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茶馆的晨光里,新客小李初来乍到,如沸水冲入新茶,浮沫未散,便急着与四座攀谈。他热络地唤人“叔伯”,殷勤地为人续水,眼角眉梢皆是滚烫的亲近。茶客们却只淡然颔首,如青瓷杯壁凝着水珠,客气里透着疏离的凉意。小李如撞上无形屏障,满腹热肠只得闷闷沉入杯底——原来人情如茶,初沏时浮热终究虚飘,急不得亲厚。
角落里的张伯,终日沉默如古井。小李初时不敢叨扰,只每日坐得稍近些,偶尔递上一碟新茶点,也不多言。张伯眼皮微抬,略一点头,枯枝般的手指却不动那点心。这分寸恰如第一道茶汤,色淡味清,彼此留足了舒展回旋的余地。小李渐渐懂了,不必急于倾盖如故,先守住这份清浅的敬重,如同守着初春薄冰,待暖阳自然化之。
数月晨昏流转,小李依旧静坐如钟。某日骤雨突至,狂风卷着雨箭扑入窗内。张伯面前那本翻旧的《茶经》忽被掀湿,纸页狼狈地粘连。小李不及思索,已起身展袖护书,又递上自己洁净的帕子。张伯抬眼,浑浊的眼底似有微光一闪,终于开口:“后生,劳你移开南窗支摘板。” 声如古琴初拨,这是数月来第一句话。小李心头微震,如闻金石清响——原来疏淡的晨昏相对,已悄然织就一张无形的网,只待一个风雨机缘,便能自然承接住这第一缕亲近。
此后,张伯桌经常为小李多备一粗陶杯。二人对坐,言语仍不多,但一个眼神已能渡尽茶烟冷暖。茶味渐入佳境,张伯某日竟从抽屉深处摸出小半块老茶饼,轻置炉边烘烤。茶香初如幽兰含露,后渐浓郁如蜜,在室中盘绕不去。小李凝视老人枯手分茶,那专注如同雕琢时光,忽觉这香醇竟是从无数疏淡如水的日子深处,一寸寸熬煮出来的真味。
暮春午后,张伯破例邀小李入内室。他打开三层抽屉:上层新茶青碧,中层转化中茶色沉郁,底层老茶乌润如铁。“新茶如火气盛,强压入罐便成死茶。” 老人指尖抚过茶饼,“人也一样,先容彼此有透气的缝隙,滋味才渐渐活出来。” 小李望着老人沉静眉目,如望深潭——原来情谊的醇厚,并非初逢时烈火烹油,而是如茶在时光中自我修炼,在疏淡的包容里自然转化,终成喉间回环不去的暖意与甘长。
步出茶馆时,弦月如钩。杯中残茶早冷,小李却觉有暖意自舌底蔓延至肺腑。他仰首望月,忽觉所谓“先淡后浓”,不过是让出时光的长廊,容情谊如新叶缓缓舒展;所谓“先远后近”,是懂得真正的亲近不在形影相随,而在灵魂深处为对方留出一片自由呼吸的天地——如茶饼在幽暗抽屉里独自完成的那些沉默而伟大的发酵。
月光下,他怀中那包张伯赠的老茶梗微微散发陈香。这香不张扬,却自有穿透岁月的力量,恰似人间情谊的真味:须以疏淡为引,以时光为甑,慢蒸慢焙,终得一味可托生死的浓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