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大约一周,市纪委的调查人员低调地来了一趟林城。
他们没有大张旗鼓地找袁天谈话,而是像普通办事人员一样,拿着袁天提交的那份厚厚的说明材料,分头去了发改局、招商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开发区管委会、农机厂,甚至走访了参与老三车间改造施工的工人。
他们查阅原始档案,核对单据凭证,询问经办人员,核实袁天材料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整个过程高效而安静,没有惊动太多人。调查人员问话严谨细致,但态度平和。
几天后,一份来自赤阳市纪委的正式书面反馈意见,经由县委转到了袁天手中。意见书措辞严谨:
“袁天同志:
关于匿名反映你在引进‘智眸科技’项目中有关问题的函询件收悉。经我委初步核查:
1. 你提交的关于项目引进决策流程、用地审批手续、工程招标及资金使用等方面的书面说明及相关佐证材料详实、清晰、完整。
2. 核查组对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走访核实情况,与你所说明的情况基本一致。
3. 截至目前,核查未发现你个人在该项目中存在违反廉洁纪律、工作纪律及涉嫌利益输送等问题的确凿证据。
鉴于此,本次函询予以了结。希望你放下思想包袱,继续大胆工作。
同时,务必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保持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自觉接受监督,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维护班子团结。
特此反馈。”
没有道歉,没有对举报人的指责,只有一份程序性的结论。
但这薄薄的一页纸,对于袁天而言,却重逾千斤。它代表着组织的初步认可,代表着泼向他身上的脏水被暂时挡了回去。它更是一个信号:这场由暗箭引发的风波,在铁一般的事实和规范流程面前,暂时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那些曾悄悄蔓延的流言蜚语,如同遇到了阳光的晨雾,瞬间消散了大半。
投向袁天的目光中,少了几分猜疑和幸灾乐祸,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敬畏和认可——这个年轻的博士县长,不仅有能力,更有手腕和韧性,不是那么好扳倒的。
张坤在得知消息后,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一个下午。出来时,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对谁都没有好脸色。
他精心策划的一次致命打击,就这样被袁天以近乎教科书般的规范操作和详实证据,轻描淡写地化解了。这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和更深的忌惮。
风波平息后的一个傍晚,袁天难得地按时下班。他没有直接回宿舍,而是独自一人,步行来到了开发区边缘。
老三车间的改造已近尾声,外墙粉刷一新,内部设备正在紧张安装调试。旁边,“智眸科技”崭新的钢结构厂房骨架在夕阳的余晖下投下长长的影子,像钢铁铸就的森林。
他站在一片小土坡上,望着这片孕育着希望也充斥着斗争的土地。
晚风带着工地的尘土气息和远处田野的青草味道拂过面颊。函询的阴影虽已散去,但张坤那阴鸷的眼神,常委会上冰冷的嘲讽,匿名信中恶毒的指控,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记忆里。
他想起父亲袁泽。那位远在秦西、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是否也曾无数次面对这样的明枪暗箭?是否也曾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时刻,独自咀嚼这份基层政治的苦涩与复杂?
袁天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远比他想象的要崎岖、艰险得多。它不仅仅需要智慧和能力,更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和对信念近乎偏执的坚守。
他拿出手机,点开一条几天前的新闻推送。标题醒目:《秦西汉东携手!秦汉大通道秦西段正式奠基!》。
新闻配图里,父亲袁泽穿着白色衬衫,戴着安全帽,手持铁锹,与汉东省的省长并肩而立,为奠基石培土。
两人脸上都带着象征性的笑容,但袁天能从那定格的照片里,感受到父亲眉宇间那份挥之不去的凝重和压力。新闻稿里提到了汉东省方面对路线、出资、效益分配的“保留意见”和“需要深入研究”。
袁泽推动的这条横跨两省的宏大战略通道,其背后牵扯的利益博弈、地域之争、派系角力,其复杂性和凶险程度,恐怕是自己眼前这场风波的千百倍。
父亲所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挑战,远非自己所能想象。
一股复杂的情绪在袁天胸中翻涌。有对父亲肩负重任的理解,有对自己所处环境艰难的认知,更有一种奇异的、血脉相连的共鸣感。
他意识到,自己在这偏远小城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次斗争、每一次坚守,或许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成长和积淀。
终有一天,当父亲那条宏大的战略通道延伸至汉东,延伸至林城附近时,自己在这里积累的经验、建立的根基、磨砺出的意志,或许将成为父亲宏图伟业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两条看似遥远的人生轨迹,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似乎正隐隐指向一个必将交汇的未来。
夕阳沉入远山,最后一抹余晖将天边染成壮烈的金红,也映照着开发区工地上渐次亮起的灯火。
机器的轰鸣声并未停歇,反而在暮色中显得更加清晰有力,如同这座古老小城在阵痛中奋力搏动的心脏。
袁天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尘土和钢铁气息的空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
他最后看了一眼那片在暮色中轮廓逐渐模糊的工地,转身,迈着沉稳的步伐,向着灯火阑珊的县城走去。
他的背影融入渐深的夜色,步伐却带着一种经过淬火后更加沉稳的力量。
前路漫长,暗箭或许只是开始。但他已无惧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