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西暖阁内,炭火发出细微的噼啪声,与窗外渐起的春风相应和。天启皇帝朱由校目光炯炯地看着沈惊鸿,等待着这位亦师亦臣的知己,为他描绘大明未来的强国蓝图。
沈惊鸿走到那张巨大的大明舆图前,手指轻轻划过帝国的疆域,声音沉稳而清晰:
陛下,治国如医病,需先固本培元。这些年来,我大明如同一个久病初愈之人,先用猛药祛除外邪——建奴、蒙古、罗刹之患;又以金针度穴,疏通经络——整肃吏治,革新朝政。如今外邪已去,经络初通,正当固本培元,强健体魄之时。
他转身面向朱由校,目光坚定:这固本培元之策,臣以为当从三大根基着手:农桑、水利、道路。
一、 农桑为本: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陛下,民以食为天。我大明虽有万里疆土,然土地兼并严重,耕作之法千年未变。臣有三策:
第一,推广新式农具。臣已在辽东试制出一种深耕犁,可破硬土,增产量。当在全国设立农具坊,以成本价售与农户。
沈惊鸿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展开,上面绘制着各种新式农具的构造图。
第二,引进高产作物。臣已命水师从南洋带回番薯、玉米等物种,这些作物耐旱耐瘠,可在贫瘠山地种植。当在各省设立试种田,成功后大力推广。
朱由校仔细端详着图纸,连连点头:此物甚妙!若得推广,天下百姓皆可饱腹。
第三,重振农学。沈惊鸿继续道,当在各地设立农事学堂,聘请老农传授经验,格物院研究改良。臣建议编纂《大明农书》,将历代农学精华与新法并录,颁行天下。
朱由校拍案叫好,此事当立即着手。朕即命户部拨银五十万两,先在直隶、山东、河南等地试行。
二、 水利为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沈惊鸿的手指移到舆图的江河脉络上:陛下请看,我大明水系纵横,然多年失修。黄河屡决,淮河泛滥,长江淤塞。水利不修,则良田化为泽国,丰收转瞬成饥荒。
他取出一份详细的治水方略:
臣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急修险工。立即整治黄河险段、加固长江堤防,这些是悬在百姓头上的利剑。
第二,疏浚主干。动用军工,以三年时间疏浚大运河、整治淮河水系,重现漕运畅通,商贾云集之景。
第三,广修陂塘。在各地修建水库、水塘,既可防洪,又可灌溉。特别在北方,当大力推广坎儿井之法,解旱地之渴。
朱由校凝视着舆图,神色凝重:治水耗资巨大,工程浩繁啊。
陛下明鉴。沈惊鸿点头,正因如此,臣建议成立都水监,专司水利。以军工为主,民夫为辅,分阶段实施。同时,可发行水利债券,许商人出资,以未来税收偿还。如此,可不增百姓负担而办成大事。
朱由校眼中放光,以商资办国事,此策大善!朕明日就下旨,成立都水监,由你举荐能臣主持。
三、 道路为络:通则流,滞则腐
沈惊鸿的手指最后点在帝国的交通网络上:陛下,如今我大明道路,官道失修,驿传废弛。货物难通,政令难达。此乃帝国血脉不畅之症。
他展开第三份方案:
臣建议实施通衢计划:
首先,整修九条主干道。以京师为中心,辐射九边。路面采用碎石夯实,宽需三丈,可容四车并行。
其次,改革驿传。每三十里设驿站,不仅传递文书,更要成为商旅歇脚、货物中转之所。
最后,疏通商路。降低关税,统一度量,严厉打击路霸匪患,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
朱由校若有所思:此策甚好,然工程浩大,非数年之功可成。
陛下圣明。沈惊鸿道,故臣建议分步实施。先修通京畿至九边要道,确保军令畅通。再修东南财赋之地至京师之路,使漕粮、税银可快速运达。最后修通各省要道,形成网络。
四、 强国之基:教育为本,人才为要
说完三大根基之策,沈惊鸿话锋一转:然而,陛下,所有这些举措,都需要人才来执行。我大明如今最缺的,不是银子,不是土地,而是懂得新学、勇于任事的人才。
他提出了一项更为深远的改革:
臣建议改革科举,在进士科之外,增设实学科。考算术、格物、农学、水利等实用之学。中试者与进士同等待遇,分派各衙门任职。
同时,在各省设立实学书院,聘请格物院学有所成者任教。还要选派优秀学子出海游学,学习泰西各国之长技。
朱由校听到这里,缓缓站起身,在暖阁内踱步。窗外,夕阳的余晖洒进室内,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
惊鸿啊惊鸿,皇帝长叹一声,你这番谋划,是要为我大明再造乾坤啊!
他忽然转身,目光如炬:但这些举措,必将触动太多人的利益。整修水利,要动地方豪强的田地;改革科举,要得罪天下读书人;修路架桥,更要动用大量银钱。朝中那些清流,怕是要骂朕与你与民争利动摇国本
沈惊鸿深深一揖: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若因畏惧人言而踟蹰不前,我大明将错失这千载难逢的振兴之机。臣愿为陛下,为这天下苍生,担此骂名!
朱由校重重拍案,朕就与你,为这大明江山,搏一个朗朗乾坤!
他走到御案前,提起朱笔:
朕即下旨:
一、设劝农司,由你兼任总管,推广新式农具、作物;
二、设都水监,拨内帑银一百万两,整治黄河险工;
三、设通政司,专司道路修建,先从京蓟要道开始;
四、今秋乡试,即增实学科,录取通晓新学之士。
沈惊鸿跪地接旨:臣,领旨谢恩!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 深宫夜话
是夜,朱由校在乾清宫设宴,只召沈惊鸿一人。
酒过三巡,皇帝推心置腹:惊鸿,今日你所言,朕思之,实为强国之正道。然朕有一问:这些举措,需要多少年才能见效?朕...等得到那一天吗?
沈惊鸿放下酒杯,正色道:陛下正值春秋鼎盛,何出此言?若各项举措顺利,三年可见小效,市井繁荣,仓廪渐实;十年可期中效,百姓富足,国力大增;三十年...我大明必将超越汉唐,成为宇内第一强国!届时,陛下正值壮年,正好带领我大明,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
朱由校闻言大笑:好!朕就与你定下这三十年之约!
他忽然压低声音:太子教育一事,你也要抓紧。朕要你教的,不是一个只会读圣贤书的储君,而是一个懂得如何让这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明君。
臣明白。沈惊鸿郑重承诺。
六、 任重道远
离宫时,已是深夜。沈惊鸿乘坐马车返回府邸,脑海中已经开始规划具体的实施方案。
他知道,从明天开始,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些因改革利益受损的权贵,那些固守旧规的朝臣,那些不理解新政的百姓...所有这些,都需要他用智慧和耐心去化解。
但同时,他也看到了希望。一个锐意进取的皇帝,一个初步稳定的朝局,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些都是他推行改革的底气。
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不仅仅是为了延续大明的国祚,更是为了在这片土地上,播下现代文明的种子。也许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所有的梦想实现,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努力,都将让这个古老的国度,离那个光明的未来更近一步。
马车驶过寂静的街道,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沈惊鸿掀开车帘,望着夜空中的繁星,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决心。
强国之路,始于足下。而今天,就是他迈出的最坚实的一步。
回到府中,书房里的灯一直亮到天明。在跳跃的烛光下,沈惊鸿开始起草各项改革的具体细则。劝农司的机构设置、都水监的工程规划、实学科的考试科目...每一页纸,都可能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影响着这个帝国的未来。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棂时,沈惊鸿终于放下笔。他走到院中,深深吸了一口清晨的空气。
新的一天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也正在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