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祭酒热情招待了亲家贾政。
女婿没了,只给女儿留下一个小外孙,贾家的权势,李家的家规,以及他如今的位子,都阻碍了女儿大归的可能。
他只能在贾家给女儿报节妇时,委婉请求贾家给予女儿和外孙生活的一定保障。
本来他和夫人是不担心这一点的。
外孙毕竟是荣国府二房长孙,按理二房的东西,不说继承大半,至少也是一半。
可二房还有一个宝玉。
那是亲家老太太和亲家太太的心头肉。
看贾老太太偏心亲家老爷的样子,他们不能不为女儿、外孙多做谋划。
好在结果是好的。
贾家老太太和亲家公贾政当着他的面,划了一点子产业给了女儿李纨。
那些产业于贾家可能不算什么,但在李祭酒看来,就很可以了。
是以亲家公带孩子们来拜年,他极其热情的招待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贾政朝李祭酒拱手,请求他把国子监用过的试卷,以后都分他家一份。
“……族学那边实不成样子。”
这是家丑。
但这家丑就跟蓉哥儿说的,满京城消息灵通点的,大概都知道了。
再遮着掩着反而难看。
“新请的两位先生都是进京赶考的举子。”
贾政今天也是带着蓉哥儿给的任务来的,“他们能进贾家族学教书是好事,可我贾家也不能误了他们。”
漂亮话还是要说的。
侄孙子小族长说,先生们若能从中破解国子监的教学方法,于贾家就是大善。
就算学不来人家的教学方法,拿来的题目,先生们自己解题破题的时候,当学生的定然也能跟着学点东西。
贾家要以诗礼传家,不能光学不练,一个个的连个考场都不进。
这也是贾政的痛。
所以,蓉哥儿一提,他就同意了。
“亲家你看,以后国子监出的各类题,能不能给我贾家抄一份?”
“哈哈哈,小事,好说!”
这对李祭酒来说,就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他没什么不同意的,“我这边有好的教案,回头也都给亲家拿一份。”
他外孙还在贾家呢。
贾家好,他外孙才能更好。
而且最迟明年,外孙也当开蒙了。
李祭酒应得特别痛快,他对席上乖乖用膳的宝玉道:“贤侄,如今读书读到哪里了?”
“回伯父,小子刚刚读完论语学而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何解?”
“……是说做人要善于反省。”
宝玉没想到,吃个饭,他还要回答功课上的事。
他放下筷子,站起垂手道:“正所谓‘不慎而始,而祸其终’,一个人若想一直保证自己的‘不失’,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为此,曾子给我们指了条明路,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每天都要进行反省。”
“细说说!”
李祭酒觉得这孩子回答得非常好,忍不住来了点兴趣。
宝玉:“……”
他看了看自己的老爹,发现老爹酒都有些醒了,一副也在等他回答的样子,只能道:“具体说来,就是每日反思三件事,第一,自己替别人谋事,有没有竭尽全力。若是整天就想着自己应如何偷懒,应付了事,就是不忠。
第二,与朋友相处时,自己答应别人的事情有没有做到。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人无信而不立,倘若答应别人的事情没有做到,就是言而无信。
第三……
第三是先生或前辈们所传授的做人做事的方法,自己有没有进行实践和印证。做人做事不能只在纸上谈兵,应当付诸于实践,只有通过自身的感悟,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好好好!”
李祭酒连连夸赞,“亲家这是家有麒麟儿啊!”
“过奖过奖,这孩子夸不得。”
贾政虽然连连摆手,但眼里是得意的。
几个孩子都像他。
“孩子说对了,说的好,就得夸!”
李祭酒很喜欢贾珠。
当初和贾家联姻,主要是因为他看好女婿贾珠。
那孩子不该那么早夭的。
李祭酒其实很看不上贾政,孩子哪是一味打压,一味喝骂就能教好的?
当初贾敬去道观,这亲家就把整个贾家读书的事全都压在了女婿身上。
要不然,他那么好的女婿,也不能在考中举人后,一个风寒就没了。
“难得贤侄小小年纪,就把三省吾身说得这般好,当夸,更当赏。”
说到这里,李祭酒朝自己的小厮道:“去,把老夫前日新得的端砚拿过来。”
贾政不会教孩子。
已经害他女儿孤苦一世了。
这要是再废了一个,那他外孙子以后可怎么办?
李祭酒担心自己的外孙再被贾政给教坏了。
伤仲永的事,古就有之。
难得宝玉小小年纪,聪慧有礼,他将来要是考出来,说不得兰哥儿的日子都能好过些。
于是这天,父子两个高高兴兴而来,又高高兴兴而回。
甚至因为李祭酒的热情,贾政还同意李纨带着兰哥儿住几日再回去。
他完全不知道,李祭酒的夸奖、送砚,主要还是想让他女儿在婆家的日子能好过些。
亲戚里道的,谁不知道贾老太太和王夫人把宝玉当眼珠子疼?
我夸了你家的宝贝蛋,你总得对我女儿和外孙好些吧?
这晚回家,贾母听到宝玉得了李祭酒的赏,也高兴坏了,拿着那个不算多好的端砚,看了又看,居然觉着比贾家库房里收藏的还要好。
当初李祭酒看好他们家珠儿,然后珠儿十四岁就进了学。
宝玉读书上的天份可比珠儿还好呢。
贾母搂着她的宝贝孙子,真是揉了又揉,夸了又夸。
王夫人一直等着他们父子回来,闻听李亲家说她儿子好,虽然也高兴,但主要高兴是她儿子好。
她一腔慈母心,也想把宝玉搂过来,可是在这荣庆堂,她一个当娘的,却也只有看的份。
待听到儿媳妇和兰哥儿还要在李家住两天,脸上的颜色就不太好了。
儿媳妇可是归婆婆管的。
就算李家要留人,也要先禀她一声。
老爷这般替她做决定……
王夫人不好怪贾政,就在心里怪起李家不知礼来。
只是李纨不在面前,她还只能憋着气在老太太稀罕宝玉,稀罕差不多的时候,跟他温声交待几句。
宝玉给她长脸了,王夫人就感觉贾政今儿就该到她的屋子了。
近来管家,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很多旧例上的事,都被免了,她一切都要重新熟悉。
是以,她借调了平儿。
但那个丫头……
王夫人感觉,因为侄女小产的事,并不尽心。
偏偏她又拿不着她的错。
一些需要外院拨付银子的事,平儿明明知道早被割了大半,也不提醒,就看着她的人被打回来。
王夫人那个气啊!
她指着贾政给她撑撑腰,让满府的人看看,她还是当家太太,谁知道紧赶慢赶的回去,屋子里还是冷冷清清,根本没有那人的影子。
“老爷呢?”
王夫人压着怒气问玉坠儿。
“老爷去了外书房。”
这一次玉坠儿回答得特别快。
“……请!”
想了一下,王夫人到底说了个请字。
她近来常感头晕心慌。
她得跟他说说,她这个婆婆还在家里忙上忙下,李氏那个做媳妇的,怎么能躲在娘家享福?
好歹李氏还挂名协理呢。
“……是!”
玉坠儿没办法,只能去请。
但此时,贾政却召了蓉哥儿说话。
他为族学办了一件大事,若不能第一时间跟这个侄孙子吹吹,那是睡觉都不安乐的。
“我已与李亲家说妥了,以后每月初一、十五,族学那边都可派人去国子监拿教案和试卷。”
“多谢叔祖!”
蓉哥儿太高兴了。
他和小师侄都是要进考场的。
“叔祖替族中办此大事,请受孙儿一拜!”
他站起来,深施一礼。
贾政心满意足的托住,“一家人,这本就是叔祖该做之事。”他总算说了一句该说的,“族学那边初九开学,各方面,你都可准备好了?”
“回叔祖,全都好了,先生已经就位,开学的时候,先生会摸底,差的进乙班,好些的进甲班,再差一点的,看各自的爱好,再行商量。”
“好好好!”
贾政摸摸胡子,“有什么办不了的,再跟叔祖说。”
“是!”
蓉哥儿看到门外有小厮探头,知道有事,忙起身道:“天不早了,打扰叔祖休息,孙儿告退!”
“唔~,去吧!”
贾政也看到了,他送蓉哥儿出门,这才问焦急等待的小厮,“何事?”
今日家中应该无事才对。
“太太有请,说是有重要的事,要与老爷商量。”
贾政:“……”
真有什么重要的事,在老太太那里不会说?
他拧了拧眉头,这才一甩袖子,默不作声的回荣禧堂。
今天宝玉表现的很好,他得脸的很,对王氏的那些恶感,不知不觉就消了些。
“什么重要的事,要大晚上的说?”
坐到主位上,接了丫环奉来的茶,看她们一个个的全都退了去,贾政的眉头又拢了拢。
“林家的老宅不是收拾出来了吗?”
王夫人也不是傻子,她先从贾政喜欢的林黛玉说事,“后儿她要回府,大后儿说是要请我们一大家子都去热闹热闹呢。”说到这里,她顿了一下,道:“我想着,这么多人过去,她一个小孩子,如何应付得来?就准备啊,让李氏先陪她过去,帮着支应着。”
这样啊!
贾政果然踌躇起来。
他答应李亲家,让李氏和兰哥儿住几天的。
如果后来就接回来……
“凤丫头如何了?”
贾政想了一下,到底提到了王熙凤,“她要是好些……”
“凤丫头那里……我也不好提了。”
说着,王夫人的眼睛便有些红起来,“李氏既然不得空,那就让尤氏过去吧!”
“……也好!”
贾政看她这个样子,就叹了一口气,“回头你跟老太太说一声,外甥女还小,这一大家子过去,家里确实该个人过去帮忙。”
他很欣慰王氏能想到这些。
老太太只顾高兴,只怕都忘了。
“是呢,我明儿就跟老太太提。”
尤氏不是标榜什么好嫂子,疼爱小姑子吗?
林丫头这么大的事,她都不知道帮一把,还要她这个舅母来说……
王夫人得意的很,“只是吧,还有一件事,宝玉难得能静下心来,抄书做学问,林家那边,老爷看,是不是就别去了?”
这?
贾政一时有些犹豫。
按他的意思,那肯定是让宝玉在家,好生抄书做学问的好。
可是一家子都去,只留他,老太太只怕都不能应。
贾政隐约感觉老太太是想外甥女能嫁进来。
对此,他很喜闻乐见。
当初老太太养史家湘云,虽说也有这方面的意思,但到底还含糊着,没过明路。
史家倒也不是不好,但是吧,湘云襁褓里,父母双亡,这命还是有些硬的。
再说了,相比于湘云,贾政当然更喜欢自己的外甥女。
“还是去吧!”
想了又想,贾政道:“要不然宝玉不开心,老太太也不能开心。”
到时候,就是他挨骂了。
“也就一天的时间,回头再敲打敲打,让他把那玩闹的心再收一收,必是行的。”
“……是,听老爷的。”
王夫人看贾政的样子,心中实在怒的紧。
这男人,只要遇到他老娘的事,那必是天下第一大事。
什么妻子儿女,那都是可以不顾的。
再说,贾政都能感觉到的事,她又如何感觉不到?
“还有件事,就是我那嫁进薛家的妹妹,过些日子,就要进京了。”
王夫人急需娘家人帮忙,“但老爷知道的,大哥又升了九省统制,顶多正月十五过后必是要走的。偏妹夫去的早,他们孤儿寡母的,您看,是不是我们家留他们一留?”
贾政:“……”
他并不想留。
外甥薛蟠那里还有一条人命案呢。
虽说他和大舅兄荐了贾雨村过去,已经帮着解决了,但那孩子显然不是良善之辈。
“我记得他们家在京中也有宅子吧?”
“……他们家的宅子年久失修的。”
王夫人的胸口忍不住又有些憋闷,却也只能道:“虽然已经派人来修了,但哪里能那么快?”
大哥也是让她留妹妹住到贾家来呢。
妹夫去后,外甥荒唐,不懂经济上的事,不知被人哄骗了多少。
让他们住进贾家,也是想借着国公府的名头,镇一镇那些掌柜的,“所以,我大哥的意思是……”
“那就先留着住几天。”
多大的事?
还非要说这半天?
还拿大舅兄压他?
贾政不喜薛家的皇商身份,直接起身,“你自己看着办好了。”
本来,他想给脸在这歇的,但现在嘛……
贾政直接就去赵姨娘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