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十七年的春夏,对沈惊鸿与苏卿卿而言,是个人生命与家国命运紧密缠绕、剧烈波动的一段时光。
年初,当沈惊鸿年满十九,苏卿卿亦至十八岁时,这对因沈惊鸿坚持“后世养生观念”及内心对伴侣完全尊重的意愿而迟迟未行夫妻之礼的年轻人,终于在一种水到渠成的温情与郑重中,真正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亲密的存在。没有繁文缛节,只在某个静谧的夜晚,烛火摇曳下,沈惊鸿握住苏卿卿的手,眼中是褪去少年青涩后的深沉爱意与坚定担当:“卿卿,这些年,辛苦你了。往后岁月,风雨同舟,生死相依。” 苏卿卿脸颊微红,眸中却清亮如水,她反手握紧他,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份迟来的圆满,让他们的感情在乱世风雨中更添了一份沉静而坚韧的力量,成为了彼此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然而,新婚的缱绻尚未细细品味,外部世界的惊涛骇浪便已扑面而来。
北疆烽火与初露锋芒
三月初,蒙古河套部首领拱菟率五千骑突袭辽东大胜堡,借口是明军误杀其族人。若在以往,这等规模的入寇,边军即便能挡,也必是损失惨重,边境震动。但此次,驻防该区域的蓟辽总督麾下,恰好有一支换装了部分“惊鸿一式”步枪、并接受了新式火力操练的部队。
战报传至京城时,沈惊鸿正在内阁辅臣面前,为争取下一笔研发经费而据理力争。当塘马疾驰入京,高呼“辽东捷报”时,整个朝堂为之一静。捷报详述:守军依托加固的堡寨,以“惊鸿一式”超远射程和精准火力,于敌军冲锋阶段便给予大量杀伤,尤其集中火力射杀其前队指挥,导致敌军阵型大乱,后续骑兵冲击乏力。明军继而以配备刺刀的新军出城反击,竟一举击溃来犯之敌,斩首数百,追出数十里,拱菟仅以身免。
这份战报,无疑为沈惊鸿的新式军改提供了最有力的注脚。此前对他“靡费”的指责声浪,瞬间低落了不少。太子朱常洛在朝会上虽未多言,但眉宇间的振奋难以掩饰。沈惊鸿心下稍安,他知道,这只是小试牛刀,但证明了技术革新的方向是正确的。
东海波澜与宗主尊严
几乎与大胜堡捷报同时,来自浙江总兵杨宗业的紧急奏报也抵达京师:日本萨摩藩悍然入侵大明属国琉球,首里城陷落,国王尚宁被掳!
朝堂之上,群情激愤。尽管国库空虚,东南倭患记忆犹新,但宗主国的尊严不容亵渎。在沈惊鸿、徐光启等人的极力主张下,以及太子朱常洛的推动下,朝廷做出了强硬反应:不仅下令沿海加强戒备,更决定派遣一支由四十艘战船组成的水师舰队,前往琉球海域“宣示威德,严惩不臣”。这支舰队中,核心的几艘大福船经过初步改造,装备了由“精密制造局”生产的、射程更远、装填更快的改良型舰炮,部分陆战队员也配备了“惊鸿一式”步枪。这是大明新式武器首次成建制走向海洋,其象征意义和实际威慑力,远超以往。
天灾频仍与科技救灾
就在北疆东海战云密布之际,国内的天灾再次无情降临。
五月,福建特大洪水,建宁等府沦为泽国,溺毙近十万,灾后瘟疫横行。消息传来,沈惊鸿忧心如焚。他深知,在交通不便、组织效率低下的古代,大规模灾害意味着极其惨重的人道灾难。他连夜奋笔疾书,结合后世救灾经验,向朝廷上《赈闽疏》,提出了一系列超越时代的建议:
· 建立疫情监控与隔离点: 建议在灾区外围设立隔离区,对流动人口进行初步筛查,防止瘟疫随流民大规模扩散。
· 推广简易净水法: 明确提出“水需沸而饮”,动员官府和民间力量向灾民提供烧开的热水,并利用木炭、沙石制作简易滤水装置,减少水源性疾病的传播。
· 尸体快速处理与深埋: 强烈要求官府组织力量,尽快掩埋溺毙者尸体,并划定远离水源的集中埋葬区,标注记号,以防大疫。
· 以工代赈,疏导结合: 建议利用灾民劳动力,参与清理河道、修复官道、搭建临时居所等工作,以粮食或银钱支付,既恢复生产,又避免流民生事。
这些建议,其中不少违背了当时的习俗(如快速掩埋难以辨认的遗体),甚至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在朝中引起了巨大争议。但太子朱常洛力排众议,认为“沈卿所言,虽近酷烈,实为活人无数之良策”,下令福建地方官酌情施行。事实证明,凡能有效推行沈惊鸿建议的地区,疫情确实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控制,灾民死亡率显着下降。这虽未公开宣扬,却在务实派官员心中,再次刻下了“格物致知,亦可活人”的深刻印象。
地动山摇与人事浮沉
六月,陕西红崖堡大地震的消息传来,伤亡惨重,边墙倒塌无数。朝廷赈济乏力,沈惊鸿虽也提出了一些抗震救灾和快速重建的工程技术建议(如简易的夯土加固法、规划避震营地等),但远水难解近渴,只能扼腕叹息。
与此同时,朝局亦在动荡。吏部左侍郎杨时乔的积劳病逝,使得本就运转不灵的铨选系统几乎停摆,官员升迁阻滞,怨声载道。而徐州等地因饥荒引发的民变,更是敲响了警钟,显示帝国的内部矛盾已到了临界点。
国际棋局与学术星芒
在欧洲,西班牙与荷兰签订停战协定,荷兰崛起之势已显。这个消息通过往来商人传入大明,并未引起太多注意,唯有沈惊鸿和徐光启等少数有心人,从中看到了全球力量格局的微妙变化,更加坚定了加速海军建设和海外布局的决心。而西班牙总督仍在大明狱中,等待巨额赎金,这笔潜在的巨大收入,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各方势力的目光,也支撑着朱常洛和沈惊鸿推进改革的底气。
东林党一位重要人物的逝世,则让朝堂清流力量受损,党争局面更显错综复杂。
在这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内外交困中,沈惊鸿与苏卿卿这对年轻夫妻,相互扶持,各自奋战。沈惊鸿在前朝,以技术和实绩艰难地开拓着改革之路;苏卿卿则在后方,以医术和慈悲,践行着救死扶伤的信念,她的“慈幼医馆”和牛痘接种法,在灾难频发的年份里,更显珍贵。
夜深人静时,沈惊鸿常与苏卿卿分析时局,交换见解。他们深知,大明的沉疴非一日之寒,他们的努力如同精卫填海。但每当看到彼此眼中那份不变的坚定与温柔,便又觉得,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至少有人同行,便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正以自己微薄却坚定的力量,试图在原有的轨迹上,刻下属于自己的、指向光明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