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过高,当原其可从。”这句古训,曾如轻烟般飘过耳畔,直至那节初二语文课之后,它才似甘霖渗入我心的土壤。
那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教室里,老师站在讲台上,正声情并茂地讲解着课文。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教室里一片安静。
然而,就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教室后座突然传来一阵窸窣的说话声。这声音虽然不大,但在安静的教室里却显得格外突兀。老师的讲解声戛然而止,她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仿佛冬日的寒夜一般冰冷。
老师手中的粉笔像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激怒了,“啪”的一声,清脆地断成了两截,那声音在寂静的教室里显得异常尖利刺耳。她的目光如寒冰利剑一般,扫视着整个教室,仿佛要将那说话的人找出来。
“谁还在讲话?站起来!”老师的声音冷峻而严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这声音在教室里回荡,让人不寒而栗。
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在一瞬间被冻结了,同学们都屏住了呼吸,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整个教室陷入了一片死寂,只有老师那严厉的目光在同学们的脸上扫过。
后排的一位同学,小宇,面色苍白地站了起来。他的身体有些微微颤抖,显然是被老师的威严吓到了。全班同学也都不约而同地低垂着头,不敢与老师对视,教室里只剩下沉重的呼吸声,那声音在这死寂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压抑,令人窒息。
此时此刻,老师的严厉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不仅割伤了同学们的耳朵,更刺痛了他们的心灵。原来,当我们对他人的错误过于严厉地指责时,就如同那冬日的霜雪覆盖在嫩芽上,虽然看似是在纠正错误,实则却让所有的生机都被冻僵了。
隔日课上,教室里又传来一阵低语声,像微风中的树叶沙沙作响,若有若无地飘荡着。这声音虽然不大,却足以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在教室里扫视,最后停留在了小宇身上。
小宇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老师关注的焦点,他还在和同桌窃窃私语,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老师看着小宇,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温和的笑容。然后,他用一种低沉而柔和的声音说道:“小宇,是不是有什么悄悄话想跟老师分享呀?”
这声音仿佛春天里的微风,轻柔地吹拂着小宇的耳朵,让他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起来。小宇有些不好意思地抬起头,与老师的目光交汇。老师的眼睛里没有丝毫的责备,只有温和与理解。
老师接着说:“等下课后我们再聊,好吗?现在先认真听讲哦。”说完,老师便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转过身去,继续在黑板上书写着知识点。
小宇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觉得老师就像一个大朋友一样,理解他、包容他。下课后,小宇忐忑不安地走到了走廊里,果然看到老师正微笑着站在那里,等待着他。
老师轻轻地拍了拍小宇的肩膀,笑着说:“小宇,刚才上课的时候,你是不是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想跟老师说呀?”小宇的脸又一次红了起来,但这次他没有再像之前那样害羞,而是鼓起勇气,把自己心里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师。
老师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脸上始终挂着微笑。等小宇说完,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小宇,你的想法很有趣呢。不过,上课的时候还是要认真听讲哦,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呀。”
老师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进小宇的心里,滋润着他那颗有些干涸的心灵。那一刻,小宇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攻击别人的错误并不一定要用雷霆万钧的方式,有时候,像春风一样柔和的力量,更能够悄然地吹开那扇紧闭的门扉。
自那以后,小宇悄然改变着。一次课间,一张小纸片无意飘落在地,小宇竟主动弯腰拾起。当老师捕捉到这一幕,即刻微笑赞许:“能注意这些细节,真了不起!”小宇抬起头,脸上是前所未见的光亮——那光并非骤然喷薄,恰似晨光自幽暗中一寸寸浸润开来,悄然而执着。老师那日俯身捡拾的,何尝只是一片微尘?她拾起的分明是少年一颗偶然跌倒的自尊,再以春风之手轻拂干净,小心扶起。
“攻人之恶毋太严”与“教人以善莫过高”,此古训非为降低世间标杆,实乃洞悉人性本然之深邃智慧。当责备别人时,若能存一份设身处地的体谅;当引导向善时,能俯身度量他人脚步的起点——善的种子才终将在松软心壤中苏醒。原来最恒久的教诲,恰如细雨潜入,只将温润与尊严悄然滴入魂灵深处;纵是再深的冻土,也终将悄然化开,萌动出向善的绿芽。
那之后我方懂得,世间至刚的冰层终须暖流去融化,至深的黑夜等待晨曦去穿透;苛责之寒霜只凝成隔阂,而体恤的微光,方能于人心幽暗处点亮那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