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如钟:“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这警世之言,在我父亲小明身上仿佛一道微光,照见了他一生中那些曲折幽深的渡口。
父亲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像大多数同学一样,留在繁华都市,享受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他却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父的茶摊,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小天地。
回到家乡后,父亲并没有满足于仅仅继承祖父的茶摊生意,他心中怀揣着一个更大的梦想——将这个小小的茶摊改造成一家独具特色的茶社。为此,他开始四处奔走,收集各种与茶文化相关的资料,无论是古老的典籍还是现代的研究报告,他都不放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父亲常常伏案至深夜,沉浸在茶文化的世界里。他仔细研究每一种茶叶的特点、泡法和品鉴方法,不断尝试新的配方和搭配,力求为顾客带来最纯正、最美味的茶饮体验。
然而,村里的人们对父亲的决定却多有不解。他们认为,一个年轻人守着一个破旧的茶摊,能有什么出息呢?这样的生活既不风光,也没有什么前途可言。面对这些质疑和嘲笑,父亲只是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茶社的筹备工作中。
终于,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父亲的茶社终于开业了。他将其命名为“槐荫茶舍”,这个名字不仅体现了茶舍所处的位置,更蕴含了父亲对茶文化的深厚情感。为了让茶舍更具特色,父亲还亲手制作了一块精美的木牌,上面刻着“槐荫茶舍”四个大字。这块木牌被他擦得锃亮,仿佛是他心中那个梦想的象征。
尽管创业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父亲始终坚信,只要自己拥有沉静之心,不断积累德性,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像那老树根一样,即使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耐心等待春天的甘霖,就一定能够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后来,父亲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成功应聘到了一家机械厂。他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岗位开始做起,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他毫无怨言,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认真态度。
父亲对待工作极其严谨,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哪怕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他也会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因此,有些人嘲笑他太过“死板”,不懂得变通。然而,父亲对此并不在意,他只是微微一笑,继续埋头工作。
不久之后,工厂接到了一笔大订单,工期非常紧张。面对巨大的压力,主管暗示父亲在检测数据时可以“灵活处理”一下,以确保订单能够按时完成。但是,父亲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最终,由于父亲坚持如实上报检测数据,订单被延期了。尽管这并不是父亲一个人的责任,但他还是遭到了解雇。失业的那个晚上,父亲心情沉重地来到了一家茶社,默默地坐在廊下,对着祖父留下的那只粗陶茶罐发呆。
茶罐的底部,有半片陈年的槐叶,父亲轻轻地将它捏在指尖,缓缓地转动着。这片槐叶仿佛承载了祖父的智慧和人生经验,让父亲陷入了沉思。
在这个寂静的夜晚,父亲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天命既然让他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和挫折,那么他就应该坦然面对,而不是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左右。只要内心不被外物所奴役,身体即使承受再多的劳累,也能在精神上获得一种自在和安宁。
失业三年间,父亲索性闭门钻研技术。他租下村尾旧仓库当工作室,图纸铺了满地,工具散落如星。我和母亲去送饭,常见他满手油污,眼底却燃着奇异的火光。那年冬寒料峭,仓库冷如冰窖,他呵着白气画图,冻僵的手握不住笔,便用布条缠紧。后来他的一项专利被大厂看中,不仅解了困顿,更助他开创了自己的小公司——天意设下险途,他偏以精进之道为舟,终渡过了命运的激流险滩。
多年后我整理旧物,翻出父亲当年在仓库里用过的笔记本,纸页已发黄卷边。其中一页潦草写着:“天薄我福,吾自厚德;天劳我形,吾自逸心;天厄我遇,吾自亨道。”墨迹力透纸背,仿佛要将这信念刻进命途的年轮里。我推开窗,见父亲在院中柚子树下煮茶,茶烟袅袅缠上青枝,他仰头望着流云舒卷,身影沉静如石。
天命拨弄如风,吹得世人脚步踉跄。可父亲以身为证:人若守定心中的德、逸、道,便是立稳了自己的乾坤——当灵魂的根扎得深稳,纵使天风再烈,亦能自成一棵不摧的树,在浮世沧桑里从容舒展每一片新叶,无声撑起头上那一片属于自己的苍穹。
茶烟散入晚风,父亲的身影在柚子树下渐渐模糊,又渐渐清晰,最终融入了那片永恒而辽阔的暮色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