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后院,小徒阿青捧着青瓷碗盏,如捧稀世珍宝。碗盏在日光下透出薄胎,似一片凝冻的秋潭,映着他专注的双眸。他指尖蘸水,沿碗壁徐徐回旋,水痕过处,尘迹尽消,釉光清亮如初。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天地间只余这一圈碗沿、一抹水光、一双澄澈的眼——童稚之心如未凿之玉,虽未通晓世故百技,却因浑然无漏,反能纳尽此刻的清光与微尘。
前堂柜上,账房老周枯指翻飞,算珠噼啪如急雨叩窗。他眉头紧锁如揉皱的账簿,额角沁汗,口中念念有词。三笔茶账未平,两桩赊欠待核,心思如断线珠玉,在银钱沟壑间滚落四散。隔壁茶客偶问一句新茶价目,竟惊得他指尖一颤,算珠错位,噼啪声戛然而止,满盘珠玉霎时如溃散之阵——成人智虑纵横交错,看似经纬天地,实则千丝万缕,稍有不慎便自缠成茧,反迷失于亲手织就的罗网之中。
阿青拭净碗盏,轻置竹架。他见墙角泥盆里一株瘦兰半枯,便踮脚舀了半瓢清水,小心浇灌。清水渗入干土,如甘霖落于焦渴之唇。阿青不言不语,只蹲守盆边,仿佛要亲眼看见那微末的生命如何吸吮天露。他稚嫩的心田未播名利之种,反而空旷如野,容得下一株残兰细微的喘息,亦盛得下整个午后的寂静天光。
老周终理清乱账,抬眼瞥见阿青背影。小徒正将新制的茶点摆入青瓷碟,红绿相间,竟摆成一朵拙朴的花。老周心头忽如被什么轻轻一撞——自己终日拨弄万千钱珠,心思如散沙难聚,而这孩童仅守一碗、一花、一瓢清水,心光竟如满月映潭,毫无缺蚀。成人营营所求的“多智”,原不过是把完整心镜凿出千百孔窍,任灵气如水银泻地,再难收拢。
暮色染窗时,阿青捧来新沏的茶。老周接过那青瓷碗,指尖触到微温的釉面,忽觉此物竟如赤子之心:胎质虽薄,却因浑然一体,反能盛滚水而不裂;形制虽简,却因未染杂念,反透出最本真的清光。他垂目啜饮,茶汤熨帖肺腑,亦如一点清凉的醒觉,注入他千头万绪的心魂深处。
茶尽,老周将空碗轻放案上。碗底余着两片青叶,如小舟静泊于澄澈的港湾。阿青来收茶具,捧碗转身时,袖口不慎带倒案角一只空盏。瓷裂声清越,碎片映着晚霞,散落如星。老周心头一紧,却见阿青不惊不惧,只默默蹲身,一片片拾起,眼中澄明如故,无半分得失波澜。
老周望着孩子沉静的侧影,又低头看看自己指间紧捏的、被汗渍浸染的账页,忽觉成人世界那些精明盘算,在阿青空明如镜的心地前,竟显得如此笨重而缭乱。原来智多非福,心散才是真贫;童子那未被世尘割裂的“少智”,反倒如这青瓷碗——浑圆守一,自成一派圆满的小乾坤。
灯火初上,阿青将洗净的碗盏一一归位。青瓷列于竹架,如静默的星子。老周合上账本,推窗纳气。晚风入怀,他深吸一口,仿佛要将那孩子心头未散的清光,也一同纳入自己已渐芜杂的灵台。窗外市声依旧,他心湖上那千百条纷驰的念舟,却渐渐缓了桨,向着寂然澄澈的深处归拢——原来重寻那份浑全的智慧,并非求索更多,而是懂得如童子拭碗般,拂去心镜上多余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