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巷口有间面馆,铺面窄小,油腻腻的招牌写着“老牛汤面”。掌勺的是老牛和他儿子小牛。小牛常嫌父亲手艺“简单”得寒碜,骨头汤只放姜盐,清汤寡水,哪比得上别家浓油赤酱、香气扑鼻的勾魂?他几次想往锅里丢些提鲜的粉末,都被老牛枯藤似的手死死按住:“汤清见底,才是本分!”
小牛望着别家馆子座无虚席,自家却只几个老街坊光顾,心里那把火烧得噼啪作响。父亲这锅汤熬了三十年,熬白了头发,熬弯了脊背,熬得招牌蒙尘,熬得儿子眼中这营生只剩“简淡”二字,全然不见“豪杰”的筋骨。
一日午后,小牛去寻父亲。后巷深处那间低矮的平房虚掩着门,他刚想唤人,却被眼前景象钉在原地:父亲正半跪在旧藤椅前,椅中坐着满头银霜的祖母。老人目光茫然地落在虚空里,嘴角挂着涎水。父亲一手稳稳端着青花小碗,另一手捏着白瓷勺,舀起一勺乳白温热的汤,轻轻吹凉,再小心翼翼递到祖母唇边,声音是从未有过的温软:“娘,今日骨头熬得透,您尝尝?”
灶上那口被小牛鄙薄的汤锅,正沉默地蒸腾着白汽。原来父亲每日雷打不动提前三小时熬汤,竟是为了滤尽浮油与杂质,熬出最清透醇厚的一碗,只因为这竟是祖母枯槁生命里唯一能顺畅吞咽的食物!那碗被儿子轻视的“简淡”骨汤,竟是父亲晨昏侍奉的拳拳心意,是浑浊岁月里唯一能渡慈亲的扁舟。
小牛喉头猛然被滚烫的东西堵住,眼眶酸胀。他悄然退出,回到前店,灶上铁锅里牛骨汤正咕嘟作响。他学着父亲的样子,用细网勺耐心撇去最后一点浮沫。汤色澄澈如初,热气氤氲里,却仿佛有从未看清的东西沉淀下来——原来父亲那笨拙固执的“简淡”里,炖煮的分明是无声的孝义,是岁月也熬不干的深情。豪杰的筋骨,不在喧嚣的浓烈,而在这日日晨昏、一汤一勺的寻常坚守之中。
几日后,小牛默默将打印好的新菜单揉成一团。他取块木板,亲手写了几个朴拙大字:“牛骨清汤面”。当老街坊吸溜着面汤,发出满足的轻叹时,小牛的目光总不由自主飘向后厨。他看见父亲佝偻着背,正仔细过滤着准备端给祖母的汤。腾腾热气模糊了父亲的身影,那灶前专注劳作的轮廓,在缭绕白雾里竟如一幅古画——原来真正的神仙并非餐霞饮露,那点化尘俗的慈悲法力,不在蓬莱仙岛,就在这烟火缭绕的灶台前,在孝亲的汤碗里悄然生长。
从此小牛也成了熬汤人。他守着那口咕嘟作响的铁锅,如同守着一方微小的道场。汤色依旧清淡,却在岁月里熬出了自己的筋骨与慈悲。巷口的面香日日飘散,人们未必知晓,这清汤寡水的滋味,早已在至简至淡的烟火里,熬炼出凡俗肉身所能抵达的最高境界——神仙不在云端,神仙起于为母亲吹凉一碗汤的指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