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笑而不语。
潜意识里,他觉得蔡琰说的有些道理。从小到大,他就是兄弟之中最不受重视的那个。既不像长兄袁谭一样承担了太多了期望,又不像弟弟袁尚、袁买一样得宠,所以既没什么人夸他,他也觉得自己很普通,配不上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门第。
蔡琰是第一个说他能成大器的人,他觉得她太夸张了。
但他不怪蔡琰。
虽然离开了匈奴人,她的处境依然不佳,心情更是惶恐,需要一个依靠。在这种时候,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是人之常情。
他自己保持冷静就够了,不必苛责蔡琰一个刚刚脱离了狼窝的弱女子。
当然,这也不影响他喜欢和蔡琰聊天。
和蔡琰聊天不用像和郭嘉、贾诩说话那样带着三分警惕,也不用像和卢毓说话那样考虑太多的政治利益,只是谈古说今,增长见识。即使讨论的是政治、军事,也不用想得太多。
虽然之前两人的交往只是数面之缘,谈不上深入,连话都没说过几句,现在却迅速熟络起来。
几天后,回到雷首山大营的时候,两人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袁熙第一时间请来了贾诩,向他打听蔡邕的埋骨之处。
贾诩说,蔡邕的遗体不在长安。当初王允杀蔡邕,同情蔡邕的人不少,他们替蔡邕收了尸,将他送回关东安葬,具体葬在哪儿,就没人知道了。
按理说,陈留老家的可能性最大。
蔡琰且喜且忧。
袁熙和她商量后,决定先派人送她回陈留,确认蔡邕是否安葬在蔡氏祖茔,然后再做计较。实在不行,就去鄄城问问天子,了解情况还幸存于世的老臣都在鄄城,也许能问出一些线索。
蔡琰无奈,只得答应了。她向袁熙提了一个要求,希望楼云能陪她同行。她孤身一人,不太方便,楼云既能陪她说话,又能与保护他的将士沟通,一举两得。
袁熙答应了,让郭烈带着二十名虎士保护蔡琰、楼云。
两日后,蔡琰依依不舍的起程了。
——
袁绍坐在车上,眉头紧锁,手臂扶在车轼上,指尖不断轻击横木,发出时缓时急的叩击声,就像他的心情,时而雀跃,时而低落。
沮授成功的说服了天子,为他加九锡,进爵为陈公,拉开了袁氏代汉的序幕。
但这也意味着,他要代汉,至少还要再立两个大功,才能由公而王,由王而天子。
这两个大功怎么来,成了他现在要考虑的第一个难题。
与此同时,第二个难题也摆在了他的面前。
由谁来立功?
最理想的方案当然是袁尚,但关中之战让他意识到一个问题,袁尚的能力极其有限。他空有一副好皮囊,却没有指挥大军作战的能力。如果不是袁熙增援,仅靠袁尚自己,根本不可能逼降韩遂、马超,立下不战而胜的奇功。
强攻益州,就更不现实了。
冀州人给出的方案是将张合等冀州名将调往关中,听袁尚调遣,同时以并州为代价,换取刘备的支持。
这几乎是一场豪赌。
且不说冀州人孤注一掷能不能拿下益州,就算能成功,张合等人尽数西进也意味着他的身边空虚,不得不依赖汝颍人,甚至是曹操旧部。如果汝颍人借此机会发作,逼他立袁谭为世子,那冀州人就白忙了。
以冀州人的性格,就此认输是不可能的,他们很可能会占据关中,以武力和袁谭一争高下。
如此一来,袁氏王朝还没建立,就先内讧了。
这当然不是他想看到的情景,如何破局,就成了他这段时间想得最多的事。
因为这件事牵涉到汝颍人与冀州人的争斗,他甚至不敢向任何谋士问计。因为他清楚,他们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根本不可能提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解决方案。
他只能一个人想,还能不声张。只能藏在心里,默默地想。
前面奔来一个骑士,将一封文书递给随行的陈琳。陈琳看了一下后,立刻命车夫将马车赶到路边停下,然后下了车,匆匆走到袁绍的车前。
袁绍招了招手,示意陈琳上车,继续前进。
陈琳也不客气,上了马车,坐在袁绍身边,将手里的文书递给了袁绍。“刘玄德拒绝了并州刺史,希望早点回辽东去,准备接驾的相关事宜。”
袁绍心中一紧,这是他完全没料到的结果。
刘备居然拒绝了并州?
“陈叔至愿意留下吗?”袁绍尽量保持平静,不紧不慢地问道。
陈琳没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袁绍皱了皱眉,一声叹息。“这和显雍的那些话有关系么?我就知道,显雍和贾文和走得太近不是好事。谈玄论道是雅事,他一个西凉人,除了阴谋诡计,哪懂这些。观水观水,如今全部付之东流了。”
陈琳没接茬,袁绍生气的时候,最好别说话。
前两天收到袁熙的报告,说刘备派简雍向他问计,他以观水悟道相对时,袁绍还夸袁熙有长进,应对得体。现在刘备拒绝了留任,他又是另一种说辞了。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袁尚又少了一个助力,强攻益州的可能性又少了三分。
陈琳虽然不是汝颍人,却也支持袁谭,对袁绍偏爱袁尚很不以为然。他觉得袁绍这是自找麻烦,明明以袁谭为嗣是最合适的,非要废长立幼,惹出这么多事。
所以,他一开始就不赞成留任刘备,还说了几句刘备反复之类的话,给袁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如果现在再说什么,勾起袁绍的回忆,说不定会以为他幸灾乐祸。
此时此刻,沉默才是最好的应对。
没得到陈琳的回应,袁绍也觉得无趣,默默地闭上了嘴巴,只是脸色越发难看。
他觉得汝颍人已经抱成了团,利用各种手段来逼他就范,立袁谭为嗣,以实现党人的抱负。
他们已经等不及了。
想起党人做过的那些事,袁绍越发觉得袁谭不宜为嗣。否则刚刚建立的袁氏王朝会不会像王莽的新朝一样短命且不说,他个人的身后名绝对会受到影响。
这些年,他杀了不少党人。
韩馥、张邈、臧洪、胡母班……几乎都可以说是死在他的手中。
他在世的时候,党人不能拿他怎么样。等他死了,党人掌权,肯定会清算这些事。
袁绍沉吟良久,突然说道:“孔璋,显甫已经到了长安了吧?”
陈琳想了想。“依路程计算,应该已经到了。”
“显甫去长安,除了接管关中之外,最重要的事就是迎回我袁氏族人的遗骨。唉,董卓为虐,屠戮我袁氏族人,太傅、太仆无后,实在令人痛心。我欲以一子奉太仆之后,你觉得可行吗?”
陈琳心里一紧,踌躇道:“兴亡继绝,春秋大义。不知大将军意在何人?”
“诸子之中,似乎显思最为适合。”袁绍转头,含笑看着陈琳。“孔璋以为如何?”
“万万不可。”陈琳当即变了脸色,脱口而出。“自古及今,岂有嫡长子出继之理?”
袁绍顿时沉下了脸,闭口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