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洛杉矶已经热得让人发慌。《变形金刚》的首映宣传像一场高强度背靠背比赛,李特跟着剧组连轴转了整整一周。梅根·福克斯那辆红色保时捷几乎成了他的临时避难所,直到某天清晨,这辆惹眼的跑车直接停在了格拉梅西公园别墅的门前。
李雪正抱着一碗麦片在客厅看财经新闻,听见开门声头都没抬。梅根·福克斯穿着昨晚那身亮片短裙,踩着高跟鞋“哒哒哒”地走过客厅,从冰箱里拿了瓶水,冲李雪抛了个飞吻:“早安,小雪。”
“早。”李雪往嘴里塞着麦片,眼睛还盯着道琼斯指数,“我哥在楼上健身房。”
等福克斯离开,李特擦着汗从地下室上来,看见妹妹那副见怪不怪的表情,忍不住笑了:“你这表情跟老妈越来越像了。”
“得了吧,”李雪翻了个白眼,“这礼拜《纽约邮报》都把你写成现代版唐璜了。‘NbA新王夜会变形金刚女郎’,‘麦迪逊花园之王情场球场双丰收’...马修的电话都快被记者打爆了。”
李特无所谓地耸耸肩,拿起桌上的训练计划表。这才是他真正关心的东西——下赛季的卫冕之路,从休赛期每一组深蹲开始。
但娱乐版面的记者们显然不打算放过他。随着《变形金刚》上映日期临近,各种八卦越传越离谱。有人说他在片场和福克斯因戏生情,有人说他只是福克斯用来气导演的工具人,更离谱的还说他和导演迈克尔·贝在片场因为拍摄角度问题差点动手。
“这帮人怎么不说我变成汽车人了?”李特看着最新一期《人物》杂志的标题,哭笑不得。
李雪抢过杂志扔进垃圾桶:“哥,再待下去你要真变形了。走吧,回国避避风头。”
六月最后一天,李特带着妹妹踏上了回国的航班。头等舱里,他戴着眼罩睡得天昏地暗,完全不知道国内已经炸开了锅。
“NbA总冠军李特今日回国”的消息像野火一样烧遍了所有中文论坛。接机口人山人海,举着牌子的球迷把通道堵得水泄不通。当李特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裤出现在出口时,整个机场仿佛被投入了一颗震撼弹。
“李特!看这边!”
“mVp!纽约之王!”
“能给我签个名吗?”
李雪被这阵势吓到了,紧紧抓着哥哥的胳膊。李特倒是很镇定,一边给球迷签名,一边护着妹妹往外走。有个激动的小伙子想冲过来拥抱,被李特一个灵巧的转身躲开——那动作像是在篮下闪过防守队员。
“保持移动,”他在妹妹耳边低声说,“就像破紧逼防守。”
来接机的车在停车场等了足足半小时才得以脱身。李雪看着车窗外久久不散的人群,终于理解了哥哥为什么在纽约要住那种带地下车库的房子。
“这也太疯狂了...”
司机笑着从后视镜看了他们一眼:“李特现在可是全民偶像。昨天体育频道还在放你们的总决赛集锦,解说说你是中国篮球的骄傲。”
接下来的一周像一场马拉松。商业活动、电视台专访、球迷见面会...李特的行程表排得比NbA赛季还满。李雪临时客串起助理,拿着小本本记录每个合作意向,活像个真正的经纪人。
临去美国前晚上,李特终于推掉了所有应酬,和李建国坐在书房里。红木书桌上摊着几份文件,茶具里飘出龙井的清香。
“奥运的事,基本谈妥了。”李建国推了推眼镜,“他们开了三个条件。”
李特端起茶杯,等着父亲的下文。
“第一,明年季后赛结束后,你就得进队了,确保阵容磨合。第二,商业代言要协调,不能和某些赞助商冲突。第三...”李建国顿了顿,“你要配合做一些宣传推广。”
“就这些?”
“就这些。”李建国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比你想象中宽松,对吧?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你手里握着三张王牌。”李建国竖起手指,“第一,你的实力。男篮现在缺的就是能打硬仗的核心。第二,你的商业价值。你那些代言,哪个不是世界五百强?他们指望着靠你打开中国市场。第三...”
他压低声音:“现在的奥组委成员,也有认识的关系。”
李特恍然大悟。怪不得谈判如此顺利,原来背后还有这层关系。
“但是,”李建国话锋一转,“我们不能被当枪使。参加奥运是为国争光,但你的商业也要借这个机会真正起步。”
他展开一份规划书:“我已经和你母亲商量过了。借着奥运这股东风,我们要做三件事:第一,把‘李特篮球学院’正式落地,在全国建十个训练基地。第二,推出自主品牌的运动装备,就用你在纽约的球衣号码‘77’作为商标。第三,成立体育投资基金,专门投资有潜力的体育科技公司。”
李特仔细翻看着规划书,不得不佩服父亲的深谋远虑。这份计划书做得比NbA球队的战术手册还详细,从资金分配到人才引进,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了。
“奥运奖牌很重要,”李建国给儿子续上茶,“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块奖牌的价值最大化。你想想大姚,他为什么能成为大姚?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是真正的自己人,更是因为他背后有一整套商业运作。”
窗外,京津的夜景璀璨如星。书房里,父子二人的谈话持续到深夜。当李特终于回到卧室时,脑子里已经塞满了各种商业计划、投资方案和谈判策略。
他站在窗前,望着这座即将举办奥运的城市。
这不仅仅是一届奥运会,这是他商业帝国徐徐展开的序幕。就像父亲说的——金牌要拿,生意更要做。而且要做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