”二字,沈亦舟的徽章绣着扎染与“活力”二字,苏医生的徽章绣着银饰与“温润”二字,赵村长的徽章绣着漆器与“质朴”二字,周教授的徽章绣着蜀绣与“智慧”二字,陈曦自己的徽章则绣着所有非遗元素与“初心”二字。
大家接过徽章,郑重地别在胸前。周教授举起茶杯,眼里满是欣慰:“从最初的手作公益,到现在的基金会与共同的家,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也收获了太多。这个家,是我们情谊的见证,更是我们公益事业的新起点。希望我们以后能在这里,继续坚守初心,携手同行,让非遗文化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干杯!”六人举起茶杯,轻轻碰撞,茶水的清香与桂花的芬芳交织在一起,定格成最美的瞬间。仪式结束后,大家分工合作,开始布置这个新家:赵村长在菜园里浇水施肥,苏医生整理健康护理区的设备,林砚舟在书房里摆放书籍,沈亦舟在影音室里调试设备,陈曦与周教授则在庭院里摆放鲜花与装饰品。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温馨日常:烟火气里的情谊,时光中的坚守
新家的第一个夜晚,六人围坐在庭院的烧烤区,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家宴。赵村长从菜园里采摘了新鲜的蔬菜,苏医生亲自下厨烤串、做饭,沈亦舟调好了饮品,林砚舟摆放桌椅,陈曦与周教授则在一旁聊天,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温暖。
“来,尝尝我烤的羊肉串!”苏医生将烤好的串递给大家,香气扑鼻。“好吃!苏医生的手艺越来越好了!”沈亦舟一边吃,一边竖起大拇指。“尝尝这个青菜,是我今天刚摘的,新鲜得很!”赵村长笑着说。大家边吃边聊,分享着对未来的憧憬:
“以后我们可以定期举办非遗公益夏令营,让孩子们来这里学习非遗手工;”陈曦说;林砚舟点点头:“我想在这里开设非遗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交流;”沈亦舟兴奋地说:“我要在这里举办一场大型的非遗公益直播,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家与公益成果;”苏医生补充道:“我可以在这里开设常态化的非遗养生课堂,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养生智慧;”赵村长笑着说:“我会把菜园打理得更好,让大家随时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还能教孩子们种菜、做手工;”周教授总结道:“这个家,既是我们的港湾,也是我们公益事业的阵地。未来,我们要在这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帮助更多人。”
夜色渐深,庭院里的竹编灯笼亮起温暖的光,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着天、喝着茶,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与工作中的难题,没有职场的拘谨,没有身份的隔阂,只有家人般的亲近与温暖。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家渐渐充满了烟火气与欢声笑语:
清晨,林砚舟会在书房里阅读、工作,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安静而美好;沈亦舟会在影音室里听音乐、看电影,或者在创意墙上记录灵感;苏医生会在健康护理区里锻炼身体、整理设备,或者在庭院里散步、冥想;赵村长会在菜园里忙碌,或者在手工创作区里编织竹编、制作扎染;陈曦会在创作区里画画、设计公益活动方案;周教授则会在书房里看书、写文章,或者在露台上喝茶、欣赏风景。
中午,大家会一起做饭、吃饭,赵村长负责提供新鲜的蔬菜,苏医生负责掌勺,其他人则帮忙打下手。餐桌上,摆满了美味的菜肴,大家边吃边聊,分享着一上午的收获与趣事。
下午,大家会一起处理基金会的工作,或者开展公益活动:有时是在公益教室里给孩子们上非遗手工课,有时是在体验工坊里与传承人交流创作,有时是在多功能活动厅里举办公益讲座。工作之余,大家也会一起放松:在庭院里喝茶聊天、在菜园里采摘蔬菜、在影音室里看电影、在户外烧烤区里小聚。
晚上,庭院里常常回荡着欢声笑语。大家会一起看星星、聊家常,或者举办小型的才艺表演:沈亦舟唱歌,陈曦画画,赵村长展示自己的竹编作品,苏医生分享养生知识,林砚舟讲学术故事,周教授则给大家讲非遗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尾声:家是港湾,亦是征途
这座共同的家,见证了“忠犬联盟”的情谊与坚守,也承载了他们对非遗公益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在这里,他们既是并肩作战的伙伴,也是相亲相爱的家人;在这里,他们可以放下疲惫、放松身心,也可以积蓄力量、重新出发。
陈曦站在庭院里,看着身边的伙伴们,心里满是感动与坚定。从最初的手作公益,到如今的基金会与共同的家,他们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困难与挑战,也收获了太多的感动与成长。这个家,是系统给予的奖励,更是他们情谊与初心的见证。
“以后,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别忘了,这里有我们的家,有我们的家人。”陈曦轻声说。
林砚舟点点头:“这个家,是我们的港湾,也是我们的动力。未来,我们会在这里,继续坚守初心,携手同行,让非遗文化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让公益之光照亮更多人的梦想之路。”
沈亦舟举起双手,兴奋地说:“愿我们永远是彼此最靠谱的战友,最亲密的家人,一起在这个家里,创造更多温暖与感动,实现更多梦想与目标!”
月光洒在庭院里,竹影婆娑,花香阵阵,六枚蜀绣徽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座共同的家,不仅是一处空间,更是一份情谊,一种坚守,一个永远的港湾。“忠犬联盟”的故事,将在这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家里,继续书写下去,让非遗之花永不凋零,让公益之心永远炽热,让这份深厚的情谊,温暖一生,照亮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