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省在祁国栋的带领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拨乱反正和励精图治,经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干部队伍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但祁国栋深知,要彻底清除赵伯雄时期留下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积弊,真正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必须创新监督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他的亲自推动和设计下,一档名为《民声问政》的大型直播节目,在高桥省电视台和各大网络平台重磅推出。
节目形式大胆而新颖:每期随机抽取省直部门、地市、县区乃至乡镇街道的领导干部,来到演播厅,面对由普通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省委书记祁国栋亲自担任核心评委的问政团队。
问题来源于前期民意征集、网络投票和现场观众提问,涉及民生百态、政策落实、干部作风等方方面面。最关键的是,节目要求被问政干部现场回应、直面问题,并给出明确的解决时限和路径,整个过程通过电视和网络向全省、乃至全国直播。
第一期节目开播前,质疑和担忧的声音不少。有人认为这是“政治作秀”,担心干部在台上“出丑”会影响政府形象;也有人觉得问题太尖锐会让干部下不来台,影响工作积极性。
但祁国栋态度坚决:“‘形象’不是靠捂着盖着维护的,是靠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树立的!‘下不来台’?如果心里没鬼、工作扎实,有什么台好下?如果心里有鬼、工作漂浮,那就该让他们‘下台’!这个节目,就是要倒逼我们的干部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惯在聚光灯下工作!”
节目开播当晚,收视率便创下纪录。演播厅内,灯光聚焦,气氛严肃。祁国栋坐在评委席中央,神情专注,不怒自威。
第一位被随机抽中的是某市分管城建的王副市长。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暗访视频:该市一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拖延半年,建筑垃圾堆积如山,雨天泥泞不堪,居民怨声载道。现场观众代表拿着话筒,直接发问:“王市长,这个项目为什么一拖再拖?到底什么时候能还我们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王副市长额头瞬间冒汗,支支吾吾地解释着资金、协调等客观困难。
祁国栋拿起话筒,没有厉声斥责,但语气沉静而极具压迫感:“王副市长,资金问题、协调问题,是你们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去克服和解决的,不是拿来向群众解释的理由。我现在不问过程,只问结果。请你当着全省观众的面,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这个小区的问题,到底什么时候能彻底解决?”
在祁国栋和全场目光的注视下,王副市长擦着汗,最终立下“军令状”:一周内清理垃圾,一个月内完成路面硬化,两个月内让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祁国栋当场要求节目组和督查部门跟踪督办,并将结果在后续节目中反馈。
随后,一位县教育局局长被问及“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转入“地下”、家长焦虑未减的问题;一位省交通厅的处长被追问某条“断头路”何时能打通;甚至一位乡镇党委书记,也被问到村里低保户资格认定不公的个案……
面对这些问题,有的干部对答如流,展现了扎实的工作功底和为民情怀,赢得掌声;也有的干部措手不及,暴露了政策不熟、作风不实、担当不够的问题,在镜头前窘迫不堪,被祁国栋和评委团追问得哑口无言,有的甚至被现场要求“回去深刻反思,省委组织部门会跟进了解”。
节目效果是爆炸性的。直播期间,网络互动平台留言刷屏,电话热线几乎被打爆。老百姓拍手称快,直呼“过瘾”、“这才是真为老百姓办事的节目”!而全省的各级干部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私下里称上这个节目如同“赶考”,甚至戏称其为“祁书记的‘照妖镜’”。
更重要的是,节目推动问题高效解决。那位王副市长果然在一周内调集力量清理了垃圾,一个月内完成了路面硬化,速度远超以往。其他在节目中承诺的事项,也都在督查下快速推进。很多沉积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因为被搬上了《民声问政》的舞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解决。
几期节目之后,《民声问政》的火爆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它不仅在高桥省家喻户晓,其他省市的媒体和群众也纷纷关注,相关节目片段在网络上被疯狂转发、评论。央媒也进行了专题报道,将其誉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生动实践”、“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创新载体”,“倾听民声、汇聚民智、排解民忧的‘高桥样本’”。
祁国栋在节目中的表现,尤其是他沉稳如山、切中要害的提问,以及对干部既严格要求又给予改进机会的把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人们看到的不再只是一个威严的省委书记,更是一个真正心系百姓、敢于动真碰硬的改革者和实干家。
《民声问政》的成功,如同在高桥省政坛吹起了一阵强劲的清风。它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地推动了干部作风转变,更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解决了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这档节目,也成为了祁国栋主政高桥省期间,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创新举措和闪亮标签,为其“以人为本、实干兴省”的执政理念,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脚。高桥省,正以一种更加开放、自信、务实的姿态,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