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如钟声穿透时空:“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此言揭示生命困境中一种更深层的桎梏——外在的欲望可被规训,蒙昧的认知可被启蒙,唯独那些盘踞于心的、以“理”为名的执念,如锈蚀镜面的层层铜绿,最是难以拂拭。
纵欲之病,虽如烈火燎原,其势却终究可抑。昔年听闻一故事:有富商沉溺酒色,躯壳日衰,家业亦倾。后得良医以金针度穴,辅以清心药石,其人竟在生死边缘幡然,最终戒除恶习,重振门庭。可见欲望虽如野马脱缰,终有缰绳可勒回,有药石可调伏。
事物之障,纵使如山峦横亘,亦有移山之志可期。曾见城中一老旧街巷,污水横流,道路壅塞,居民苦不堪言。后来市政之力介入,数月间沟渠畅通,道路平整如砥。物理的阻碍虽重,但人力所至,终能开辟新天。
然而,当“理”字被蒙蔽,不再是清晰明了的准则,而是化作了心中坚不可摧的铁壁时,想要破除它就变得如同撼动山岳一般困难。我曾经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位老匠人,他一生都在精心钻研传统的木艺,将其视为不可逾越的准则和典范。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学徒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能够引入一些现代的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然而,这位老匠人却突然间勃然大怒,他瞪大了眼睛,满脸怒容地说道:“祖宗之法岂容更改?这绝对是行不通的道理!”
在他的心中,传统的木艺技法就是绝对的真理,是不能被轻易改变的。他所坚守的这个“理”,已经变成了一道隔绝新风的铜墙铁壁,无论是新的观念还是创新的方法,都无法穿透这道壁垒。
这道“理”障不仅扼杀了技艺可能的进化和发展,更严重的是,它还锈蚀了老匠人心灵接纳世界的窗口。他对新事物的排斥和拒绝,使得他的视野变得狭窄,无法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可能性。
最可怕的是,这“理”障常被误认为智慧本身。它包裹着陈旧经验的硬壳,散发着道德优越的微光,使人安坐其中而不觉其困。如同那老匠人,他并非懒惰,亦非不智,只是他心中那名为“传统”的“理”,早已板结成岩,堵塞了通向可能性的幽径。其“理”愈坚,其蔽愈深,其心灵疆域愈是寸草难生。
此等“理”障之根深蒂固,在于它已与灵魂血肉相连,成了安身立命的基础。破除它,宛如剥除自身的骨血,其痛楚与惶惑,远非戒除一时欲望或疏通一条沟渠可比。当人将僵化的认知奉为无上真理,这“义理之障”便成了最隐秘的牢笼,连灵魂的微光亦被其吞噬。
故欲破此障,需如履薄冰的勇气。要时时警觉:我们所执守的“理”,究竟是照亮前路的明灯,还是囚禁思想的牢笼?唯有以虚怀若谷之心,不断以新知活水冲刷那名为“理”的镜面,拂去层层锈蚀,才能映照出世界的万千气象,亦使生命在流动中保持澄澈与生机。
拂拭心镜的旅程永无止境。唯有持守一份对自我的警醒与对未知的谦卑,那名为“理”的铜绿才不至于层层堆积,最终完全遮蔽了世界投射于心灵的真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