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猛然劈开了重重迷雾:“处于盈满状态的人,就如同水即将溢出却尚未溢出的时候,绝对不能再添加哪怕一滴;处于危急状况的人,就如同树木即将折断却尚未折断的时候,绝对不能再施加哪怕一搦。”这其中蕴含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教导人们畏惧退缩,而是揭示了世间万物都存在着玄妙的临界状态——哪怕只是分寸毫厘之间的差别,也可能导致天壤之别。
盈满的境界是最为凶险的,因为人心往往在极度的繁荣昌盛时被蒙蔽。李靖协助李唐王朝平定天下,其功劳之高,简直可以与日月争辉。然而,当唐太宗想要封赏他的兄长李端时,李靖却叩头恳切地推辞道:“李端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如果对他进行赏赐,就如同在已经沸腾的鼎中再添加柴火一样,只会徒增倾覆的危险。”他深深明白“名声太大,难以长久保持”的道理,所以在晚年时闭门谢客,将自己的兵书深藏在檀木匣子里,就如同已经倒满的水杯不再注水一样。
反观年羹尧,尽管他已经身披黄马褂,却仍然贪得无厌地索要九锡之礼,最终那把御赐的宝剑竟然变成了断头的利刃。正是那“再加一滴”的贪婪和妄念,总是会让原本珍贵的金樽变成埋葬自己的玉瓮。
在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人们更需要保持像在薄冰上行走一样的清醒和谨慎。就拿崇祯末年来说,当时天灾人祸频发,犹如乌云压城一般,让人喘不过气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本来完全可以采取暂时避开锋芒、徐徐图之的策略,以谋求转机。
然而,当时的皇帝却过于苛察,就像用细针去挑剔一样,对大臣们的要求极为苛刻。在短短十七年里,他竟然更换了五十位宰相,这无疑给朝廷带来了极大的动荡。不仅如此,他还不断征收剿饷、练饷等各种赋税,层层盘剥百姓,这就如同在已经快要折断的树木上拼命施加压力一样。
最终,当李自成攻破京城时,那棵原本还有可能被扶正的病树,在如此疯狂的重压之下,终于彻底崩塌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国时期的信陵君在窃符救赵之后,深深明白功高震主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危险,就如同那棵即将折断的危木一样。于是,他果断地称病在家,纵情饮酒,就这样度过了四年如履薄冰的日子,小心翼翼地卸去了压在枝头的重重积雪,最终得以善终。
由此可见,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够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当代浮世,此理愈显昭彰。多少商海巨舰,在市场份额登顶时仍盲目扩张,终因“再加一滴”的管理失控而倾覆;多少登山勇士,距峰顶百米处因“再加一搦”的执念,将生命留在风雪崖壁。临界点的智慧,是知道沸腾之际撤去柴薪,是懂得强弩之末收住余劲。
真正的明达之士,如扁舟行于风暴眼——在浪峰将倾时懂得落帆,在漩涡暗涌时善用回舵。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即刻裁撤湘军,其家书言:“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此般清醒,使他如持玉杯行于刃丛,终未失手。
盈满不溢,是大地蕴藏万物的厚重;危急不折,是劲草逆迎狂风的韧度。临界之智不在勇猛精进,而在知止知退的慧光——那是千钧一发时的悬丝明辨,更是万丈荣光里的寒潭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