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亚穹顶体育场在最终四强之夜焕发着前所未有的能量,这座见证过1996年奥运辉煌的传奇场馆
此刻被七万多名观众的声浪淹没。印第安纳山地人队——那匹一黑到底的黑马,踏上半决赛地板时,连空气中都带着静电般的刺痛感。他们的对手,俄克拉荷马大学,那帮身体壮得像小牛犊的家伙,从赛前热身就开始用眼神挑衅。
“看到他们的内线没?”杰弗里斯用毛巾擦着后颈,朝对方禁区努了努嘴,“那两个家伙加起来得有五百磅。”
李特系紧鞋带,221公分的臂展在灯光下像展开的鹰翼。他瞥了眼对面那个号称“禁区猛兽”的中锋,对方正故意把篮筐扣得哐哐响。“重量级选手,”他语气平淡,“可惜篮球不是相扑。”
比赛开场就像一场重量级拳击赛。俄克拉荷马大学依靠野蛮的身体对抗,不断挤压印第安纳的进攻空间。他们的前锋用肘子开道,后卫像牛皮糖一样贴着科弗。首节结束时,记分牌上的数字明晃晃地昭示着对手的领先优势。
“妈的,他们这是打篮球还是打橄榄球?”科弗揉着被撞疼的肋骨抱怨。
戴维斯教练在场边扯着嗓子吼:“都醒醒!这是最终四强,不是茶话会!防守上强度!把你们的爪子亮出来!”
次节风云突变。李特像突然接通高压电,开始在攻防两端无处不在。
防守端,他成了俄克拉荷马人的噩梦。一次看似必进的快攻,对方后卫已经甩开所有人直扑篮下,李特却从三分线外启动,两大步就追到身后,在对方起跳的瞬间腾空,长臂像捕蝇草般合拢——啪!一记结结实实的追身钉板大帽,篮球被狠狠拍在篮板上,声响震得前排观众都缩了脖子。
“我的上帝!”解说员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这孩子是从哪儿飞过来的?”
这还没完。下一个回合,李特预判到对方的横传球路线,像猎豹扑食般窜出,断球后瞬间发动反击。他运球推进时根本不像个206公分的大个子,节奏变幻间已经杀到前场,在吸引两人包夹后,手腕一抖送出不看人传球,球从人缝中钻过,精准送到空切的队友手中。
“又一个助攻!”技术台的工作人员喃喃自语,“比赛还没打完呢...”
进攻端,他彻底解放了。俄克拉荷马人忌惮他的突破,放他一步,结果李特在弧顶张手就射,三分应声入网。当他们紧逼上来,他又用诡异的欧洲步闪过防守,在协防到来前抛投得手。
整个第二节成了他的个人秀。当他在一次防守中连续干扰对方三次投篮,最后把球直接按在对方脸上时,俄克拉荷马教练气得把战术板摔成了两半。
“不占球权,防守意识和篮板落点极佳...”场边的NbA球探们交换着震惊的眼神。
“看他的防守站位,永远在传球路线上徘徊。这家伙的篮球智商太高了。”
“更可怕的是他才17岁。上帝,我17岁的时候还在为物理考试发愁呢。”
半场结束时,印第安纳已经反超了15分。李特从球员通道走回更衣室时,注意到场边有几个熟悉的面孔——不仅是那些带着评估报告的球探,还有几位他只在电视上看过的NbA球星。其中雷吉·米勒,那位传奇射手,正微笑着向他竖起大拇指。
下半场成了狩猎游戏。李特像不知疲倦的幽灵,在每个角落制造麻烦。他抢下后场篮板,自己推进前场,在吸引包夹后把球往天上一抛——杰弗里斯空接暴扣。下一个回合,他又从弱侧协防,把对方的上篮直接扇向观众席。
“第七次抢断!他快凑齐四双了!”解说员的声音开始发抖。
俄克拉荷马人尝试了一切办法。他们换了好几个防守人,从强壮的前锋到灵活的后卫,没人能限制住这个无处不在的华人少年。当李特在第四节初再次送出精准直塞,助攻霍恩命中底角三分时,分差已经来到25分。
比赛失去悬念的最后几分钟,李特在一次救球时飞扑出场外,整个人撞进技术台。他爬起来时揉了揉肩膀,面无表情地回到场上。俄克拉荷马的核心后卫忍不住问他:“你他妈不会疼吗?”
李特瞥了他一眼:“比你输球的心疼好点。”
当终场哨声响起,73比52的比分让整个乔治亚穹顶陷入沸腾。技术统计表上,李特的名字后面跟着一串恐怖的数据:13分,11篮板,9助攻,7抢断,4盖帽——准四双!
“你他妈是个怪物!”杰弗里斯冲过来搂住他的脖子,用力揉着他的头发,“怪物!”
李特终于笑了,那笑容里带着释放后的畅快。他抬头望向观众席,看见父亲罕见地站起来鼓掌,母亲在抹眼泪,妹妹李雪正疯狂地挥舞着印第安纳的旗帜。更远处,那些NbA球探正在激烈讨论,而雷吉·米勒对他做了个“继续保持”的手势。
穹顶的灯光洒在他汗湿的球衣上。这个17岁的少年刚刚在全世界面前完成了一场完美的表演,用最印第安纳的方式——坚韧、智慧、无所不能。决赛的大门已经敞开,而他正准备跨过最后一道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