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中兴初年,京畿初定,国本渐固,而中宫虚位已久,册立皇后之事遂提上议程。内官监奉朱慈烺密旨,于宫中精挑细选了六位老成持重的太监与四位深谙礼仪的嬷嬷,皆为历经三朝、谨言慎行之辈。为避人耳目,此行对外宣称“采选通晓文墨、德行出众之女官,以备宫中文书、教导之职”,实则在东厂番子的暗中护卫下,悄然分赴南京、常州、应天等地——核心目标,正是皇帝早已圈定的三户书香官宦人家。 这支秘密考察队伍行事低调而高效,一路轻车简从,不扰地方。抵达目的地后,太监与嬷嬷们并不急于登门,而是先在街巷邻里间暗中探访,而后借“偶遇”之名登门拜会。每到一户,他们皆以选女官为由,与候选女子从容对谈,观察其仪容举止、言行应对;同时通过旁敲侧击,从其父母、兄弟、邻里乃至仆役口中,详尽打探女子的性情德行、健康状况、日常作息,甚至细至女红水平、阅读书目、饮食偏好等琐碎细节,务求全面勾勒出候选者的真实面貌。 不过旬日,三份厚厚实实的考察报告便由东厂密驿快马送抵北京,呈至朱慈烺的御案前。彼时武英殿内烛火通明,朱慈烺处理完北疆军务,便拿起这份关乎后宫安稳乃至国本的密报,逐字逐句细细翻阅。 第一份报告对应的是国子监祭酒之女。文中记载,此女年十八,通经史、善辞赋,言谈间引经据典,出口成章,确是才学出众。然嬷嬷在旁注中提及,面对太监的问询,其虽应答如流,却始终抬眼平视,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傲气,谈及诗文时更是眉飞色舞,对家务琐事则面露不屑——这份外露的才情与清高,让朱慈烺微微蹙眉。 第二份是致仕知府之女。报告描述此女年十七,容貌温婉,礼仪周全,应对时始终低眉顺眼,进退有度,堪称贤淑典范。但密探暗访得知,此女凡事皆听从父母安排,从未有过自己的主张,前日家中仆役不慎打碎祖传瓷瓶,她竟吓得半日不敢言语,只知垂泪。朱慈烺轻叹一声,这般柔弱无主见的性子,怕是难以胜任中宫之责,更遑论在关键时刻为他分忧。 当目光落在第三份对应天府沈氏女的报告上时,朱慈烺的指尖放缓了翻动的速度,目光停留许久。报告载,此女名婉清,年方十七,容貌清丽却非绝色,眉眼间透着一股沉静端庄之气。内官“偶然”到访那日,她正于家中书房整理其父的藏书,见有贵客临门,既不似寻常闺阁女子那般怯懦退缩,也无刻意逢迎的张扬,只是敛衽行礼,从容让座,奉茶递水间分寸得体。 谈及对时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俗见,沈婉清娓娓道来:“此言未免偏颇。女子读书,非为沽名钓誉,而是为明理知义——明事理方能辨是非、知进退,识大义方能顾大局、安内外。然才学若不用之于持家修身、辅佐君子,反生骄矜之心,恃才而傲,失了温婉本分,则不如不学。”这番话不卑不亢,既体现了学识,又恪守了本分,让考察的太监暗自点头。 报告还提及,沈家仆役皆言,小姐待下宽和,从不疾言厉色,但若家中仆役犯错,她也会依规处置,条理分明,治家井井有条;其父沈员外郎官居从五品,在应天府任上清廉自守,兴修水利、劝学兴农,颇得知府与百姓的赞誉。 “沉静端庄,识大体,有决断,通文墨而不恃才,出身书香而无勋贵之累……”朱慈烺放下报告,指尖轻轻叩着案几,眼中露出难掩的满意之色。他心中对皇后的期许,从来不是惊艳绝伦的容貌,也非惊才绝艳的才情,而是沉稳明理、能安定内廷的气度——他需要的是一位能为他打理后宫、免去后顾之忧,在他疲惫时给予精神慰藉与理解的伴侣,而非一个需要他耗费心力去安抚的精致瓷娃娃。 更重要的是,沈家并非顶级勋贵,仅为南直隶的书香官宦之家,既可避免外戚专权之患,又能借沈氏的出身,进一步拉拢江南士民,稳固江南这一赋税重地与人才之乡的基本盘。种种考量之下,沈婉清无疑是最佳人选。 “便是她了。”朱慈烺合上报告,转头对侍立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韩赞周道。 “皇爷圣明。”韩赞周躬身领旨,恭敬问道,“那奴婢这就去告知史阁老与礼部姜逢元尚书,着手筹备册封事宜?” “嗯。”朱慈烺颔首,语气笃定,“着内阁与礼部依大明旧制,妥善筹备册封大典。先行拟制诏书,公告天下,册封沈氏婉清为皇后。大典日期,定于明年开春,中兴元年岁首之后——彼时万物复苏,国运昌隆,正是册立中宫、稳固国本的吉时。” 国不可久无君,亦不可久无后。朱慈烺深知,皇后的册立不仅是皇室私事,更是关乎朝堂稳定、民心向背的国政。旨意既下,内阁与礼部不敢怠慢,即刻抽调官员商议册封礼仪、拟定诏书。 数日后,册封皇后的诏书通过官方渠道正式公布。消息传至应天府,沈家顿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沈员外郎接到消息时,正在府中批阅旧日公文,听闻女儿被册封为皇后,先是惊愕失神,继而喜不自胜,连连叩谢天恩。他深知这份殊荣背后的责任,当即传令全家,谨言慎行,闭门谢客,静候礼部官员上门宣旨,并教导大婚礼仪。 朝野上下对这一结果普遍反应良好。江南士民听闻皇后出自南直隶书香门第,纷纷称颂皇帝重视江南、体恤寒士;朝堂官员亦认为,皇帝不选顶级勋贵之女,而择取品行端方的中层官员之女,既体现了新朝抑制勋贵、重视文教的倾向,又避免了外戚干政的隐患,实为明智之举。一时间,南京城内,与沈家交好者、有姻亲关系者,乃至仅是同乡同姓者,皆感与有荣焉,街头巷尾无不热议此事,称颂新皇圣明,期盼着来春册封大典的举行,盼望着大明中兴、国泰民安。 诏书颁行天下后,礼部官员已带着丰厚的聘礼与册封仪仗,踏上了前往应天府的路途。一场关乎大明国本的册封大典,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而这位出自江南的沈氏皇后,也即将踏上前往京城的旅程,以其温婉端庄之姿,开启辅佐君王、安定内廷的人生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