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燮沉思良久,他方才开口:
“尔等所言,皆有道理。
魏王刘复,确有人主之象,统一之势似难阻挡。
然江东孙氏,亦非易与之辈。
我交州地瘠民贫,贸然卷入中原争霸,实为不智。”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然,完全不表态亦非良策。
这样,士壹,你以我的名义,备一份厚礼,遣一能言善辩之心腹,秘密前往江北,
不必直接见魏王,可寻程昱或曹操门下吏员,表达我交州恭顺之意,但只言愿保境安民,暂无能力出兵助战,试探其态度。”
“同时,”
他看向士武,
“加强对边境的巡查,尤其是与荆州、江东接壤之处,严防任何一方势力擅自入境。
军备亦需加强,以备不测。”
“总之,我交州之策,首在一个‘稳’字。
不主动挑衅,不轻易投靠,静观其变,待局势明朗,再做决断不迟。”
士家众人闻言,皆点头称善。
交州这艘小船,在即将到来的惊涛骇浪面前,选择了谨慎地稳住船舵,等待风向往更明确的方向吹去。
江北魏军大营,水寨之中,旌旗招展,舟舰云集,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将至的亢奋与昂扬斗志。
周泰、甘宁、蒋钦、太史慈四人刚结束一场激烈的水战合练,并肩立于高大的楼船甲板之上,任凭江风吹拂甲胄。
他们目光灼灼,远眺浩渺长江南岸,那里是他们即将建立的功业所在。
甘宁猛地一拍身前坚实的栏杆,声音洪亮,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兴奋:
“痛快!
想当年在江上做那逍遥自在的锦帆渠帅时,便觉纵横水道已是快事!
后来幸得魏王赏识,早早投身麾下,方知何为真正的宏图霸业!
如今眼看天下一统在即,这最后一场大功,合该由我等为大王取来!”
蒋钦闻言,沉稳的脸上也露出笑意,接口道:
“兴霸所言极是。
我等追随大王日久,深知大王乃不世出的明主,天命所归。
自北而南,扫清六合,如今只剩江东负隅顽抗。
此正是我辈武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之时!
岂能错过?”
太史慈目光锐利如鹰,锁定南岸,沉声道:
“慈半生飘零,得遇明主方有今日。
大王知遇之恩,信任之重,唯有以战功相报。
江东虽据天险,然逆天而行,必遭雷霆碾碎。
我手中弓矢,早已饥渴难耐矣!”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战斗的渴望和对胜利的绝对信心。
周泰瓮声瓮气地开口,拳头攥得咯咯作响:
“我周泰不懂那么多道理,就认一个死理儿:
跟着大王,有劲!
打胜仗,痛快!
封侯拜将,光耀门楣!
江东孙策?
哼,不过是挡在大王一统路上的石头,踢开便是!
这回定要叫江东水军尝尝俺
某的厉害!”
这时,水军都督李勇大步走来,听到四人言语,脸上露出欣慰之色。
他朗声笑道:
“好!诸位将军有如此斗志,何愁江东不平,大业不成!”
四人见都督到来,齐齐抱拳行礼:
“都督!”
李勇摆手,目光扫过四位爱将,语气铿锵:
“大王常言,尔等皆乃水战翘楚,国之干城!
此番南征,水师乃破敌关键,正需倚仗诸位之勇略!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宝剑出鞘,正当饮血江海,扬我大魏天威!”
他指向南方,豪气干云:
“看那千里江防,看似固若金汤,在我大魏煌煌兵锋之下,不过土鸡瓦狗!
诸位将军,且放开手脚,大胆去战!
让江东见识见识,何为王师之威!
本督与尔等同心,必为大王拿下这荡平天下的首功!”
甘宁哈哈大笑,声震江面:
“都督放心!末将的锦帆营,愿为全军先锋!
必为大王劈开长江水道,直捣建业!”
周泰、蒋钦亦是激昂请战:
“末将等愿效死力!”
太史慈郑重抱拳,眼神无比坚定:
“末将麾下健儿,弓马娴熟,必控扼江心,绝不让一舟一楫扰我大军渡江!
请都督下令!”
四人身上再无半分迟疑与杂念,唯有炽烈的战意和建功立业的迫切渴望。
最后的一统之战,于他们而言,是机遇,是荣耀,更是对明主知遇之恩的最好报答。
浩荡长江,将成为他们通往功勋的坦途。
长江南岸,荆州的残存势力则陷入了更深的混乱和挣扎之中。
江陵城中,刘琦终日惶惶,以泪洗面。
其麾下将领分为两派,一派以少数荆州旧臣为代表,主张拥立刘琦为荆州牧,联合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甚至尝试与交州士燮联络,共抗魏军;
另一派则悲观绝望,认为刘璋前车之鉴不远,刘璋全有蜀地尚且如此下场,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暗中主张向魏军请降。
两派争执不休,刘琦本人懦弱无主见,使得江陵的防御迟迟无法有效组织起来。
而在江夏,情况更为复杂。
王威接到了刘琦以“荆州牧”名义发来的命令,要求他坚守江夏,拱卫荆南。
同时,鲁肃几乎常驻其营中,反复陈说利害,极力劝说王威与江东结盟,共抗强魏,并许诺江东将提供粮草军械支援,甚至派兵协防。
“王将军!
刘琦公子柔弱,荆南四郡各怀鬼胎,岂能倚仗?
唯有与我江东联手,凭借长江之险,方有一线生机!
孙讨虏与周都督皆乃当世英雄,必不负将军!”
鲁肃言辞恳切。
王威内心极度挣扎。
他对刘表确有忠心,但眼下的局面令人绝望。
魏军势大,襄阳惨状历历在目。
江东孙策……与之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且荆州与江东素有旧怨。
就在他犹豫不决之际,程昱派出的使者,也秘密抵达了江夏。
来人是玄耳阁的一名干员,口才便给,直接带来了魏王的条件:
“王将军,刘表已亡,荆北已平,大势如此,岂容逆拒?
魏王惜将军之才,若肯以江夏来归,必保将军爵位不失,麾下将士亦得保全,且江夏百姓可免战火之苦。
若执迷不悟……待天兵一至,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将军岂不闻文聘将军之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