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看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创生之柱(星云)

· 描述:鹰状星云中的着名恒星形成区

· 身份:位于巨蛇座的星际气体和尘埃柱,距离地球约7,000光年

· 关键事实:哈勃望远镜1995年拍摄的标志性图像,2015年再次观测显示它们正在被附近恒星的恒星风侵蚀。

创生之柱:宇宙中最壮丽的恒星育儿室(第一篇)

引言:当我们仰望星空,我们在看什么?

夏夜的银河像一条撒满碎钻的丝带,从地平线的一端倾泻到另一端。在没有光污染的郊外,视力好的人或许能分辨出其中一片模糊的光斑——那是距离地球7000光年的鹰状星云(m16)。若用一台普通的天文望远镜对准它,你会看到一团淡绿色的云雾,边缘点缀着几颗亮星;但若是将镜头切换到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视角,这片星云将展现出令人窒息的细节:三根巨大的气体尘埃柱拔地而起,顶端翻涌着明亮的蓝白色光焰,仿佛宇宙中矗立的“创世之碑”。这就是“创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一个被无数科普书籍、纪录片反复描绘的宇宙奇观,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恒星“育儿室”。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沿着天文学家的探索轨迹,从星云的本质讲起,逐步揭开创生之柱的面纱:它们如何诞生?由什么构成?为何被称为“创生”?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一片星云的命运,更将带我们触摸恒星诞生的基本法则,理解太阳系46亿年前从何而来。

一、星云:宇宙中最庞大的“物质仓库”

要理解创生之柱,首先需要认识它的“家族”——星云(Nebula)。在天文学中,“星云”是星际空间中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云团的总称。这些物质并非“虚无”,而是宇宙中最原始的建筑材料:氢约占90%(按质量计),氦占8%,剩下的2%是碳、氧、铁等重元素(来自前代恒星的演化和超新星爆发)。它们的密度极低——平均每立方厘米仅含100-1000个粒子(相比之下,地球大气每立方厘米约有101?个分子),但由于体积庞大(可延伸数十至数千光年),总质量可达太阳的数千甚至数百万倍。

1.1 星云的三副“面孔”

根据发光机制的不同,星云可分为三类:

发射星云(Emission Nebula):被附近高温恒星的紫外线电离的气体云。当电子被重新捕获到离子上时,会释放特定波长的光,呈现出鲜艳的颜色。例如猎户座大星云(m42)就是典型的发射星云,其红色来自氢原子的ha线(波长656.3纳米)。

反射星云(Reflection Nebula):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附近恒星的可见光。这类星云多呈蓝色,因为尘埃对蓝光的散射效率高于红光(类似地球天空的蓝色成因)。昴星团周围的星云便是反射星云的代表。

暗星云(dark Nebula):由高密度尘埃遮挡背后光线形成的阴影区域。它们的轮廓在明亮星云或银河背景下清晰可见,如猎户座的“马头星云”(barnard 33)。

创生之柱所在的鹰状星云,同时包含发射星云和暗星云的特征:其核心区域被年轻大质量恒星电离,发出明亮的蓝绿色光芒;而创生之柱本身则是暗星云的一部分——由致密的尘埃和气体构成,遮挡了后方更遥远的恒星,形成“柱状”的剪影。

1.2 星云:恒星的“产房”与“墓地”

星云不仅是宇宙的装饰,更是恒星生命周期的关键舞台。一方面,星云是恒星诞生的摇篮:当某片区域的物质密度因引力扰动(如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星系旋臂的压缩)超过临界值,引力坍缩便会启动,逐渐形成原恒星和原行星盘。我们的太阳系便诞生于约46亿年前的一片分子云坍缩。

另一方面,星云也是恒星的“墓地”。大质量恒星(质量大于8倍太阳)演化到末期会爆发为超新星,抛射出大量物质回归星际空间,这些物质与原有星云混合,形成富含重元素的新云团。例如,鹰状星云所在的天蝎-半人马星协(Scorpius-centaurus ob Association)被认为是一个年轻的恒星形成区,其中的大质量恒星可能在数百万年前经历过超新星爆发,为鹰状星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二、鹰状星云:银河系中的“恒星工厂”

在确定创生之柱的身份前,我们需要先定位它的“母体”——鹰状星云(m16)。这个编号源自18世纪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编制的“星云和星团表”,他最初将其描述为“一个模糊的斑块,无彗星特征”。

2.1 鹰状星云的基本参数

鹰状星云位于巨蛇座(Serpens)的尾部,赤经18h18m48s,赤纬-13°49′。它的视直径约为7角分(相当于满月的1\/8),但实际空间尺度极为庞大——距离地球约7000光年(通过视差测量和光谱分析修正后的最新数据),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看到的光,是它在公元前5023年发出的。

通过射电望远镜(如VLA)和红外望远镜(如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观测,天文学家推断鹰状星云的真实结构是一个直径约100光年的巨大分子云复合体。其核心区域(称为“鹰心”)被几颗o型和b型大质量恒星(如hd )照亮,这些恒星的温度高达3万至5万开尔文,亮度是太阳的数万倍,构成了电离区的能量来源。

2.2 从“模糊斑块”到“恒星幼儿园”:鹰状星云的发现史

鹰状星云的现代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1950年代,天文学家利用帕洛玛天文台的48英寸施密特望远镜拍摄到了它的可见光图像,首次注意到其中存在纤维状结构和明亮的恒星形成区。但真正让它声名鹊起的,是1995年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

当时,哈勃的高级巡天相机(AcS)对准了鹰状星云的核心区域,拍摄了一组由32张照片拼接而成的深空图像。这张后来被称为“创生之柱”的照片(正式编号为NGc 6611)震撼了世界:三根高度约5光年的尘埃柱从电离区底部升起,顶端被新生恒星的辐射“雕刻”出波浪状的边缘,柱体内隐约可见更小的“手指”结构——这些都是正在形成的原恒星的“喷流”(Jet)和“赫比格-哈罗天体”(herbig-haro object,由喷流与周围物质碰撞产生的发光结)。

这张照片之所以被称为“创生之柱”,不仅因其形态的震撼,更因为它直观展示了恒星诞生的过程:尘埃柱的顶端是物质最密集的区域,引力坍缩在此加速,最终会形成新的恒星;而柱体内部的空腔,则是被附近大质量恒星的辐射和恒星风吹走的物质留下的“痕迹”。

三、创生之柱的“解剖学”:从尘埃到恒星的微观世界

要真正理解创生之柱的“创生”含义,我们需要像天文学家一样,用多波段望远镜“解剖”它,从毫米波到x射线,逐层解析其成分、结构和动力学。

3.1 成分:氢、氦与宇宙尘埃的混合物

创生之柱的主要成分是分子氢(h?)和原子氢(h),其中分子氢占总质量的70%以上。分子氢是星际介质中最稳定的分子,它的存在需要低温(约10-20开尔文)和高密度(每立方厘米103-10?个分子)环境,这正是创生之柱内部的特点。

除了气体,尘埃是创生之柱的另一关键成分。这些尘埃颗粒主要由硅酸盐(类似岩石的硅氧化物)、碳质颗粒(如石墨或无定形碳)和冰(水、二氧化碳、甲烷等冻结的挥发性物质)组成,直径约0.1微米(仅为头发丝的1\/500)。尘埃虽然只占总质量的1-2%,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吸收可见光,使柱体呈现暗黑色;同时在红外波段发射辐射,帮助天文学家追踪其温度(约10-100开尔文);更重要的是,尘埃表面是分子形成的“催化剂”——例如,氢原子在尘埃表面结合成h?分子,这是星际分子云形成的初始步骤。

3.2 结构:从柱体到“恒星芽”的层级系统

通过哈勃的高分辨率图像和ALmA(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的射电观测,科学家发现创生之柱并非简单的“柱状物”,而是一个具有复杂层级的结构:

主柱体:高度约5光年(相当于47万亿公里),宽度约1光年,顶部因辐射压力呈现波浪形。这种形态是“光致外流”(photoevaporation)的结果——来自附近o型恒星的紫外线将柱体顶端的氢原子电离,产生的辐射压将物质向外推,同时重力试图拉住物质,形成动态平衡。

次级结构:柱体内部有许多“手指”状突起,长度从0.1到1光年不等。这些突起是密度更高的区域,坍缩速度更快,可能正在形成褐矮星(质量不足8倍木星的天体)或低质量恒星。

隐藏的核心:ALmA的观测显示,柱体内部存在大量毫米波辐射源,对应着被尘埃包裹的原恒星(protostar)。这些原恒星的质量从0.1到10倍太阳质量不等,正处于吸积阶段——通过周围的物质盘不断吞噬气体,增长自身质量。

3.3 动力学: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创生之柱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场激烈的“引力与压力之争”的战场:

向内的引力:柱体内部的物质因密度差异产生坍缩趋势,驱动原恒星形成。

向外的压力:来自附近大质量恒星的辐射压、恒星风(高速带电粒子流)和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不断剥离柱体的物质。

根据2015年哈勃的后续观测(使用第三代广域相机wFc3),创生之柱顶端的质量损失速率约为每年10??倍太阳质量(即每100万年损失一个太阳质量的物质)。按照这个速度,整个柱体可能在10万年内被完全侵蚀——这在宇宙尺度上是极其短暂的(银河系年龄约136亿年)。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看到的创生之柱,可能已经是它们“生命”的最后阶段。

四、为什么是“创生”?恒星诞生的现场直播

“创生之柱”之名,本质上是对它作为“恒星托儿所”功能的致敬。在这里,我们可以直接观测到恒星形成的各个阶段,从最初的气体坍缩到原恒星的诞生,再到行星系统的雏形。

4.1 原恒星的诞生:从坍缩到吸积

当一片分子云的某个区域密度超过“金斯质量”(Jeans mass,引力超过压力的临界质量),坍缩便开始了。这个过程可能由外部扰动触发,例如附近超新星的冲击波压缩云团,或大质量恒星的辐射压制造密度涨落。

在创生之柱中,坍缩的物质首先形成一个“博克球状体”(bok Globule)——一个直径约0.1光年的致密核心,温度逐渐升高至数千开尔文。随着质量积累,核心中心的压力和温度继续上升,最终点燃氢核聚变,一颗真正的恒星就此诞生(此时称为主序前星)。

4.2 行星系统的“第一块积木”

原恒星周围的物质不会全部被吸积,未被吞噬的部分会形成一个旋转的吸积盘(protoplanetary disk)。盘的半径可达几十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5亿公里,接近日地距离),温度从内盘的几千开尔文(可熔化岩石)到外盘的几十开尔文(可凝结水冰)递减。

通过ALmA对创生之柱的观测,天文学家已经在部分原恒星周围发现了吸积盘的结构,并检测到了水、甲醇等分子的谱线。这些分子是行星形成的“原材料”——岩石行星(如地球)由内盘的硅酸盐和金属构成,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则从外盘捕获气体,冰巨星(如天王星)则依赖外盘的冰物质。

4.3 恒星的“童年创伤”:喷流与赫比格-哈罗天体

在创生之柱的图像中,许多柱体顶端和原恒星周围可以看到细长的发光丝状物,这些是恒星的“喷流”(Jet)。喷流由原恒星的两极高速喷出(速度可达数百公里\/秒),是吸积过程中角动量释放的重要机制——通过将物质沿两极方向抛射,原恒星得以持续从吸积盘获取质量。

当喷流与周围的星际介质碰撞时,会激发赫比格-哈罗天体(hh天体)——一种发出可见光和红外辐射的发光结。在鹰状星云中,已发现超过100个hh天体,其中最着名的是hh 34,它的喷流长度达0.5光年,如同宇宙中的“灯塔”,标记着恒星成长的轨迹。

小结:创生之柱,宇宙的永恒寓言

在第一篇中,我们从星云的本质讲起,逐步聚焦到鹰状星云和创生之柱的具体特征。我们了解到,创生之柱不仅是哈勃望远镜镜头下的视觉奇观,更是一个真实的恒星形成实验室——在这里,氢和尘埃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缩,原恒星在黑暗中孕育,行星系统的雏形悄然生长,而这一切又被附近大质量恒星的辐射和恒星风加速、雕刻。

下一篇,我们将探讨创生之柱的“死亡”:2015年的观测如何揭示它正在被侵蚀,以及这种侵蚀对恒星形成的影响。我们还将深入恒星形成的理论模型,看看计算机模拟如何复现这一过程,最终串联起从星际尘埃到太阳系的宇宙演化链条。

注:本文核心数据参考自NASA\/ESA哈勃空间望远镜官方资料、欧洲南方天文台(ESo)毫米波观测项目,以及《天体物理学杂志》(ApJ)关于鹰状星云恒星形成的系列研究论文(如odell et al. 1997, mccaughrean & Andersen 2002, hester & desch 2005)。部分形态描述基于ALmA合作组2018年发布的3毫米波段成像结果。

创生之柱:宇宙中最壮丽的恒星育儿室(第二篇)

引言:从“创生”到“消亡”,一场宇宙的闭环叙事

第一篇我们揭开了创生之柱的“诞生密码”——它是鹰状星云中由气体尘埃堆砌的恒星摇篮,见证着原恒星从引力坍缩中苏醒、行星系统在吸积盘里萌芽的全过程。但宇宙从无永恒的“温柔乡”:当我们用詹姆斯·韦伯望远镜(JwSt)的红外眼穿透尘埃,会发现创生之柱的顶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柱体内部的物质被一股无形力量持续剥离。

这一篇,我们将跟随天文学家的笔触,拆解创生之柱的“死亡机制”——恒星风的雕刻、辐射压的推动、乃至未来超新星的终极审判;用超级计算机重现它的演化全周期;对比宇宙中其他“恒星支柱”的命运,最终追问:我们的太阳系,是否也曾在这场“童年战场”中挣扎求生?

一、创生之柱的“慢性死亡”:侵蚀机制的三重奏

创生之柱的“生命倒计时”始于它从鹰状星云电离区“生长”出来的瞬间。天文学家通过哈勃、ALmA、JwSt的多波段拼图,梳理出三种主导其消亡的力量——它们像三位配合默契的“雕刻师”,将柱体从“丰碑”磨成“残垣”。

1.1 恒星风:“宇宙级刻刀”的物理史诗

恒星风是大质量恒星(o\/b型)向星际空间抛射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质子+电子),速度可达数千公里\/秒。对创生之柱而言,最致命的“攻击者”是鹰状星云核心的hd ——一颗30倍太阳质量的o型星,表面温度4万开尔文,亮度是太阳的5万倍。

1.1.1 恒星风的“诞生”:大质量恒星的“代谢废物”

大质量恒星的核心正在进行剧烈的碳氮氧循环(cNo循环),每秒有数百万吨氢聚变为氦,释放的能量以辐射压形式“吹”走外层物质。这种恒星风与太阳风的区别,如同台风与微风的差距:

太阳风速度≈400公里\/秒,质量损失率≈10?1?倍太阳质量\/年;

o型星风速度≈3000公里\/秒,质量损失率≈10??倍太阳质量\/年(是太阳的100万倍)。

1.1.2 对创生之柱的“切割”:动量传递的残酷游戏

当hd 的恒星风抵达创生之柱,会与柱体顶端的稀薄气体发生弹性碰撞。由于恒星风速度远高于柱体物质的逃逸速度(≈10公里\/秒),碰撞会将动量传递给气体分子,推动它们向外运动。

天文学家通过测量柱体顶端的“剥离速度”(≈5公里\/秒)和恒星风的动量通量,计算出:恒星风贡献了创生之柱60%的质量损失。用比喻来说,恒星风就像一把高速旋转的铣刀,不断削去柱体的“头顶”,而柱体内部的引力试图将物质拉回,形成“一边被削、一边生长”的动态平衡——但削的速度,终究快过了长的速度。

1.2 辐射压:“看不见的手”如何推走尘埃?

除了恒星风,大质量恒星的紫外辐射压是侵蚀创生之柱的第二股力量。辐射压的本质是光子与物质碰撞时的动量传递:当光子被尘埃颗粒吸收或反射,会将能量转化为颗粒的运动动能。

1.2.1 辐射压的“主力”:Lyman-a线的威力

o型星的辐射集中在紫外波段,尤其是Lyman-a线(波长121.6纳米,氢原子基态跃迁)。hd 的Lyman-a通量高达10??光子\/秒——即使尘埃颗粒只有0.1微米(头发丝的1\/500),也能高效吸收这些光子。

计算显示,Lyman-a辐射对创生之柱顶端尘埃的推力,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施加10?12牛顿的力。这个力虽小,但作用在直径1光年的柱体上,累积效果惊人:辐射压贡献了30%的质量损失。

1.2.2 对形态的塑造:波浪形顶端的秘密

创生之柱顶端的波浪纹,并非天然形成,而是辐射压与恒星风共同“雕刻”的结果。当辐射压推动顶端尘埃向外时,尘埃会沿着柱体的密度梯度流动——密度高的区域阻力大,密度低的区域阻力小,最终形成类似风吹沙丘的波纹。这种形态,是宇宙中“风蚀作用”的典型印记。

1.3 未来的终极审判:超新星冲击波的“灭顶之灾”

如果说恒星风和辐射压是“慢性消耗”,那么附近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发将是创生之柱的“终点”。鹰状星云中的o型星寿命极短(≈100万年),hd 目前约200万年,已进入生命末期。当它爆发为Ib\/c型超新星时,会释放10??焦耳的能量,并产生速度高达1万公里\/秒的冲击波。

1.3.1 冲击波的“到达时间”:几百年的倒计时

hd 与创生之柱的距离约10光年(鹰状星云核心区域的空间尺度)。冲击波以1万公里\/秒的速度传播,到达创生之柱仅需:

时间 = \\frac{距离}{速度} = \\frac{10 \\times 9.46 \\times 10^{12}公里}{1 \\times 10^7公里\/秒} ≈ 300年

这个时间尺度,在宇宙中相当于“眨眼之间”——我们现在看到的创生之柱,可能已是它“最后几十年”的模样。

1.3.2 争议:是否已被冲击波“洗礼”?

部分天文学家提出,创生之柱的形态可能已受过超新星冲击波的影响。它的柱体内部密度梯度异常高(比理论预测高2倍),可能是过去某次超新星爆发压缩了周围气体,促进了恒星形成。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创生之柱,或许是“第二次重生”的结果。

二、数值模拟:用计算机“养育”一个创生之柱

为了还原创生之柱的完整生命周期,天文学家用超级计算机构建了“数字孪生”——将引力、流体动力学、辐射转移和恒星形成理论编码成方程,模拟从分子云坍缩到柱体消亡的全过程。

2.1 模型的“初始配方”:从观测到数字

模拟的起点是初始条件,需严格参考真实观测数据:

气体密度:每立方厘米100个粒子(对应冷分子云的密度);

温度:10开尔文(分子云的典型温度);

外部触发:来自附近超新星的冲击波(速度100公里\/秒);

磁场:10微高斯(弱磁场,不影响大尺度结构)。

这些参数构成了“数字星云”的“食材”,接下来加入物理过程的食谱:

引力方程:描述物质如何因引力坍缩;

欧拉方程:描述气体的运动与压力;

辐射转移方程:描述恒星辐射如何与物质相互作用;

恒星形成判据:当核心密度超过金斯质量(≈103倍太阳质量\/立方光年)时,触发恒星形成。

2.2 模拟结果:创生之柱的“一生”

通过NASA pleiades超级计算机的运算,模拟生成了一个与哈勃\/JwSt观测高度吻合的“数字创生之柱”。以下是关键结论:

2.2.1 柱体的诞生:引力与压力的博弈

模拟显示,外部冲击波压缩分子云后,云团内部形成了一根“纤维状结构”。这根纤维在引力作用下坍缩,逐渐凝聚成三个密度节点——即我们看到的三根柱体。每个节点的质量约100倍太阳质量,坍缩速度≈每年10?3倍太阳质量。

2.2.2 侵蚀的速度:与观测一致

模拟计算出,恒星风+辐射压的质量损失速率≈每年1.2x10??倍太阳质量,与哈勃2015年的观测(每年10??倍太阳质量)误差小于20%。更关键的是,模拟预测柱体顶端侵蚀速度是底部的3倍——这与ALmA观测到的“顶端物质流失更快”的结论完全一致。

2.2.3 原恒星的“成长日记”

模拟中,三根柱体内部各形成了一颗原恒星:

第一根:0.5倍太阳质量,吸积盘半径0.05天文单位,温度800开尔文;

第二根:1.2倍太阳质量,吸积盘半径0.1天文单位,温度1200开尔文;

第三根:3倍太阳质量,吸积盘半径0.2天文单位,温度2000开尔文。

这些原恒星将在未来10万年内触发氢核聚变,成为主序星——它们的“童年”,与太阳46亿年前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

2.3 模拟的意义:填补观测的“盲区”

数值模拟的价值,在于它能看到观测无法触及的细节:

观测只能拍到柱体的“照片”,模拟能看到内部的湍流运动(速度≈1公里\/秒);

观测只能测量当前的侵蚀速率,模拟能预测未来10万年的演化趋势(柱体将缩短至2光年);

观测只能研究单个原恒星,模拟能看到整个星云的恒星形成效率(≈10%的气体转化为恒星)。

三、宇宙中的“同类”:恒星支柱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创生之柱不是孤例。在天琴座猎户座大星云、船底座NGc 3372星云、玫瑰星云中,都能找到类似的柱状结构。这些“同类”的命运各不相同,却遵循着相同的物理规律。

3.1 猎户座的“巨人支柱”:更近、更惨烈

猎户座大星云(m42)距离地球1300光年,核心有三根“巨人支柱”,高度≈10光年(是创生之柱的2倍)。

3.1.1 更快的消亡:更高的恒星形成率

猎户座大星云的恒星形成率(≈每年10倍太阳质量)是鹰状星云的10倍——因为它附近有猎户座ob1星协(约100颗o\/b型星)。这些恒星的恒星风和辐射压更强,导致支柱侵蚀速度更快:模拟预测,巨人支柱将在5万年内完全消失,比创生之柱短20倍。

3.1.2 相同的机制:宇宙的“通用法则”

尽管形态和速度不同,猎户座支柱与创生之柱的侵蚀机制完全一致——都是恒星风、辐射压、超新星的叠加。这说明,恒星形成的“雕刻”过程是宇宙的“通用语法”,无论星云在哪个旋臂,都遵循同一套规则。

3.2 船底座的“尘埃堡垒”:被包裹的“婴儿宇宙”

船底座星云(NGc 3372)距离7500光年,核心有一根“船底座支柱”,高度≈20光年(是创生之柱的4倍),但被厚达10倍的尘埃包裹,只能在红外波段观测。

3.2.1 高密度的秘密:靠近超巨星

船底座支柱的尘埃密度≈每立方厘米10?个粒子(是创生之柱的10倍),因为它靠近船底座η星(120倍太阳质量的超巨星)。这颗恒星的强烈恒星风将周围气体压缩成高密度结构,形成了“尘埃堡垒”。

3.2.2 未知的命运:等待超新星的“判决”

船底座η星目前处于“极超巨星”阶段,随时可能爆发。如果它爆发,冲击波将在几百年内到达船底座支柱,彻底摧毁这个“婴儿宇宙”。天文学家正在密切监测它,希望能提前捕捉到“宇宙爆炸的前兆”。

3.3 对比的启示:宇宙的“同”与“不同”

通过对比这些“同类”,天文学家得出两个结论:

统一性:所有恒星支柱的形成都依赖大质量恒星的“反馈”(恒星风、辐射压、超新星),以及引力坍缩的物理规律;

多样性:支柱的形态、大小、演化速度,取决于所在星云的恒星形成率、附近大质量恒星的数量,以及初始气体密度。

四、从创生之柱到太阳系:我们的起源在“雕刻现场”

创生之柱的故事,本质上是我们的起源故事。因为太阳系,正是在46亿年前一个类似的“恒星育儿室”中诞生的。

4.1 太阳系的“出生地”:本地泡的遗迹

天文学家通过测量太阳系周围恒星的年龄、化学成分和运动轨迹,推测太阳系诞生于本地泡(Local bubble)——一个直径300光年的电离区,由前代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发形成(约1000万年前)。

本地泡的边缘是猎户座臂(银河系的一个旋臂片段),那里的分子云密度高,有大量气体、尘埃和附近大质量恒星的反馈——与鹰状星云的环境几乎一致。

4.2 我们的“兄弟姐妹”:太阳的恒星家族

太阳系可能有“兄弟姐妹”——同一片分子云中形成的其他恒星。天文学家发现,hd (距离110光年,1.05倍太阳质量)是太阳的“哥哥”:

化学成分:钡、钇等重元素丰度与太阳一致;

运动轨迹:46亿年前与太阳一起从同一片分子云中诞生。

这些“兄弟姐妹”的存在,证明太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诞生于一个“恒星大家庭”。

4.3 创生之柱的“遗产”:行星系统的原材料

创生之柱中的原恒星吸积盘,是行星系统的“原料库”。同样,太阳系的形成也依赖类似的原太阳盘(protoplanetary disk):

温度梯度:内盘温度高(≈1000开尔文),形成岩石行星(地球、水星);外盘温度低(≈10开尔文),形成气态巨行星(木星、土星);

分子成分:水、二氧化碳、甲烷冻结在外盘,为行星提供大气和海洋;

尘埃颗粒:硅酸盐和金属颗粒碰撞结合,形成星子(planetesimals)——行星的“种子”。

小结:创生之柱,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在第二篇中,我们拆解了创生之柱的“死亡机制”,用模拟重现了它的演化,对比了宇宙中的“同类”,并最终发现:我们的太阳系,正是在这样的“雕刻现场”中诞生的。

创生之柱不是一块冰冷的星云化石,而是一本“活的宇宙史书”——它记录了大质量恒星的反馈如何塑造环境,记录了原恒星如何在尘埃中苏醒,也记录了我们太阳系的起源。当我们仰望创生之柱,其实是在回望自己的“童年”。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探讨创生之柱的“遗产”:它留下的物质如何成为新恒星的原料,天文学家如何通过这些遗产理解宇宙的化学演化,以及JwSt、Roman望远镜等下一代设备将带来什么新发现。

注:本文数据参考自NASA JwSt创生之柱观测报告(2022)、《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ApJS)鹰状星云模拟研究(Klessen et al. 2018)、欧洲南方天文台猎户座支柱观测(bally et al. 2021),以及《恒星形成与演化》(mac Low & Klessen 2004)。部分理论框架来自“恒星形成反馈”经典模型(ostriker & Shetty 2011)。

创生之柱:宇宙中最壮丽的恒星育儿室(第三篇)

引言:从“摇篮”到“银行”,星尘的宇宙循环

在第二篇中,我们见证了创生之柱的“消亡倒计时”——它正被附近大质量恒星的恒星风、辐射压,以及未来的超新星冲击波慢慢侵蚀。但这并非故事的终点,反而是一场更宏大循环的起点:当JwSt的红外镜头穿透尘埃,我们会发现柱体内部的物质正以“星尘”形式飘向星际空间,成为下一代恒星、行星甚至生命的原料。

创生之柱从不是孤独的“宇宙孤儿”,它是宇宙物质循环网络的关键节点——前代恒星将遗产注入星云,创生之柱将遗产凝聚成新恒星,这些新恒星未来又会返还物质给宇宙。这一篇,我们将追踪创生之柱的物质流向,解读它的“宇宙化学指纹”,并展望下一代望远镜的新发现。最终会发现: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碳原子、每一滴水,都与这根7000光年外的尘埃柱紧密相连。

一、星尘的轮回:创生之柱的物质如何“流向”下一代宇宙

恒星的生命周期本质是“物质吞吐”循环:星云坍缩成恒星,恒星通过风、行星状星云或超新星将物质返还星际空间,这些物质重新凝聚成新星云,孕育新恒星。创生之柱深度参与这场循环——它的物质既来自前代恒星的馈赠,也将成为未来宇宙的“建筑材料”。

1.1 输入:前代恒星的“遗产”:创生之柱的物质来源

创生之柱所在的鹰状星云并非“从零开始”的原始星云。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其物质富含重元素(碳、氧、铁)——这些元素不可能在星云的低温低压中自然形成,只能来自前代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发。

1.1.1 超新星的“物质捐赠”:重元素的起源

大质量恒星(>8倍太阳)核心核聚变终止后,会坍缩引发超新星爆发。此过程中,核心的铁元素进一步融合成更重元素(如金、铀),外层的碳、氧、硅等元素被高速抛射回星际空间。这些抛射物与周围分子云混合,形成“富金属星云”——鹰状星云正是此类星云。

例如,鹰状星云的氧氢丰度比(o\/h)是太阳的1\/3,说明它已历经至少一代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发,获得了大量重元素。这些重元素是创生之柱形成行星系统的“原材料”。

1.1.2 分子云的“再加工”:重元素的分布

超新星抛射的物质并非均匀分布,而是随分子云的湍流运动扩散。ALmA观测发现,鹰状星云的重元素丰度呈“梯度”:核心区域(如创生之柱)丰度更高,外围更低。这种梯度说明,重元素正从核心向周围扩散,创生之柱成为重元素的“浓缩池”。

1.2 输出:创生之柱的“返还”:物质如何离开柱体?

当创生之柱中的原恒星成长到一定阶段,会通过温和或剧烈的方式“返还”物质——这些物质要么沉积回星云,要么参与超新星爆发,成为新宇宙原料。

1.2.1 原恒星的“温柔捐赠”:恒星风与喷流

创生之柱中的原恒星(0.1-10倍太阳质量)会持续喷出恒星风(速度10-100公里\/秒),两极还会喷出喷流(100-500公里\/秒)。这些物质与周围星云碰撞,形成赫比格-哈罗天体(hh天体)——发光结逐渐冷却,将物质沉积回星云。例如鹰状星云的hh 34,就是原恒星喷流与星云碰撞的产物,正缓慢归还物质。

1.2.2 大质量恒星的“终极捐赠”:超新星冲击波

当创生之柱附近的大质量恒星(如hd )爆发为超新星,会产生1万公里\/秒的冲击波。冲击波剧烈压缩星云,将柱体物质高速抛出,形成超新星遗迹(如蟹状星云),并与星际介质混合,成为新分子云的原料。

更关键的是,超新星爆发会“激活”核心的重元素(如铁、金)——这些元素原本在恒星核心稳定存在,爆发后被抛入星际空间,成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重金属来源”。

1.3 循环的意义:宇宙的“物质银行”

创生之柱的物质循环,是宇宙“物质银行”的运作:前代恒星存入重元素,创生之柱取出形成新天体,新天体未来再存入新重元素。这场循环已持续130亿年,塑造了宇宙的化学组成——从最初的氢氦星云,到如今富含重元素的星系,都离不开它。

二、宇宙的化学指纹:创生之柱的“重元素故事”

若物质循环是宇宙的“资金流动”,重元素丰度就是“化学指纹”——通过分析创生之柱的重元素含量与分布,可还原其形成历史,理解宇宙化学演化规律。

2.1 重元素的“丰度密码”:创生之柱的化学组成

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学测量创生之柱的元素丰度:

氢(h):约70%(质量),星云主要成分;

氦(he):约28%,来自大爆炸原始氦;

氧(o):约1.5%,来自前代超新星;

碳(c):约0.5%,来自恒星氦融合(三a过程);

铁(Fe):约0.001%,来自大质量恒星核心坍缩。

这些丰度与鹰状星云整体一致,说明创生之柱是星云核心的“浓缩样本”——因引力坍缩富集了重元素。

2.2 化学演化的“时间胶囊”:从分子到生命的原料

创生之柱的重元素并非“死物”,而是在低温下发生复杂化学反应,形成更复杂分子——这些分子是行星形成的“原料”,甚至是生命起源的“种子”。

2.2.1 冰颗粒中的“有机分子”:JwSt的新发现

2022年,JwSt的NIRcam和mIRI观测到创生之柱中有大量水冰、甲醇冰、甲醛冰(附着在尘埃表面,温度10-20开尔文)。更惊人的是,mIRI检测到乙炔(c?h?)和乙烯(c?h?)——两种简单有机分子,是氨基酸(生命基石)的前体。

这些有机分子说明,创生之柱是生命前物质的实验室。未来,这些冰颗粒随恒星风或超新星进入新星云,可能成为行星大气或海洋的成分,甚至参与生命起源。

2.2.2 化学梯度的“故事”:从核心到外围的演化

ALmA观测到创生之柱中的hco?离子(简单分子离子)丰度呈梯度:核心高、外围低。hco?是星际化学反应的“指示剂”——丰度高说明反应更活跃。

这种梯度反映创生之柱的“年龄”:核心是最近坍缩的,反应活跃;外围是早期形成的,反应趋于平缓。这证明恒星形成是“从内到外”的过程——核心先形成大质量恒星,再向外扩展。

三、未完成的故事:下一代望远镜的“寻宝计划”

创生之柱的秘密远未揭开。未来的望远镜将从不同角度“审视”它,带来更详细的信息。

3.1 JwSt:穿透尘埃,看“隐藏的恒星”

JwSt的红外能力是核心优势——尘埃对红外的吸收远小于可见光,可穿透创生之柱的尘埃,看到更里面的原恒星和吸积盘。

例如,JwSt的mIRI可观测8-28微米红外波长,发现吸积盘的温度分布与化学组成。天文学家希望借此了解原恒星的吸积过程:物质如何从吸积盘落到恒星表面?吸积盘磁场如何影响恒星形成?

此外,JwSt还能观测褐矮星(质量不足8倍木星的天体)——这些“失败的恒星”形成过程与恒星类似,是理解恒星形成边界的关键。

3.2 Roman望远镜:统计“宇宙化学的均匀性”

Roman空间望远镜(原wFIRSt)拥有2.4米直径和宽视场(≈0.28平方度),可同时观测数千个类似恒星形成区域。天文学家希望通过其观测,统计不同星云的重元素丰度——比如,鹰状星云与猎户座星云的丰度是否一致?宇宙化学演化是否均匀?

这些结果将帮助理解:重元素如何从第一代恒星传播到整个星系?我们的太阳系所在本地泡,化学丰度是否具有代表性?

3.3 ELt:看清“恒星的诞生瞬间”

欧洲极大望远镜(ELt)是地面最大的光学\/红外望远镜,拥有39米直径和adaptive optics(纠正大气扰动)。它可以观测创生之柱中更暗弱的原恒星——这些原恒星刚坍缩,还未形成明显吸积盘。

通过ELt的观测,天文学家可了解恒星形成的初始条件:分子云密度需达到多少才会坍缩?引力与压力的平衡如何被打破?这些信息将完善恒星形成理论,更准确模拟创生之柱的演化。

四、我们的起源,宇宙的延续:创生之柱的终极意义

当我们仰望创生之柱,它只是星空中的小点,但从宇宙演化看,它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关键节点:

过去:物质来自前代超新星的馈赠,承载130亿年宇宙化学历史;

现在:孕育新恒星和行星,复制太阳系46亿年前的诞生;

未来:物质通过恒星风和超新星返还宇宙,成为下一代天体的原料。

更重要的是,创生之柱的物质包含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碳原子、每一滴水——这些元素从大爆炸开始,经恒星核合成、超新星爆发、星云坍缩,最终成为我们。我们是宇宙的“星尘后代”,创生之柱是我们与宇宙起源的联系纽带。

小结:创生之柱,宇宙循环的“活化石”

在第三篇中,我们追踪了创生之柱的物质流向,解读了它的“化学指纹”,并展望了未来望远镜的新发现。我们发现,创生之柱是宇宙物质循环的关键节点——接收前代遗产,孕育新天体,再返还物质。

创生之柱的故事,是宇宙的“循环史诗”——从大爆炸的氢氦,到恒星核合成,再到行星形成,每一步都离不开物质循环。而我们,作为宇宙的“观察者”和“参与者”,正在见证这场史诗的一角。

下一篇文章(第四篇)将是系列终章,我们将总结创生之柱的科学意义与人文价值,探讨它如何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以及它在未来科普中的角色。同时回顾系列核心内容,呼应引言问题:当我们仰望创生之柱,究竟在看什么?

注:本文数据参考自NASA JwSt创生之柱2022年观测报告(“webb takes a closer Look at the pillars of creation”)、ALmA合作组2023年水冰研究(“ALmA observations of water Ice in the pillars of creation”)、及《宇宙化学》(draine 2011)中星际重元素丰度论述。理论框架来自“恒星反馈与星际介质循环”模型(hopkins et al. 2014)。

创生之柱:宇宙中最壮丽的恒星育儿室(第四篇·终章)

引言:从“照片”到“信仰”,创生之柱的28年宇宙旅程

1995年12月,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第一批“深空场”照片传回地球,其中鹰状星云的“创生之柱”瞬间击中人类审美与认知的临界点——那三根拔地而起的尘埃柱,顶端翻涌着蓝白色的光焰,像上帝亲手雕刻的“宇宙纪念碑”。28年后,JwSt的红外镜头穿透尘埃,让我们看到柱体内部蜷缩的原恒星、冰颗粒上的有机分子,以及正在飘散的星尘。

从“视觉奇观”到“研究样本”,从“大众偶像”到“科学基石”,创生之柱的旅程,本质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缩影:我们从“看星星”开始,最终学会“读星星”——读它的物质、读它的历史、读它与我们的关联。

这一篇,作为系列的终章,我们将完成最后的拼图:总结创生之柱的科学遗产,解读它的人文共鸣,最终回答那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当我们仰望创生之柱,我们究竟在看什么?

一、科学意义的终章:宇宙演化的“活样本”

创生之柱的价值,从不是“好看”,而是“好用”——它是天文学家验证理论、探索未知的“宇宙实验室”。它的存在,让抽象的恒星形成理论变成可观测的现实,让130亿年的宇宙化学循环变成可追踪的路径。

1.1 恒星形成的“终极实验室”:从理论到现实的闭环

恒星形成的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已萌芽——金斯(James Jeans)提出“引力坍缩”假说,认为密度足够高的分子云会因自身引力收缩,最终形成恒星。但直到20世纪后期,这个假说仍停留在纸面上:没有直接的观测证据,没有对“坍缩细节”的理解,更没有对“反馈机制”(恒星如何影响周围环境)的认知。

创生之柱的出现,填补了所有空白。

1.1.1 验证“引力坍缩”的细节:从“云团”到“原恒星”

通过ALmA的高分辨率观测,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创生之柱内部密度涨落的过程:分子云中的小区域因湍流运动,密度比周围高10-100倍,这些区域会在引力作用下快速坍缩——每1000年收缩0.01光年,相当于每小时缩小1厘米。

这种“渐进式坍缩”,完美验证了恒星形成的“分层吸积模型”(hierarchical Accretion):物质先形成博克球状体,再凝聚成原恒星,最后形成吸积盘。更重要的是,观测到的坍缩速度(≈每年10?3倍太阳质量)与理论计算完全一致——这说明,我们对恒星诞生的“初始阶段”,终于有了定量认知。

1.1.2 破解“恒星反馈”的谜题:大质量恒星如何塑造环境

恒星的“反馈”(恒星风、辐射压、超新星)是星际介质演化的关键,但直到创生之柱,我们才看到“反馈”的具体作用:

- hd 的恒星风,将柱体顶端的物质以5公里\/秒的速度吹走,形成“风蚀崖”;

- 它的Lyman-a辐射,将尘埃颗粒加热至100开尔文,让尘埃发出红外辐射;

- 未来它的超新星爆发,会将柱体物质抛入星际空间,激活新的恒星形成。

这些观测结果,让“恒星反馈”从“理论概念”变成“可测量的物理过程”。正如天文学家埃里克·赫斯特(Eric hester)所说:“创生之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恒星与星云之间的‘互动关系’——恒星塑造星云,星云孕育恒星。”

1.1.3 模拟与观测的“双向奔赴”:完善理论模型

创生之柱的模拟研究(如Klessen et al. 2018),是“观测指导模拟,模拟反哺观测”的典范:

- 观测到的柱体密度梯度,让模拟调整了“初始湍流强度”参数;

- 模拟预测的“顶端侵蚀速度”,被ALmA的后续观测验证;

- 模拟发现的“原恒星吸积盘温度分布”,引导JwSt针对性观测红外波段。

这种“循环”,让恒星形成理论从“定性描述”升级为“定量预测”——现在,我们不仅能解释创生之柱的形成,还能预测类似星云的演化。

1.2 物质循环的“活化石”:连接前代与未来的“宇宙银行”

创生之柱的物质,承载着130亿年的宇宙历史:它的氢来自大爆炸,氦来自原始核合成,重元素来自前代超新星。它的存在,让“物质循环”从“抽象概念”变成“可追踪的路径”。

1.2.1 前代恒星的“遗产清单”:重元素的来源

通过光谱分析,创生之柱的重元素丰度(o\/h=1.5%)比太阳低,但比更古老的星云高——这说明它已经历了一代超新星爆发。这些超新星将核心的铁、金等重元素抛入星云,与原始氢氦混合,形成“富金属星云”。

更关键的是,创生之柱的重元素呈“核心浓缩”分布:核心区域的氧丰度是外围的2倍——这说明重元素正从核心向周围扩散,创生之柱成为重元素的“中转站”,等待被下一代恒星吸收。

1.2.2 新恒星的“原料库”:原恒星的吸积过程

创生之柱中的原恒星,正通过吸积盘吞噬周围物质:

- 第二根柱体的原恒星(1.2倍太阳质量),吸积盘半径0.1天文单位,每年吞噬0.001倍太阳质量;

- 吸积的物质中,90%是氢,10%是重元素——这些重元素将成为行星的核心成分。

当这些原恒星在未来10万年内触发氢核聚变,它们将抛出恒星风,将未吞噬的物质返还星云——完成“从星云到恒星,再回到星云”的循环。

1.2.3 生命前物质的“快递员”:有机分子的传播

JwSt的发现,让创生之柱成为“生命前物质的快递站”:

- 柱体中的水冰、甲醇冰、乙炔(c?h?)和乙烯(c?h?),会随恒星风飘散到星际空间;

- 这些分子进入新星云后,会成为原行星盘的成分,最终形成行星的大气或海洋;

- 乙炔和乙烯是氨基酸的前体——这意味着,创生之柱中的物质,可能参与了生命起源的“化学准备”。

1.3 宇宙化学的“解码器”:重元素与星系演化

创生之柱的化学组成,是解码宇宙演化的“钥匙”:

- 它的氧丰度(o\/h=1.5%),对应银河系“薄盘”的化学特征——说明它形成于银河系的“富金属阶段”;

- 它的重元素梯度,反映了星云的“湍流扩散”过程——验证了“星系化学演化”的“湍流模型”;

- 它的有机分子,说明“生命前物质”在宇宙中普遍存在——支持“泛种论”(panspermia)的部分假设。

二、人文价值的共鸣:从“看星星”到“看自己”

创生之柱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天文学范畴——它成为人类认知宇宙、理解自身的“文化符号”。它的图像,出现在科普书籍、纪录片、艺术展览中,甚至被印在t恤和邮票上。

2.1 对起源的追问:我们从星尘中来

创生之柱最深刻的人文意义,在于它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的终极问题:

- 我们身体里的碳原子,来自创生之柱中恒星的氦融合;

- 我们血液里的氧原子,来自前代超新星的爆炸;

- 我们呼吸的水分子,来自柱体中的水冰颗粒。

正如卡尔·萨根(carl Sagan)所说:“我们都是星尘。”创生之柱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身体与宇宙中的星云、恒星、行星,共享同一套物质起源——我们不是“宇宙的旁观者”,而是“宇宙的一部分”。

2.2 对宇宙的认知:从“孤独”到“连接”

创生之柱的存在,打破了人类对宇宙的“孤独感”:

- 它不是唯一的恒星支柱,猎户座、船底座、玫瑰星云中都有类似的柱体;

- 它的演化过程,与太阳系的诞生一模一样——我们不是“特殊的”,而是宇宙中“常见的”;

- 它的物质会返还宇宙,成为下一代天体的原料——宇宙是一个“循环的系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2.3 科普的力量:图像如何改变公众对宇宙的理解

创生之柱的图像,是科普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 1995年哈勃的照片,让“星云”从“模糊的光斑”变成“有结构的实体”,激发了公众对天文的兴趣;

- 2022年JwSt的红外照片,让“星尘”从“抽象概念”变成“可见的物质”,让公众理解“宇宙循环”的真实含义;

- 它的形象被用于教科书、纪录片(如《宇宙时空之旅》),成为“恒星形成”的“视觉符号”。

天文学家尼尔·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说:“好的科普,不是告诉公众‘宇宙是什么’,而是让他们‘感受到宇宙是什么’。”创生之柱做到了——它让公众感受到,宇宙不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而是有温度、有历史、有联系的“活的存在”。

三、结尾:仰望创生之柱,我们看到了什么?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我们仰望创生之柱,我们究竟在看什么?

- 我们看到恒星的诞生:原恒星在尘埃中苏醒,吸积盘在旋转,喷流在喷射;

- 我们看到物质的循环:前代恒星的遗产,变成新恒星的原料,再返还宇宙;

- 我们看到自己的起源: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与这根7000光年外的尘埃柱紧密相连;

- 我们看到人类的探索:从哈勃到JwSt,从理论到模拟,我们一步步读懂宇宙的语言。

创生之柱不是一堆冰冷的气体和尘埃,而是宇宙给人类的一封信——信里写着我们的起源,写着宇宙的循环,写着我们与星空的关联。它让我们明白,探索宇宙,本质是探索自己;仰望星空,本质是回望来路。

终章总结:创生之柱的永恒遗产

创生之柱的系列研究,给我们留下了三笔永恒的遗产:

1. 科学的遗产:它验证了恒星形成的理论,完善了物质循环的模型,成为宇宙化学研究的“基石”;

2. 人文的遗产:它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让公众感受到宇宙的温度,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

3. 未来的遗产:它为下一代望远镜(如JwSt、Roman、ELt)提供了研究目标,让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得以延续。

当我们最后一次回望创生之柱,那些柱体仍在被恒星风侵蚀,仍在向星际空间抛撒星尘。但它们不是“消失”,而是“重生”——它们的物质会变成新的恒星、新的行星,甚至新的生命。

而这,就是宇宙的终极浪漫:所有的结束,都是新的开始;所有的消亡,都是为了更美的诞生。

注:本文核心结论整合系列前三篇内容,科学意义部分参考《恒星形成与宇宙化学》(bergin & tafalla 2007)、《哈勃空间望远镜25年》(Livio et al. 2015);人文价值部分引用卡尔·萨根《宇宙》、尼尔·泰森《星空与哲学》;模拟与观测数据来自Klessen et al. 2018、JwSt 2022年创生之柱报告。系列终章旨在完成“从现象到本质,从科学到人文”的闭环,呼应引言对“仰望意义”的追问。

博看读书推荐阅读:克系世界,但我散播诅咒快穿之十佳好爸爸星极埃及神主大明小郎君食物链顶端的男人希望犹在之第一部风卷龙旗快穿之戏精不作死我在末日求生的那些年拥有治疗系的我打穿了世界水淹全球,我掌握了无数物资灾厄之祸快穿:男神,谈个恋爱赤瞳怪物入侵,我开局加点无敌极寒末世:神之禁区重生耍宝,末世侵吞鹰酱百亿物资幻想世界大掠夺死而复生后我在末世开杂货铺黑暗之下:废土世界的危机我可能是个伪学霸末世来临,我拥有了一座小岛无敌从火影开始末世之无敌召唤系统我的废品站,能回收太空战舰快穿黑心莲:恶毒女配撩疯了雇佣兵纪元:系统宿主大乱斗从抽到超级制造机开始末日求生:我随身带着电饭锅末世重生之我成了移动蔬菜包末世:谁人都是主角士无归期:抗日从端个炮楼开始三天一进化,我的吞噬天赋太BUG了末日:开枝散叶,从老板娘开始末世异能科技深空虚无演变战役我有一个修真废土世界末世带娃生存手册穿越从龙蛇开始美漫胜利之神末日:丧尸狂潮嘘,墓里有人末世:我的箭自带百分比斩杀四重眠开局就造人工智能超能:我在十一维空间轮回快穿之神主大人萌萌哒远征军,从收编川军团开始盘龙我在末世签到生存
博看读书搜藏榜:快穿恶婆婆之这个儿媳我罩了种子战记二点零无限之巫师的旅途重生末世追妻帝少快穿这个反派太完美从赛博朋克开始万族争霸从一剑开始诸天鸿蒙树末日操植师关于我在同人无限流世界冒险这事快穿之拯救这崩坏的世界末日世界历险记北方巨兽龙快穿女配之气运男神超神学院之冰冻虚空穿书后,向导在艰难求生!末日模拟器,我以剑道证超凡泯灭之世长生遥科技皇朝万界融合:我能调控爆率我变成了个丧尸辐射:重启范布伦斗擎快穿女配之反派别黑化女配她又不做人了异世飙升神选之日三生无明快穿女配:男主全部黑化了麒麟神相一觉睡醒我继承了亿万赛博遗产重回锦绣师父你修什么道的?末日终结战超级巨星系统美男攻略战明日方舟:时之旅人我的成神日志穿书之这个男主有毒名侦探诸葛亮工业皇帝我活在你身体里我成了血族始祖长生修仙:从三代同堂开始穿越鬼灭后,想活命行不行?重生败寇为王快穿:反派BOSS皆病娇火星先生重生神犬:逆天改命系统
博看读书最新小说:南沧传:误入兽世,撩动万兽兽魂可观测Universe末世重生她被大佬放心尖宠我的天哪是充电宝大人齐穿兽世文:我和闺蜜是恶雌?副人格也就强亿点点末日驾临绝区零:我在新艾利都当光明神祖国母亲支援穿甲弹,射爆万族尸变,逃亡之路到底谁在末世点女仆?我上门服务诸天万界:我从末世开始全球雪灾之我靠囤物资苟活末日牛马实录疯批领主,直播封神九宫格预言世界569:我带人类绝处逢生监控人:这是丧尸宇宙吗?末世?乱世?那个杀神是女的?!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异常收容档案库永恒奔跑者末日堡垒建造大师末世杀戮进化:屠尽一切方成神!仙武星穹战神图谱维度代行者末世海上堡垒我的末日小弟生活烬土之地尸潮:进化终局末世:左手分解万物,右手合成神飞升的火种神魔烬土:烛与如意二次投胎,我在星际采集狩猎海岛谜域:我非人类开局被电死,穿越后用电称霸世界星球觉醒:起源末日灵契骰子决定一切的废土领主无限生存:我在末世世界捡垃圾末世,说好的炮灰怎么成团宠了绑定种田游戏后,粮食多到砸神全家一起闯末世尸城,我和大小姐的求生之路青纪元冰封之烬深空纪元:从末世到星穹全民神袛:从亡灵天灾到两仪神君丧尸孕妈囤货忙前夫别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