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赛季的大幕拉开,纽约尼克斯打着迈克·德安东尼的标签,确实跑出了一股子不一样的风。球变得好看了,至少在某些回合里是这样。
麦迪逊花园的篮筐经常被快速传导后的三分球和电光火石的空接砸得嗡嗡作响。李特和何塞·卡尔德隆在高位一个简单的挡拆,就能扯开防守裂缝。科里·马盖蒂像一头被放出笼的猛兽,沿着侧翼直插腹地,接球后要么把自己扔到天上造犯规,要么用一个蛮不讲理的转身把球塞进篮筐。大卫·李成了最如鱼得水的那个人,他的机动性和那一手中距离,在开阔空间里被无限放大,经常能看见他跟着快攻顺下,或者趁着对方内线被拉空,轻松捡到前场篮板完成二次进攻。
但漂亮篮球的外衣下面,是硌人的骨头。阵痛来得比预想中更快,更剧烈。
问题的核心,就是扎克·兰多夫。这套为轻骑兵设计的战术体系里,他这辆重型主战坦克显得格格不入。德安东尼要求的是迅捷的攻防转换,是五个人像潮水一样涌过中场。可兰多夫跑一个来回,那张黑脸就能憋得通红,喘气声大得隔着三个座位都能听见。
一次对阵亚特兰大的比赛中,矛盾彻底爆发。第二节一次成功的防守后,尼克斯推反击,李特持球高速推进,兰多夫迈着沉重的步子刚跑过中线。李特眼见机会稍纵即逝,一个击地传给跟进的马盖蒂,马盖蒂扛着约翰逊强行上篮,被补防的史密斯一巴掌扇飞。
暂停期间,德安东尼站在场边,双手比划着,冲着刚走下场的兰多夫喊道:“扎克!跑起来!我要你第一时间冲到前场,去冲击他们的篮板!”
兰多夫一屁股坐在板凳上,毛巾重重摔在地上,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跑?我他妈怎么跑?球都在他们手里飞,我刚过半场,他们就已经扔了!你让我去冲击个鬼的篮板!”
德安东尼的脸也沉了下来:“这是我的体系!每个人都必须跑起来!如果你跟不上节奏…”
“那就别让我上!”兰多夫猛地站起来,庞大的身躯带着一股压迫感,几乎要顶到德安东尼面前,“老子在低位能打爆联盟任何一个四号位!你非让我跟着这群小个子折返跑?这他妈是浪费!”
空气瞬间凝固了。替补席上所有人都噤若寒蝉,德安东尼脸色铁青,指着兰多夫,眼看就要下达驱逐令。
李特走了过来,没看德安东尼,也没看兰多夫,只是弯腰捡起地上的篮球,在指尖转了转。他站的位置刚好隔开了两人。
“教练,”李特的声音很平稳,听不出情绪,“下次反击,如果扎克没跟上,我和何塞会把节奏压一压。”
他转头看向还在喘着粗气的兰多夫,把球扔给他:“扎克,跑不动的时候,就把低位要得更深一点。我会把球传进去。”
他没有高声训斥,也没有长篇大论地讲道理。只是用最直接的方式,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一个既不完全违背德安东尼“快”的要求,又尊重了兰多夫技术特点的折中方案。压制矛盾,不是靠权威,而是靠一个能让双方都勉强接受的平衡点。
兰多夫接过球,捏了捏,没再说话,重重坐了回去。德安东尼深吸一口气,也转身走开,算是默许了这个临时的调整。
这事儿看似过去了,但李特知道,根源问题没解决。他开始有意识地在比赛中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
当反击机会明确,对方阵型大乱时,他立刻提速,毫不犹豫地发动闪电战,用尼克斯锋卫线的冲击力解决问题。当机会不那么好,或者兰多夫已经在内线要到了极深的位置,他会伸手做个手势,卡尔德隆心领神会,两人开始在外线耐心地传导球,等兰多夫落位,然后把球吊进去,让这头“黑又胖”用他最喜欢的、慢悠悠却效率极高的方式去背打、去得分。
赛季在磕磕绊绊中前行。尼克斯能打出让人眼花缭乱的进攻高潮,也能在某个夜晚因为内外线脱节,被对手用更整体的防守磨得毫无脾气。他们的战绩像坐过山车,能大胜看起来更强的对手,也会莫名其妙地输给弱旅。
李特的数据依旧华丽,得分、篮板、助攻、抢断、盖帽,填满数据栏。但每场比赛他需要耗费多少心神去阅读局势,去判断这一刻是该快还是该慢,是该自己攻还是把球交给更有优势的队友。他像一个同时踩着油门和刹车的司机,在一条不属于他习惯的赛道上,努力控制着这辆有些别扭的赛车,试图找到那条通往胜利的最优路径。
平衡点很难找,但他必须找到。为了赢球,也为了把这群性格各异、打法不同的家伙,真正捏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