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喧嚣如市,常有各色奇人异士炫耀其“阴谋怪习,异行奇能”,如鲜艳刺目的招摇花枝;然而细究起来,这些炫人耳目者,往往不过是为那深埋的祸根敷上薄薄一层脂粉罢了。老祖宗早看得分明:“庸德庸行”才是存身之本,那朴素无华的光,才足以涵养混沌的生机,召引人间真正久长的和平。
在我年幼的时候,我们家隔壁住着一位被大家称为“能人”的邻居。这个人特别善于钻营,对各种事情都精打细算,常常能找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赚钱途径。
那时候,我的父亲正在村头的河上建造一座桥。他每天都早早地出门,很晚才回家,搬运石头、运送泥土,身上总是沾满了汗水,双脚也沾满了泥泞。与邻居那聪明伶俐的手腕相比,父亲显得格外笨拙。
但是,父亲从来没有说过什么。他只是默默地埋头苦干,一点一点地夯实桥基,加固桥桩。他就像那桥墩一样,沉默而坚定地扎根在大地之中。
而邻居呢,他经常在众人面前嘲笑父亲是个“死脑筋”。他口若悬河,唾沫横飞,挥舞着手臂指点江山,好像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然而,他那些所谓的“奇能”最终都像泡影一样破灭了。不仅如此,他还欠下了一屁股债,甚至连累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和睦。
当村里人提起他时,都纷纷摇头叹息。他那些钻营的手段,最终只落得了一个“祸胎”的骂名。
相比之下,父亲建造的那座桥却稳稳地矗立在河上。桥下的流水潺潺流淌,就像父亲那份踏实的“庸德”一样,无声地流淌过岁月的长河,至今仍然守护着人们安稳地走过生活中的险滩。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多年后的我背井离乡,踏上了求学之路。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中,我见识到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人和事,那些纷繁复杂的“异行”,在夜晚的霓虹灯下肆意张扬,如浮光掠影般短暂而耀眼。
然而,在这充满诱惑与喧嚣的世界里,最能让我内心感到安稳踏实的,却是祖父寄来的家书。每一封家书,都如同祖父那慈祥而温暖的笑容,透过纸张传递给我无尽的关怀和爱意。
祖父的家书,字里行间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风格,平实而方正,没有丝毫浮夸的笔锋。他在信中总是絮絮叨叨地讲述着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比如后山那片他年年亲手栽种、修剪的松树又长高了几寸;村口那条他年年填土补平的石子路,今年又让乡亲们少摔了几跤。
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话语,却如同一根根朴素的针脚,一针一线地织就出了故乡那片混沌却安稳的天穹。在那里,没有惊涛骇浪,没有电闪雷鸣,只有祖父种下的松树,日复一日地茁壮成长,默默地守护着村庄里那宁静的炊烟和温暖的灯火。
原来“庸”字里藏着天地的大信,它不靠投机取巧的“奇能”粉饰,只凭诚朴一步一个脚印,如春水渗透冻土般缓慢却不可阻挡地滋养万物。祖父手中锄头开垦出的土地,父亲桥墩所连接的人心,皆非一日之功;此庸德庸行,如春蚕吐丝,默默织就了人间无形的温厚经纬。
如今回想,祖父那布满老茧的手,父亲那沉默的背影,以及他们日日重复的“庸行”,竟如磐石般沉潜于喧嚣世相之下。这朴素无华的光,照亮的岂止是一人、一家?它照彻了混沌之中的大道,亦昭示了和平的根脉所在。
这世上原不需要太多炫目的奇能异行,只消人人捧出一碗心无旁骛的白粥——那粥看似平淡无奇,却足以滋养人间最深的安宁,更映照出灵魂深处如大地般亘古的朴素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