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地下简报室的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椭圆形的巨大会议桌旁,坐着这颗星球上最具权势的寥寥数人。艾尔博·林登站在全息演示区中央,他的声音冷静而清晰,逐条阐述着“观测者效应”计划的理论基础、实验设计与潜在意义。南曦和王大锤作为技术核心,分坐两侧,感受着来自各国代表那审视的、充满疑虑的目光。
“……综上所述,‘观测者效应’计划并非玄学幻想,而是基于坚实的跨文明数据与前沿物理模型。它代表了人类文明理解自身、迈向宇宙成年礼的关键一步。”林登结束了陈述。
短暂的死寂后,风暴降临了。
“林登先生,你是在提议,让我们用全人类的意识,去玩一场我们根本不知道规则的游戏?”一位大国代表声音低沉,带着明显的不悦,“你如何保证这股力量不会被滥用?如果‘弯曲现实’意味着可以无视物理定律,那么法律、道德、甚至国家主权的概念,是否会随之崩塌?”
另一位代表紧接着发言,语气尖锐:“这听起来像是为‘超能力’罪犯和恐怖分子打开了天堂之门!我们如何监管?如何防御?当一个人的念头就能改变现实,社会秩序将依靠什么来维系?依靠每个人的道德自觉吗?历史已经证明了那有多么不可靠!”
“宗教界会作何反应?”第三位代表忧心忡忡,“这直接挑战了诸多教义中关于神创世界、定立自然法则的根本信条。引发的信仰崩塌和社会动荡,谁来负责?”
质疑声此起彼伏,焦点集中在安全、伦理、宗教与社会稳定上。南曦试图用科学的严谨来回应,解释“意识相干性”的极高门槛和实验的受控性,但她的声音在政治现实的厚重壁垒面前,显得有些苍白。王大锤则强调技术上的万全准备和安全措施,却无法打消代表们对未知力量的深层恐惧。
会议不欢而散。没有明确的授权,也没有彻底的否决。林登得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继续研究,谨慎评估”的指示,以及一道无形的、来自最高权力层的警惕目光。
---
然而,绝对的保密如同试图封堵裂开的堤坝。几周后,一份匿名的、包含计划核心内容的文件被泄露给了全球几家最大的新闻机构。
刹时间,全球舆论炸开了锅。
“人类能否扮演上帝?‘现实之镜’计划引发终极伦理争议!”
“是科学飞跃还是打开潘多拉魔盒?全球顶尖科学家计划用集体意识扭曲现实!”
“独家揭秘:外星科技启示下的危险实验,或将颠覆你的认知!”
耸人听闻的标题席卷了所有新闻平台。街头巷尾,网络论坛,家庭餐桌,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突如其来的、挑战常识的计划。
社会迅速撕裂为界限分明的两大阵营。
“升华派” 主要由前沿科学家、科技巨头、部分哲学家和年轻一代组成。他们在网络上聚集,标签 #意识进化# #人类觉醒# 热度飙升。他们视此计划为千载难逢的机遇,认为这是人类摆脱物理束缚,实现意识自由的必由之路。一位着名的未来学家在电视辩论中激动地宣称:“我们终于发现了我们真正的遗产!不是核弹,不是互联网,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与宇宙共舞的意识之力!拒绝它,就是拒绝进化!”
而 “固真派” 则阵容更为庞大且复杂,包括主流宗教领袖、传统物理学家、保守派政治家以及大量对剧变感到不安的普通民众。他们的标签 #守护现实# #反对人类僭越# 同样充斥着舆论场。一位德高望重的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发表公开信,痛心疾首地写道:“客观实在性是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石。一旦这块基石被动摇,我们将坠入相对主义和迷信的深渊。这不是进步,这是蒙昧的回归!” 宗教领袖们则联合发声,警告人类“不应觊觎神之权柄”,呼吁信徒抵制此“渎神之举”。
网络上,两派争论不休,从科学辩论滑向人身攻击。现实世界中,街头开始出现游行示威。升华派的支持者举着“拥抱星辰,意识永生”的标语,而固真派的队伍则高呼“现实不容玩弄,科学需要底线”的口号。冲突在多个城市爆发,演变成肢体对抗,警方不得不介入维持秩序。
---
这股风暴也毫不意外地席卷了团队成员的私人生活。
南曦的电子邮箱被海量的邮件淹没,其中夹杂着赞扬,但更多的是恶毒的诅咒和死亡威胁。有人称她为“引领人类走向新纪元的女神”,更多人则骂她是“蛊惑人心的女巫”、“将世界推向毁灭的疯子”。她位于基金会的生活区外,开始出现固真派的抗议者,高举着她的照片,打上红色的叉。
王大锤的家人受到了牵连。他的妹妹,一位小学教师,被学生家长联名要求“与其划清界限”,以免“危险思想污染孩子”。老家的祖宅被人泼洒油漆,写上“滚出地球”的字样。他第一次在视频通话中,看到一向坚强的母亲眼中含着的泪水。
而顾渊,则承受着另一种压力。他的“意识过载”症状在舆论风暴中似乎加重了。他不仅能感受到身边人的激烈情绪,那些网络上亿万人的恐惧、愤怒、期待与狂热,也化作无形的噪音,持续冲击着他脆弱的感官。他时常在深夜惊醒,浑身冷汗,仿佛能听到整个世界意识场的“尖叫”。医疗团队不得不加大镇静剂的剂量,并严格限制他接触外界信息。
甚至连被囚禁的“播撒者”首领,也似乎受到了影响。静默室的监控数据显示,在外界舆论达到高潮时,它的意识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波动,仿佛在近距离观察着一个文明在面临意识觉醒时的典型“阵痛”样本。
---
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风暴和社会分裂,联合国不得不召开紧急特别会议。
会议上,各国代表争吵不休,无法达成任何共识。固真派国家要求立刻终止计划,并将相关技术封存。升华派国家则主张谨慎推进,加强监管,但不能因噎废食。
就在会议陷入僵局时,林登收到了来自“熵减基金会”董事会内部的紧急通讯。几位重要的资助人,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不确定的风险面前,表示要重新考虑对基金会的支持,特别是对“观测者效应”计划的资助。
“林登,我们必须暂停。”董事会主席在加密线路中声音沉重,“风向不对。在达成全球共识之前,任何实质性的推进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我们需要先平息这场风暴,而不是在风暴眼中继续建造方舟。”
林登放下通讯器,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他想起南曦的坚持,王大锤的热忱,顾渊的牺牲,以及那份来自外星文明的、冰冷而严峻的警告。
他知道,暂停可能意味着永远的停滞。恐惧,是人类最强大的惯性。
他转过身,对等待他指示的南曦和王大锤说道:“计划……暂缓。‘现实之镜’的建造暂停,志愿者招募无限期推迟。”
房间里一片死寂。王大锤一拳砸在墙上,留下一个浅浅的凹痕。南曦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脸上写满了失望,但并未绝望。
“但我们不能停止研究和准备。”林登的声音低沉而坚定,“风暴只是暂时遮蔽了道路,并不意味着道路不存在。我们等待,但我们准备好。”
章末段落:
“观测者效应”计划尚未正式启动,便已在地球上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伦理与信仰之战。人类第一次不得不集体面对一个终极问题:当拥有重塑现实的力量时,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与之相匹配的智慧与责任?这场风暴没有胜利者,它只是在每个人心中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刻痕,迫使所有人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必须直面内心深处对未知的恐惧与渴望。而在风暴眼的中心,团队在短暂的挫败后,开始转入更深层、更隐秘的研究与准备,等待着下一个,或许转瞬即逝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