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深提供的情报像一剂高效的抗生素,迅速帮助苏晚晴清除了“光年计划”肌体上的两处潜在感染源——“芯科微”被悄无声息地替换,那家德国备用供应商的亚太区总裁也被无限期推迟了合作洽谈。陈默团队的后续调查证实了周慕深信息的准确性,这非但没有让苏晚晴感到安心,反而让她对星耀资本无孔不入的情报网络产生了更深的忌惮。
每一次借助周慕深的力量,都像是在与魔鬼做交易,偿还的代价或许不在当下,但必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她无法预料的方式索求。陆寒琛那边,陈默依旧专业、高效,但苏晚晴能感觉到一道无形的、关于信息共享的界限。她与陆寒琛的同盟依旧牢固,却似乎缺少了某种纯粹的、基于绝对信任的透明度。
苏晚晴意识到,不能再完全被动地依赖任何一方。她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渠道,至少,要拥有一定的独立验证和风险评估能力。在征得陆寒琛原则上同意(他以安全为由,要求陈默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与监控)后,她开始动用苏氏自身的资源和人脉,谨慎地拓展情报网络。
她以“光年计划”寻求国际合作为名,接触了几家信誉良好的跨国商业咨询和安全顾问公司,试图从更正规、更透明的渠道,获取关于“诺亚生命”及其关联方的信息。同时,她也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几个背景干净、能力出色的心腹,让他们负责一些敏感度较低,但能接触到各方信息流的工作。
这个过程缓慢而艰难,如同在雷区中摸索前行。她知道陆寒琛和周慕深必然都注视着这一切,但她必须迈出这一步。将自身的安危完全系于他人之手的滋味,经历过一次,就已足够。
这天下午,苏晚晴几乎同时收到了来自两条渠道的警报。
先是她新接触的一家欧洲商业咨询公司,提供了一份初步的资信调查报告,指出“诺亚生命”基金近年来频繁投资或收购一些在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小型研究机构,其研究方向与“光年计划”所依赖的环境自适应与用户行为预测,存在令人不安的重叠度。报告末尾谨慎地提示,需要注意其潜在的“技术融合”意图。
几乎是前后脚,那个沉寂了数日的深网聊天室图标再次闪烁起来。
【∮】:看来你也没闲着。方向是对的,但深度不够。“诺亚生命”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技术融合。他们最近在频繁接触一些顶尖的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专家,似乎在研究一种基于环境暗示的、“非侵入式”的用户行为引导模型。想想看,如果你们的系统在“预测”你需求的同时,还能“悄无声息”地引导你的决策,那会是什么?是极致的服务,还是……完美的牢笼?
周慕深的信息,再次将威胁的层级提升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度。这已经超出了商业竞争的范畴,触及了更深的、关于人性与控制的黑暗领域。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陈默也面色凝重地前来汇报:“苏小姐,我们监测到,有不明身份人员正在通过非常规渠道,接触我们团队内部一位负责用户数据标注和清洗的初级分析师。对方开价很高,要求获取我们数据清洗的规则集和部分原始标注样本。”
数据清洗规则和原始标注样本——这正是构建那个“底层逻辑框架”(钥匙)和注入“偏见霉菌”的关键材料之一!
三方信息,指向同一个核心!威胁不再是潜在的,而是已经化身为具体的行动,伸向了“光年计划”最脆弱的数据根基。
苏晚晴立刻下令,让陈默控制住那名被接触的分析师,并顺藤摸瓜,同时加强所有数据接触点的监控与审计。
她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桌面上并排摆着的咨询报告、加密聊天界面以及陈默的紧急汇报,心中没有丝毫破解谜题的喜悦,反而充满了更深的寒意。
周慕深再次提供了关键预警,他似乎总能快人一步。他到底是如何掌握这些信息的?他在“诺亚生命”内部的那个“小投资”,究竟是什么?
而陆寒琛……他通过陈默展现出的反应同样迅速、专业。但他是否也早已知道“诺亚生命”在行为引导模型上的野心?他选择在什么时机、以什么方式告诉她?
自己新建立的信息渠道,虽然稚嫩,却也捕捉到了重要的方向。
此刻,她仿佛置身于一座由无数面镜子构成的迷宫之中(镜厅),每一个方向都映照出扭曲的、片段的真相,她能看到威胁的轮廓,却无法分辨哪一面镜子的影像最真实,也无法确定,在某一面镜子之后,隐藏的究竟是出口,还是举着枪的猎人。
她利用周慕深,陆寒琛庇护她却也保留她,而她自己也试图独立。三方势力在这片无形的战场上交织、碰撞。
苏晚晴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无论镜厅如何迷幻,她都必须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路。她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张工:
“张工,启动‘净化协议’。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全部数据标注规则和样本,进行一次彻底的重审与重构。”
她决定,从最根本的地方,加固她的城池。无论敌人来自何方,想要什么,她都不会坐以待毙。
这场暗战,进入了更复杂、更残酷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