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七那一声压抑不住的惊呼,如同投入平静池塘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他自己想象的要大。尽管孙铭第一时间告诫要保密,但“秘密”这种东西,在底层散修扎堆的地方,往往比最廉价的传讯符飞得还快。
消息先是悄无声息地在孙铭、王老实、赵小七最亲近的几个同样痴迷“古物”的朋友圈子里传开。起初,听到的人都是一脸不信。
“啥?小七你说你按那鬼画符运转灵力,有感觉了?别是练功岔了气,出现幻觉了吧?”一个相熟的散修拍着赵小七的肩膀不打趣。
“真的!千真万确!”赵小七急得脸红脖子粗,恨不得当场再演示一遍,却被孙铭死死拉住。
孙铭相对冷静,他拿出那三块拼合的残
片和临摹图,压低声音:“诸位,信不信由你们。但你们看,这拼起来后,像不像那么回事?小七的感觉或许是个例,但空穴不来风。这东西,恐怕真不简单。”
他将临摹图上那条残缺的经脉路径指给大家看,虽然依旧无法辨认全貌,但结合赵小七的亲身经历,那原本抽象的线条仿佛瞬间被注入了生命。不少人将信将疑地凑近了看,眼神里多了几分审视和探究。
很快,有人坐不住了。一个平时也喜欢钻研杂学的散修,拿出自己收藏的一块材质相似的残片,上面恰好也有类似的扭曲线条片段。“孙哥,你看看我这个,跟你们那个像不像?”
这一下,就像打开了闸门。越来越多拥有类似残片的人,纷纷拿出来比对。不再局限于孙铭他们拼合的那一种,只要是带有疑似经脉运行路线的残片,都被翻了出来。坊市的一角,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古功法”研讨会。
“你看我这个拐角,跟你临摹图上那个转折点是不是有点像?”
“这块上面有个符号,我好像在你那拓本的另一处见过类似的!”
“快!把大家的都放在一起看看!”
混乱中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之前大家更多是猎奇和猜测,现在有了赵小七这个“成功案例”,所有人的心态都变了。这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可能真切切能触摸到、甚至能带来好处的实在东西!哪怕只是亿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足以让这些在道途上艰难挣扎的低阶散修为之疯狂。
孙铭看这情形,知道保密已是徒劳,索性站了出来。他凭借这段时间积累的威信,大声道:“诸位!静一静!既然大家都感兴趣,那我们不如更有条理些!把所有带有功法痕迹的残片都集中起来,分门别类,一起研究!”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响应。很快,一个以孙铭、王老实、赵小七为核心,吸纳了另外七八个对此最热衷、也略有积累的散修的小团体,自发形成了。他们不再满足于零散的交易和闲聊,开始有组织地行动。
首先,他们划定了一块相对安静的角落,作为专门的“研究区”。然后,大家将各自收集的相关残片贡献出来,由心最细的王老实负责按材质、颜色、刻痕风格进行初步分类。
孙铭则负责带领几个人,将分类后的残片进行仔细的临摹和编号,试图找出可以拼合的线索。赵小七因为有过“成功经验”,成了重点顾问,不断被询问当时灵力运转的细微感受,以便和其他残片上的图案进行对照。
甚至,他们还定下了简单的规矩:新发现的类似残片,优先拿到这里共同研究;研究成果共享,但残片所有权归发现者;不得私自藏匿可能有关键信息的残片。
这种自发形成的、带有初步分工和合作规则的研究模式,效率远比之前单打独斗高得多。不断有新的残片被加入,临摹的图纸越来越厚,虽然依旧没能拼出完整的功法,但零星的、可能相关的符号和路径片段越来越多,仿佛一张巨大拼图的碎片正在被不断收集起来。
消息如同野火,迅速烧遍了整个河滩坊市,甚至传到了更外围的散修耳中。越来越多的人涌向“研究区”,有的带着自己的“藏品”想来掺一脚,有的纯粹来看热闹,打探消息。原本对“古物”兴趣不大的人,也开始留心起来,在寻找药材、狩猎之余,会格外注意那些带有刻痕的石头、骨片。
坊市里,“古物”交易的价格悄然水涨船高。尤其是那些带有清晰符号或线条的残片,哪怕看不懂,也成了抢手货。因为谁也不知道,哪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碎片,可能就是拼凑出某种上古法门的关键一环。
一种从“个人兴趣”到“有组织探索”的转变,正在底层散修中悄然完成。虽然这种组织还很松散、很初级,但它代表了一种趋势:人们开始相信这些“古物”背后隐藏着真实的价值,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系统性地挖掘它。
这股热潮,自然也引起了那些一直冷眼旁观的宗门探子的注意。他们看着那群低阶散修像蚂蚁一样围着几块破石头、烂骨片忙活,听着那些关于“灵力感应”、“功法残篇”的兴奋议论,脸上依旧带着不屑,但眼神深处,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
“头儿,下面那帮人好像闹得更凶了。说什么碎片能拼出功法,还有人试出了效果?”一个探子汇报时,语气带着几分嘲讽,却也有一丝不确定。
金丹执事沉吟片刻,摆了摆手:“乌合之众,异想天开。上古功法何等深奥,岂是几块破烂能拼出来的?就算真有一星半点感应,多半也是巧合或者走火入魔的前兆。不必理会,盯紧核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