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号,周日,秋高气爽。
这天是陈曦的一周岁生日。
陈长河平时周末经常加班,或者要赴应酬。
但今天,他特意推掉了所有工作和应酬,休息一天。
他带着沈麦麦和陈曦,又叫上了陈敏、郭英和孙秋巧。
除了上午有工作、抽不开身的陈长江之外,一家人浩浩荡荡地外出,玩了大半天。
下午,一行人早早回到家里。
沈麦麦和两位母亲开始张罗丰盛的晚宴,陈长河则带着陈敏去取了订好的生日蛋糕。
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温馨喜庆的气氛。
临近傍晚,陈长江回来了。
身后跟着陈守军和沈文山。
他们特意从常青县老家赶来,就是为了给心爱的孙女过第一个生日。
同时也趁此机会,一家人好好团聚一下。
还在学习走路的小陈曦,穿着漂亮的红色小裙子,在陈敏的弯腰搀扶下,摇摇晃晃地扑向两位老人。
陈守军和沈文山脸上顿时乐开了花,争着把她抱起来亲了又亲。
晚上的家宴其乐融融。
长长的餐桌上摆满了两位母亲和沈麦麦精心准备的拿手菜,中间放着精致的奶油水果生日蛋糕。
大家举杯,祝福小陈曦健康成长,聪明伶俐。
小家伙坐在特制的高脚椅上,戴着小小的生日帽,看着烛光,在大家的歌声中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吃完蛋糕,开始抓周。
客厅地毯上,大人们围成一圈,中间铺了块红布,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象征着未来职业和前程的小物件。
有计算器、小毛笔、听诊器、钢琴模型、金元宝、印章等等……各式各样,一共十几种。
沈麦麦将女儿抱到红布中央,柔声鼓励:“曦曦,去,挑一个你最喜欢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小家伙身上。
小陈曦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眼前这些新奇的东西。
她先是爬向那枚小巧的印章,小手抓了起来。
“哎呦,抓了个印章!这是要当官掌权啊!”陈守军乐呵呵地说。
可他话音刚落,小陈曦就把印章丢下了,转而爬向那个小小的金元宝,抓在手里掂了掂。
“抓元宝好!将来大富大贵,不缺钱花!”孙秋巧眉开眼笑。
结果,小陈曦对金元宝似乎也没多大兴趣,随手又放下了。
接着,她又依次抓起了计算器、小毛笔、听诊器……
每次她拿起一样,大人们就笑呵呵地讨论几句,预测着美好的未来。
可没等说上几句,小家伙就毫无眷恋地放下了。
就在大家以为她要挑花眼的时候,小陈曦的目光被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玩具小手枪吸引了。
她手脚并用地爬过去,一把将那小手枪抓在手里,紧紧握住,还挥舞了两下,咧开没长齐几颗牙的小嘴,咯咯地笑了起来,再也不肯松手。
这意味着,她的抓周,抓到了“小手枪”。
热闹的客厅瞬间安静了一下,众人面面相觑。
“这……这小枪代表着什么?”
沈麦麦有些迟疑地问:“当兵?打仗?”
郭英和孙秋巧脸上原本的笑容淡去了几分,显然对这个结果不太满意。
郭英小声嘀咕:“女孩子家,抓这个……不太合适吧?”
孙秋巧更是直接皱起了眉头,问道:“这小枪是谁摆上的?怎么给小女孩摆这个东西呢?”
一旁的陈长江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妈,是我……我觉得挺好玩就摆上了,没想到曦曦真会抓这个……”
孙秋巧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
与两位女性的反应不同,陈守军和沈文山这两位当过兵的老战友,倒是看得开。
陈守军哈哈一笑:“我觉得挺好!女兵在部队里才吃香呢!又受照顾,岗位也好!”
沈文山也点头附和:“没错!守军说得对!而且现在女兵报名要求可高了,文化、身体素质都得过硬!
能当上女兵,那说明咱们曦曦将来肯定出类拔萃!
保家卫国,光荣!”
两位老爷子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又把气氛带动了起来。
抓周本就是图个吉利和热闹,大家笑过议论过,也就把这个插曲当作趣谈,继续享受着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
热闹过后,夜色已深。
众人各自回屋休息。
卧室里,沈麦麦轻轻拍着已经熟睡的女儿,脸上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忧虑。
她靠在陈长河身边,小声说:“长河,你说……曦曦她不会真要去当兵吧?”
“当兵不挺好的么?”陈长河笑道。
“可是……当兵打仗……多危险呐!”
“嗨——”
陈长河不禁乐了,揽住她的肩膀,笑着宽慰:“首先,抓周就是个仪式,一个游戏,说明不了什么。
你看她之前不也抓了印章、元宝吗?就是看哪个新奇好玩而已,当不得真。”
顿了顿,他又说道:“其次,就算是退一万步讲,她将来真想去当兵,如今是和平年代,哪有那么多仗要打?
更多的是在技术岗位、后勤岗位,或者成为科研型军官,安全得很。
再退一万步讲,就算真到了需要她那一代人上战场的时候。
我相信,到那时我们的国家必然已经足够强盛,军事实力世界一流。
真要有敌人敢来挑衅,受伤完蛋的也肯定是他们,轮不到咱们的战士吃亏。
总之,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吧……”
听着他的分析与安慰,沈麦麦心中的那点不安这才渐渐消散了。
她看着女儿恬静的睡颜,也觉得自己是想多了,不由得失笑:“也是,她才一岁,路还长呢。
将来想干什么,都由她自己选。
咱们只要把她养得健健康康、心里亮亮堂堂的,就可以了……”
接下来几天,陈长河的重心继续放在写论文上面。
10月10号。
办公室里。
陈长河写下了论文的最后一个句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从8月初到现在,两个多月时间,他在庄志宏的远程指导,黄聚山、洪犇、赵旭三人的协助下,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
论文的标题为《因果推断的革命:设计基础、识别策略与政策评估》。
内容系统性地阐述了基于研究设计而非单纯模型设定的因果推断新范式。
深刻剖析了双重差分法、断点回归设计以及工具变量法的理论基础、核心假设、应用边界及其在经济转型期政策评估中的巨大潜力。
文章不仅融合了国际前沿的计量思想,更紧密结合了国内经济改革的实际案例,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