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次考试名落孙山之后,我闷坐桌前,窗外薄云如纱,细雨轻柔如丝,滴在初绽的嫩叶上,听不见一点声响。语文老师缓步走来,轻轻开解道:“调性之法,须当似养花天。”她声音温和,像那雨声一样悄悄潜入了我的心底:“性情涵养,如这般细雨滋养花木,耐心温润才得长久。”
老师之言犹如天边柔柔的云,既熨帖又轻柔地覆盖住我心中沉重的角落。后来,当我缓缓抬头,看见窗外一株小树在轻雨中舒展枝叶,绿意渐浓——原来养花天般的润泽,正是这样悄然无声地渗透根脉,护佑着生命从枯涩中慢慢苏醒,一点点积蓄着生长之力。
然而,并非所有的雨皆是天赐的恩泽。后来学校举行作文比赛,我的文章侥幸得奖,便仿佛有灼灼目光,如同无数细小芒刺一般扎在我的后背。班上有几个同学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声音虽低却如蚊蝇嗡嗡地响:“不过是运气罢了!”“谁知道用了什么办法!”……这些话语如小虫般在我耳畔钻咬不休,令我心神不宁,坐立难安。
老师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教室里,她的步伐轻盈而优雅,仿佛是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走出来的仙子。她缓缓地走到我的座位前,轻轻地拿起我的作文本,那动作就像是捧着一朵娇嫩的花苞,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把它弄坏。
老师的目光慢慢地从作文本上移开,望向了窗外。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呼啸的风声,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重重地垂落下来,打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窗外的花枝在风雨的摧残下,纷纷低垂摇晃着,原本鲜艳的花瓣也被打得四散飘落,仿佛是在哭泣。
老师凝视着窗外的景象,沉默了片刻,然后轻声说道:“居才之法,切莫如妒花雨。伤花的岂是风雨本身,是裹挟在雨里那嫉恨的冷刺啊!”她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在教室里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同学们都被老师的话吸引住了,原本嘈杂的教室顿时变得悄然无声,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窗外。
在那里,那急骤的妒花雨正无情地摧残着刚刚绽放的花朵。那些花朵原本是那么的娇艳欲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可现在却在冷雨的肆虐下,纷纷垂首,花瓣凋零,零落成泥。这一幕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也让人深刻地理解了老师所说的话。
多年之后,我自己也踏上讲台。一日与老师重逢,她正于自家阳台上精心侍弄几盆兰花,动作轻柔如呵护初生的婴儿。那兰花叶儿翠绿,花苞饱满,在温和阳光里透出清新洁净的气息。老师抬头,目光温润依旧:“你看,养花天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无数个寻常日子里,有人愿为你挡住妒花雨。”
我凝视着那些安静舒展的兰叶,恍然彻悟:所谓“养花天”,原是由恒久的忍耐与无声的遮蔽织成的;而人生里最可叹的荒芜,却常是人心妒忌的暴雨浇灌出的恶果。
面对生命的花季,我们既需要养花天般持久的温暖和耐心,更需时时警醒,勿让妒花之雨淹没了任何一株将开未开的花苞——要知道那护花的微光,终究要由我们手中一盏一盏递传下去,才能照亮无数脆弱却坚韧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