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
魏王刘复高踞王座,身着黑色玄衣,冕旒垂面,虽只是壮年,但久居上位,征伐四方,已然养出了一股不怒自威、俯瞰天下的气势。
殿下,戏志才、程昱、周元等核心谋士肃立两旁。
大殿中央,一名来自荆州前线的玄耳阁高级密探正躬身汇报,声音清晰而冷静,将襄阳近日来的风云变幻一一陈述:
刘表罕见强硬,暂时压制蔡瑁、蒯越;紧急召黄祖率江夏军入襄;
与江东使者鲁肃秘密接触频仍,虽进展缓慢但联盟之象渐明;
城内流言四起,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刘复静静听完,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王座的扶手,发出笃笃的轻响,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
“诸卿,如何看待?”
刘复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
老成谋国的戏志才率先开口,声音略微沙哑:
“大王,刘景升垂死挣扎尔。
其召黄祖入襄,恰说明其内部空虚,无人可用,只得倚仗此等骄横跋扈之将,此乃取乱之道。
黄祖与襄阳旧部必生龃龉,我可静观其变,待其自溃。”
程昱接口,语气更显激进:
“志才之言虽善,然坐等其乱,恐耗时日久。
今孙策周瑜虽平内乱,然江东元气未复,正应趁其孙刘联盟未固,荆州内患丛生之际,以泰山压顶之势,迫其速崩!
臣建议,命张合、于禁诸将加大边境压力,制造大军即将南下的态势,令荆州上下寝食难安,加速其内部分裂。”
周元补充道:
“二位先生所言极是。此外,玄耳阁在荆州活动颇有成效,当下更应火上浇油。
重点当在黄祖军及其与襄阳关系上做文章。
谣言需更尖锐,更直指其痛处。
同时,对蔡瑁、蒯越等失意之人,当许以重利,诱其铤而走险。
若能使其内乱先于外患爆发,则我大军可坐收渔利,兵不血刃而下荆襄。”
刘复微微颔首,目光扫过麾下这些智计超群的谋士,最终做出决断:
“准诸卿所议。传令:
一,着征南将军张合、平虏将军于禁,即日起加大在宛城一带的军事活动。
多置旌旗,广派斥候,进行大规模演武,制造大军集结、不日南下的声势。
可酌情进行小规模越境挑衅,试探其反应,但暂不引发大战。”
“二,令玄耳阁‘夜枭’:
其一,加大力度策反蔡瑁、蒯越,告诉他们,孤王的耐心有限。
若能在魏军抵达时献城立功,孤必以侯爵之位待之,保其家族富贵绵长,甚至犹胜今日!
鼓励他们,若时机恰当,可自行决断,果断行事!”
“其二,集中力量,在襄阳,尤其是在黄祖军中和新到的江夏兵内,散播谣言。
孤刚看情报,张合等人已经散播了谣言说刘表病重疑心,召黄祖回襄阳实为明升暗降,欲削其兵权,以免尾大不掉,重蹈蔡瑁覆辙;
再言文聘等荆州嫡系将领嫉妒黄祖之功,欲夺其兵,排挤江夏将士;
更反复强调,江东孙策、周瑜恨黄祖入骨,所谓联盟皆是权宜之计,一旦荆州事定,必拿黄祖之首级祭奠孙坚!”
更有伺机进行小规模破坏,制造恐慌,将祸水引向江东细作或荆州内部派系倾轧!
此谋划不错,再加大投入,让谣言更猛烈一些。”
“诺!”
信使与玄耳阁专员躬身领命,迅速退出大殿执行王命。
刘复望向南方,目光似乎穿透了宫殿的墙壁,落在了那片富庶而动荡的土地上。
“刘景升,孤倒要看看,你这病体残躯,还能撑得住这四面漏风的荆州几日?”
宛城前线,魏军大营。
征南将军张合接到了来自邺城的王命。
他即刻升帐,召集于禁等将领议事。
“大王有令,着我等向荆州施加最大压力!”
张合将令箭掷于案上,
“于将军,你率本部兵马,前出至新野以北三十里处,广布疑兵,多设营寨,每日操练,声势务必要大!”
“末将领命!”
于禁抱拳。
“其余各部,斥候全部撒出去!
越过边境,深入荆州腹地十里乃至二十里侦查,遇到荆州小股巡逻队,不必留情,尽数剿灭!
但若遇其大队人马,不可恋战,即刻撤回!”
“诺!”
众将轰然应命。
翌日起,魏荆边境气氛骤然紧张。
于禁军阵连绵,旌旗蔽日,战鼓号角之声终日不绝,烟尘滚滚,仿佛有数万大军在集结操演。
魏军精锐斥候像狼群一样越过边界,频繁与荆州边境守军发生摩擦。
数支荆州巡逻队遭遇优势魏军斥候,猝不及防下伤亡惨重,仅有零星士卒逃回报告。
甚至有小股魏军骑兵,敢于突袭边境哨卡,放火烧毁了望塔后扬长而去。
这些挑衅性的军事行动,像一道道无形的鞭子,抽打在荆州本就紧绷的神经上。
“魏军要打过来了!”
“张合、于禁亲自来了!起码带了十万大军!”
“快逃吧,襄阳守不住了!”
各种夸大其词的恐慌消息,比魏军斥候更快地传回襄阳,并通过玄耳阁暗中引导,在城内大街小巷、酒肆茶楼飞速传播,进一步加剧了人心的动荡。
襄阳城内,玄耳阁的“夜枭”收到了陈留的明确指令和更丰厚的资源许诺。
他如同一个隐藏在阴影中的毒蛛,开始更加疯狂地编织他的谣言网络。
襄阳军营,尤其是黄祖军的驻地。
“听说了没有?刘州牧其实根本不信任咱们黄太守!”
“是啊,我也听说了,召咱们回来,不是要重用,是怕咱们在江夏拥兵自重,要削兵权呢!”
“哼!早知道就不该来!
在江夏咱们是土皇帝,到了襄阳倒要受文聘那帮人的鸟气!”
“可不是嘛!看看分给咱们的营区,再看看补给,都比文聘的嫡系差一截!摆明了排挤咱们江夏兄弟!
别说文聘的嫡系,就是其他襄阳兵的待遇都远超我们江夏兵!”
这些言论在士兵中间窃窃私语,迅速蔓延,挑动着江夏兵卒本就因为背井离乡和待遇问题而产生的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