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余晖如沉重的叹息,将我的影子牢牢钉在墙上,我于书桌前静坐,徒劳地挣扎于满桌的理科课本里。那些公式、定律、符号,如天书般凝滞在纸页上,只余下一种空荡荡的恍惚。尘世间的杂音渐渐褪去,心绪却飞驰回七年前那个同样令人窒息的黄昏——那个曾轻率定下命运走向的黄昏。
“理科出路广,好找工作!”高中老师的这句话,仿佛一道圣旨,在教室里回荡。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面那毫无波澜的目光,像扫描仪一样扫视着我们,让人不寒而栗。然而,他的语气里却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似乎他说的就是真理,无人能够反驳。
我的心脏像被重锤敲击了一下,怦怦直跳。我下意识地悄悄瞥了一眼旁边坐着的文科生小远,他那校服袖口上沾染的墨迹,在这一刻显得格外刺眼,仿佛是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近乎傲慢的冲动:我怎么可能甘心屈居于这墨迹与书堆之间呢?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了数理化的怀抱,仿佛那是一片充满希望的金色海洋,而我,就是那勇敢的水手,准备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学习理科,未来的道路必定是一条金光大道,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和机遇。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仓促间一步踏进的门槛,却已然种下了日后茫然行走、跌跌撞撞的根苗。
大学的课堂里,灯光亮得有些刺眼,仿佛要将一切都暴露无遗。教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吐出的一个个专业术语,像疾风骤雨般向我扑打过来。我坐在座位上,感觉自己就像一艘在狂风暴雨中失去了帆樯的小舟,失去了方向,只能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上随波逐流。
老师讲的那些内容,在我耳边嗡嗡作响,却无法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任何实质性的印记。我的思维像是生锈的链条,每一节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艰难地转动一下,可最终还是无可避免地卡顿在原地。
我拼命地想要跟上老师的节奏,想要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但无论我怎么努力,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出口。每次考试后,看到卷子上那鲜红的分数,我都感觉自己像是被抽了一鞭,那分数就像嘲讽的鞭痕,无情地抽打在我的自信上,让我心痛不已。
我曾经以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可是现在我发现,每一步的前行都像是在泥沼中挣扎,非但没有让我离目标更近,反而让我越陷越深。而这一切的根源,或许就是我在入门时那一点点的偏差,就像宿命一样,无论我怎样辛苦跋涉,最终都只能被引向那片茫然荒芜的深谷。
毕业季来临,我拖着疲惫的身心穿梭于招聘会场上,递出的简历如枯叶般飘落无人问津。偶然间,我竟意外碰见了小远。他眉宇间透着自信的光彩,正侃侃而谈着某位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眼中燃烧着灼灼的热情。那一瞬间,仿佛有电流穿过我的身体,心中顿然明悟:当年选错的不只是科目,而是灵魂栖居的方式。我禁不住转身,在走廊尽头镜子中瞥见自己的脸,那憔悴枯槁的面容,连同眼底枯井般的眼神,恰如一面破碎的镜子——七年前那道裂痕,早已蔓延成蛛网,如今每一块碎片里都映照出我此刻的困顿与无措。
发端无绪,便难逃归结支离;入门偏差,终究步向终点恍惚。那一次抉择轻如鸿毛,却让我在歧路之上耗费了整整七年光阴,最终只在镜中拼凑起一张破碎疲惫的脸。而真正的歧路之痛,在于那第一步轻率踏出之时,命运已然暗暗在终局埋下了支离破碎的伏笔——如同被推倒的第一块骨牌,终将推倒你精心堆砌的所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