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其中深意,是劝人莫要困于恩怨的罗网,不如索性忘怀放下。此理虽明,却犹如古井幽深,非亲历不能知其中滋味。我心头最沉的那块石头,恰是祖父茶摊边那棵老槐树被连根拔起时落下的。
当年开发商陈老板踏进我们村子,他“德”字当先,给村里修了路,又拿出钱来资助几个贫寒学子,人人称颂他“善人”。后来他看中了祖父茶摊旁那棵百年老槐树的位置,便想在此处建一栋新楼。陈老板对祖父说:“我帮过村里,您是知道的,您家这茶摊,也该让让路吧?”祖父面色凝重,手抚过槐树斑驳粗糙的树身,只答了一句:“树根扎得深,挪动不得,挪了,树就活不成了。”
陈老板见祖父不肯让步,便施以恩惠,允诺给祖父一大笔补偿款,甚至为祖父在别处另建一个茶摊。祖父依旧沉默地摇头。陈老板的“恩”被祖父一再拒绝,终于失了耐性,他那张常带笑容的脸沉了下来,眼中泛起冷硬的光。不久,挖掘机轰隆而来,不顾祖父阻拦,强行铲平了茶摊,也推倒了那棵百年老槐。祖父踉跄着扑向残根断枝,几乎栽倒,徒然抓了满手泥。陈老板站在一旁,脸上分明写着:“你既不记我恩德,便休怪我无情了。”——施德者一旦心怀图报,那恩便成了钓钩,稍有不从,反目成仇竟如此轻易。
祖父从此沉默了许多。后来村子真的建起了新楼,陈老板却因资金链断裂,工程陷入泥潭。几年后,陈老板的儿子小明大学毕业,忽然寻到我家,自称是来替父亲“偿债”的。他执意留下,默默帮衬祖父重建茶摊。祖父起初只冷眼旁观,日子久了,也渐渐默许小明在茶棚下帮忙。小明每日勤勉劳作,不多言语,如同无声浸润的细雨。直到一天,他拿出一个亲手做的小木牌,上面工整刻着:“槐荫茶舍”,轻轻挂在茶摊新支起的棚架上。祖父盯着那木牌,良久,终于拍了拍小明的肩,只说了句:“树在呢。”——此语一出,仿佛无形之手,将过往恩怨一笔勾销。
又过经年,我重回故里,茶摊依旧在,只是旁边残存的老槐树根旁,又萌发了一株新绿的小苗。茶摊里人来人往,茶香氤氲,再不见人提什么德报恩仇。我捧着粗陶碗,看茶汤微晃,倒映出树影摇曳,也映着人来人往的模糊身影。茶汤澄清,心内也澄清:德与怨如藤蔓纠缠,一旦计较,便永无宁日。原来唯有放下心头那本恩仇的账簿,人与人的面目才真正舒展清晰。
原来人间真正大解脱,不是快意恩仇的凌厉刀锋,而是那碗茶汤里映出的树影婆娑,任它模糊又清晰,终究归于平静——恩怨的藤蔓一旦剪断,人心才真正容得下明月清风,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