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万的净利润,像一块沉甸甸、金灿灿的砖头,砸在了王龙飞和李强面前。两人对着账本上那个数字,激动过后,却陷入了更深的沉默。
钱,有了。怎么花?
“飞哥…”李强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声音带着兴奋后的虚浮,“这钱…咱…先还贷款?还是…先把咱俩的工钱结结实实补上?忙活一年,也该…”
王龙飞没立刻回答,手指无意识地敲着那本厚重的账本,目光扫过上面一项项触目惊心的支出和刚刚计算出的惊人利润。
“贷款要还,但不是全部。”他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规划感,“工钱…按之前说好的数,该补的补。但剩下的钱,不能分,更不能乱花。”
他翻开新的一页,拿起笔,在上面重重写下几个标题:
一、 应急储备金(必须留!)
二、 生产升级(迫在眉睫!)
三、 来年生产垫本(种子、肥、人工)
四、 贷款偿还(部分)
“首先,”他笔尖点着第一条,“留出十万,不动。应急用。天灾人祸,市场波动,手里没现钱,一夜就能回到解放前。”
李重重点头:“对!得留过河钱!”
“第二,生产升级。”王龙飞语气加重,“旧大棚,结构不合理,保温差,费工费料,推到重建!新的用钢架结构,覆双层膜,上卷帘机,配套滴灌!一劳永逸!这笔钱,不能省!”
“重建?”李强吸了口气,“那…那可不少钱啊!五亩全推了?”
“不全推。”王龙飞早有规划,“先推两亩最破的,建新的示范棚。剩下的逐年改造。新棚不光种菜,开春就育苗!黄瓜、番茄、辣椒苗!除了自用,多余的卖苗!又是一笔收入!”
“卖苗?”李强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咱育苗有经验!肯定好卖!”
“还有,”王龙飞继续道,“新棚空地、沙棘园空地,不能闲着。套种快生野菜,荠菜、马齿苋,周期短,见钱快,不耽误主业。枣园那边,光靠收乡亲们的不是长久之计,品质不稳。得选块好地,自己建一片标准化种植园,从根上控制品质和成本。”
“自己种枣树?”李强咋舌,“那…得等好几年才结果啊!”
“等得起。”王龙飞目光深远,“现在投入,是为将来打基础。标准化管理,产量、品质、成本都可控。这才是真正的产业。”
他笔尖移到第三条:“开春的种子、肥料、地膜、基础人工…预留八万垫本。不能等赚了钱再买,农时不等人。”
最后,他才看向贷款:“剩下的钱,先还掉利息最高的那部分贷款,减轻压力。本金…慢慢还。”
一笔笔算下来,五十万的利润,像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被分配得明明白白,甚至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李强看着那迅速缩水的数字,咂咂嘴,有点肉疼,但没反驳。他知道,王龙飞是对的。这些钱,每一分都必须花在刀刃上,才能换来更长远的未来。
“对了,”王龙飞像是想起什么,又在纸上补充,“新棚里,划出两分地,试种彩椒。黄的、红的、橙的。不为卖鲜菜,为以后做彩色辣椒酱试水。一步步来。”
希望,有时不是把钱揣进兜里的踏实,而是把钱花出去的魄力。它藏在未雨绸缪的储备里,藏在对落后产能的淘汰里,藏在对未来市场的铺垫里,藏在每一个看似冒险却深思熟虑的投资决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