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气节应该像青云一样高耸入云,令人敬仰;而他的文章则应该像白雪一样高洁无瑕,令人赞叹。这样的人无疑是令人敬仰的,他们的品德和才华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然而,先贤们却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一个人仅仅拥有气节和才华,而缺乏德性的滋养和陶冶,那么这些美好的品质最终可能会被扭曲和滥用。正如他们所说:“若不以德性陶镕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德性的熔炉将这一切进行淬炼和提纯,那么那傲然的节义可能会变成意气用事,而那瑰丽的文章也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而已。只有当一个人用德性来陶冶和熔炼自己的才华时,他的才华才能真正焕发出灼灼光华,穿越时空,成为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因此,我们在追求气节和才华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德性的培养和提升。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令人敬仰的人。
若无德性的滋养,即使才华再耀眼,也会如同被尘土覆盖一般,黯然失色,甚至可能会像一把双刃剑一样,不仅伤害到自己,还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灾难。就拿北宋时期的奇才王安石来说吧,他的文章立意高远,诗词气势磅礴,犹如高耸入云的峭壁一般雄伟壮观。他心怀经天纬地的志向,变法的初衷也如同“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所描绘的那样美好。
然而,当他一意孤行,对不同意见者进行排斥和打压时,他那刚愎自用的性格就使得原本美好的富国设想变成了令百姓怨声载道的严苛政令。尽管他有着卓越的才华,但由于在德性的天平上缺少了包容和审慎这两个重要的砝码,最终导致他的变法以失败告终,半世的功业也因此而毁于一旦。
这就好比一艘才学之舟,如果没有德性这块压舱石,那么它在现实的漩涡中就难以保持平衡,最终必然会倾覆。
唯有德性,宛如灵魂的舟楫,承载着才华,方能穿越历史的长河,抵达永恒的彼岸。而嵇康,这位“龙章凤姿”的竹林贤者,便是如此。他的一曲《广陵散》,其音袅袅,如泣如诉,仿佛能令林泉屏息,万物凝听。其文章更是“师心以遣论”的峻洁丰碑,字字珠玑,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嵇康生命中最震撼人心的华章,并非来自于他的琴音或文章,而是在那刑场之上。当死亡的阴影如黑云压城般笼罩着他时,他却显得异常从容。他缓缓地索琴,仿佛这世间的一切都已与他无关。最后一次,他将自己的生命完全灌注于那绝响的弦音之中。
那“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旷古风姿,又岂止是技艺的展示?那是他“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澄澈灵魂在这灰暗世道中的最后燃烧。才情与德性在这一刻完美地熔铸成一道不朽的光焰,照亮了整个历史的天空。这光焰,在时间的尽头,深深地刻下了最深刻的印记,永远不会被磨灭。
爱因斯坦曾言:“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向高尚的生活。”此言与古训遥相呼应。当气节与文章失去了德性内核,再巍峨的黄金台也终成沙上之塔。当今技术日新月异,若缺失了仁心与伦理的导航,再精妙的“技能之末”亦可能沦为伤天害理的凶器。
德性方为才学的灵魂熔炉。唯有以德性陶熔气节与文章,那“傲青云”、“高白雪”的才学方能在人间真正扎根,为尘世带来光明而非阴影。在才学黄金台上,是那德性熔炉燃起的火焰,照亮了灵魂的熔点与人类的高度——德性如舟,方载才学横渡万古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