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百姓的热情,比深秋的暖阳还让人暖心。
张老栓真的请我们去吃了洛阳水席,八碗八碟摆了满满一桌,汤汤水水冒着热气。
赵小乙捧着碗 “吸溜” 喝得满脸是汤,还不忘念叨:“这酸辣汤真够劲,俺得跟后厨学学!”
鲁二则跟着洛阳的老铁匠逛了半天铁匠铺,回来时怀里揣着块玄铁,宝贝似的摸个不停。
返程的路上,周平送我们出的城,手里还攥着新签的诗词契约:“李大人,有了这契约,还有您立的规矩,洛阳的百姓再也不用怕世家欺负了!”
我看着他眼里的光,心里却沉甸甸的。
这件事解决了,可若没有制度约束,其他地方的世家会不会也像郑氏这样,钻空子欺压寒门?
诗词契约是 “盾”,可还得有 “规矩” 这把 “剑”,才能真正护得住天下百姓。
回去路上用了四天,终于回到长安。
刚进格物院,苏明就带着几个文社学子迎上来,手里捧着厚厚的账本:“李大人,诗契坊又签了两百多份契约,都是长安的普通商户和农户。”
可还有人来问,能不能把利息再降点,有些农户说就算三分息,秋收要是歉收,还了钱之后生活就很艰难了。”
沈括也凑过来:“我查了长安的借贷记录,世家私下放贷,最低的月息也有六分,有的甚至到一钱。”
“咱们的诗词契约定三分息,已经比世家低很多,可还是有百姓承受不起。”
“要是能有朝廷的律令,把官贷利率定个上限,再设个救济仓,歉收时能借粮借银,就好了。”
沈括这话,正戳中我心里的想法。
宏观调控,不就是用制度平衡供需、保护弱势群体吗?
在这个世界,就能变成朝廷的《平准令》!
我一拍石桌:“对!咱们就奏请陛下,立《平准令》,规定官贷月息不得超过五分,低于世家的私贷;
再设‘救济仓’,由朝廷拨款,秋收歉收、百姓遇灾时,能无息借粮借银,等年景好了再还。
这样既约束了世家的高息放贷,又能帮百姓渡过难关!”
赵小乙听得直点头:“还是李大哥想得周全!有了这令,那些想靠高利贷赚钱的世家,就没辙了!”
鲁二也咧嘴笑:“俺这就去军械坊喊人,把《平准令》的草稿抄个几十份,贴在长安街头,让大家都知道!”
我赶紧拉住他:“先别急,得先奏请陛下同意,这是朝廷律令,不是格物院的规矩,得先得到陛下的准许。”
第二天一早,我带着沈括整理的借贷数据、洛阳的案例,还有《平准令》的草稿,去了皇宫。
武则天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见我进来,放下朱笔:“太白从洛阳回来,可有收获?”
我把洛阳的事简略说了,然后递上《平准令》草稿:“陛下,洛阳之事让臣明白,光有诗词契约不够,还得有朝廷律令护航。”
“这《平准令》能定利率、设救济仓,护寒门,抑世家,还请陛下恩准推行。”
武则天拿起草稿,仔细看着,眉头却渐渐皱起来:“月息五分,低于世家私贷,世家怕是会反对;”
“救济仓要朝廷拨款,国库最近因格物院的器械研发,本就紧张,怕是难办。”
我赶紧上前一步:“陛下,世家反对,是因为断了他们的高息财路,可百姓受益,就能安稳民心;”
“救济仓的拨款,可从世家的违规罚银里出。”
“之前太原王氏、荥阳郑氏都有违规,罚银加起来,足够救济仓运转。”
“而且官贷利率低,百姓能按时还款,朝廷还能有小额收益,一举多得!”
提到王氏和郑氏,武则天的眼神动了动。
她放下草稿,沉吟片刻:“你说的有道理,可世家势力盘根错节,若强行推行,恐生事端。不如先在长安和洛阳试点,若效果好,再推广到全国。”
我心里一松,连忙躬身:“谢陛下!臣定不负陛下所托,把长安的试点做好!”
走出御书房时,阳光正好洒在宫墙上,金灿灿的,像洒了一层希望。
回到格物院,我们立马忙活起来。
苏明带着文社学子去宣传《平准令》,赵小乙和鲁二去监督官贷的发放点,沈括则负责救济仓的选址和粮食储备。
没几天,长安的寒门子弟就都知道了《平准令》。
不少人去官贷点借钱,脸上都带着笑:“以前借世家的钱,怕还不上利滚利,现在有了朝廷的官贷,踏实!”
可没高兴几天,洛阳就传来消息,荥阳郑氏抗拒《平准令》,不仅不按五分息放贷,还把家里的粮仓锁起来,囤着粮食不卖。
洛阳的粮价一下子涨了三成,百姓买不到粮,有的甚至饿肚子。
周平急得写信来:“李大人,郑氏说《平准令》不适用世家,还放话说,要是朝廷逼他们,他们就联合洛阳其他世家,断了长安的粮道!”
我看着信,手里的茶杯差点摔了。
郑氏在洛阳刚吃了亏,现在竟敢囤粮对抗朝廷律令,这是把陛下的宽容当软弱!
鲁二气得撸起袖子:“俺这就带几架霹雳炮去洛阳,把郑氏的粮仓炸了,看他们还敢不敢囤粮!”
赵小乙也跟着点头:“对!上次在洛阳没收拾他们,这次得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律令不是摆设!”
“不可。” 沈括拦住他们,“炸粮仓会伤了百姓,还会让其他世家觉得咱们蛮横,也不合礼法。”
“不如找上官婉儿大人帮忙,她在朝廷人脉广,还掌管着御史台,能帮咱们查郑氏的囤粮证据,名正言顺地查封粮仓。”
我眼前一亮,想到上官婉之前在朝堂上帮过我,她刚正不阿,肯定会帮百姓说话。
当天下午,我去了上官婉的府邸。
她正在书房整理奏折,见我来,笑着让座:“李大人是为洛阳郑氏的事来吧?我也收到了洛阳御史的奏报,正想找你商议。”
我没想到她已经知道了,连忙说:“上官大人,郑氏囤粮害百姓,还抗拒《平准令》,必须严惩!可咱们得有证据,才能让他们无话可说。”
上官婉点点头:“我已让人去洛阳查了,郑氏在洛阳有三座大粮仓,都囤满了粮食,足够洛阳百姓吃半年。”
“咱们可以带御史台的人去洛阳,用文气溯源术查粮仓的粮食来源 ,若是他们强买百姓的粮食囤起来,就是罪加一等。”
她的话,让我心里有了底:“有上官大人帮忙,此事必成!”
第二天一早,我们带着御史台的官员和格物院的几人,带上文气弩,又往洛阳赶去。
路上,上官婉跟我聊起《平准令》:“这律令是好,可世家不会轻易妥协,以后怕是还会有其他世家效仿郑氏。”
“咱们得借这次机会,杀一儆百,让所有世家都知道,朝廷的律令,天下通用!”
我点头称是,心里更坚定了要收拾郑氏的决心。
到了洛阳,我们直奔郑氏的第一座粮仓。
粮仓门口守着十几个家丁,手里拿着棍棒,见我们来,领头的家丁喊道:“这是郑氏的粮仓,你们敢闯,就是跟郑氏作对!”
上官婉拿出御史台的令牌:“奉陛下旨意,查郑氏囤粮一案,谁敢阻拦,以抗旨论罪!” 家丁们脸色变了变,却还是不让开。
鲁二往前一步,手里拿着文气弩:“俺再说一遍,让开!不然俺的弩箭把你们串成糖葫芦!”
家丁们见有文气弩,吓得往后退了几步。
我们走进粮仓,里面堆满了粮食,麻袋上还印着 “郑氏” 的印记。
我用文气溯源术之后,文气浮现出画面出郑氏的人用低价强买百姓的粮食,百姓不答应,就被他们的家丁殴打。
“证据确凿!” 上官婉儿冷声道,“把粮仓查封,粮食全部运去救济仓,分给百姓!”
家丁们还想反抗,赵小乙等人立马举起文气弩,他们吓得不敢动了。
可就在我们查封第二座粮仓时,郑弘业带着几十个家丁赶来了,家丁手里拿着刀:“你们敢动我郑氏的粮食,我跟你们拼命!”
我往前走一步,看着郑弘业:“郑弘业,你囤粮害百姓,抗拒朝廷律令,还强买百姓粮食,桩桩件件都是死罪!”
“你若现在收手,把粮食交出来,陛下或许还能从轻发落;”
“若再反抗,就是自寻死路!”
郑弘业却冷笑:“我郑氏在洛阳百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你们想动我,没那么容易!”
他这话,让我想起百姓因买不起粮饿肚子的模样,想起张老栓被打的淤青,文气一下子涌了上来。
我深吸一口气,《秦中吟?重赋》中的句子脱口而出:
“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文气顺着诗句扩散,淡金色的字迹在空中浮现,洛阳的百姓听到诗句,纷纷围了过来。
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指着郑弘业哭道:“你囤着粮食不卖,俺家孙儿三天没吃饱饭了!你良心被狗吃了吗?”
一个青年喊道:“郑氏强买俺家的粮食,还打了俺爹!今天必须把粮食还给我们!”
人群的声音越来越大,郑弘业再次被逼的脸色从白变青,再变黑。
上官婉儿拿出圣旨,声音洪亮:“荥阳郑氏囤粮害民,抗拒律令,即刻查封所有粮仓,粮食充入救济仓;”
“郑弘业革去所有功名,押入大牢,听候发落!”
家丁们见郑弘业垮了,纷纷扔下棍棒跪地求饶。
百姓们爆发出欢呼:“谢谢李大人!谢谢上官大人!俺们终于有粮吃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把郑氏的粮食分给百姓,救济仓也正式开仓。
洛阳的粮价慢慢降了下来,其他世家见郑氏的下场,再也不敢抗拒《平准令》,纷纷按五分息放贷。
我站在洛阳的救济仓前,看着百姓们排队领粮,脸上都带着笑。
上官婉儿走过来,递给我一杯热茶:“太白,这次多亏了你,《平准令》才能在洛阳推行。以后,这天下的百姓,就能多一分安稳了。”
我接过热茶,心里暖暖的,从长安的诗词契约,到洛阳的《平准令》,每一步都不容易,可只要能护着百姓,再难也值得。
夕阳落在救济仓的屋顶上,给粮食袋子镀上了一层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