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冷机和光电分选仪的投入,像给狂奔的野马套上了缰绳。鲜枣的损耗率降下来了,分拣效率提上去了,特级枣的品相和口碑更稳了。但王龙飞心里的那根弦,却绷得更紧了。
设备贷款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账本上,鲜枣的销售季节却一天天在流逝。北方的秋风越来越凉,树上的枣子渐渐由青转红,再由红变软,最佳的鲜食期眼看就要过去。
“飞哥,”李强看着光电分选仪吐出来的、品相稍次但依然甜润的大量“优级”和“普通”枣,有些发愁,“鲜枣…快下市了。这些枣,光电分出来是快,可…卖不完啊!囤库里,空调电费都烧不起!”
王龙飞没说话,捡起一颗“普通”枣。枣子个头不大,颜色略花,但肉质饱满,甜度丝毫不差。这些枣,做鲜食卖相不够,直接扔掉又太可惜。
“不能光靠鲜卖。”他捏着那颗枣,眼神沉静,“季节性强,风险大。得做深加工,把枣的价值吃干榨净,还能错峰销售,拉长盈利期。”
“深加工?”李强眨巴眼,“做啥?枣干?蜜枣?那…又得投设备吧?咱哪还有钱?”
“从小做起,土法上马。”王龙飞语气果断,“先试!试成了,再考虑设备。”
他们清出磨坊一角,支起大锅土灶,搬出之前做果酱的真空罐和封口机,开始了又一次的“土法实验”。
第一锅试做蜜枣。按着网上搜来的古法,枣子清洗、划纹、浸泡、糖煮、烘烤…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控制火候和时间。失败了好几锅,不是煮烂了,就是甜得发齁,或者保存不住。
“黄土坡老农”远程指导:“糖煮火候是关键,文火慢浸莫沸腾。烘烤需低温慢烘,急火易焦苦。可尝试真空包装,延长保质。”
两人调整工艺,降低煮制温度,延长糖浸时间,用自制土烤箱低温慢烘。终于,一锅色泽棕红、晶莹剔透、软糯香甜的蜜枣做了出来。真空包装后,品相诱人。
接着试做枣干。鲜枣切片,尝试自然晾晒、土烤箱烘烤、甚至借用邻居的食品烘干机。对比后发现,烘干机效率最高,品质最稳定,但耗电;自然晾晒受天气影响大,易落灰;土烤箱费人工,控温难。
“烘干机…得买。”王龙飞看着对比样品,下了决心,“小型的,投入还能承受。长期看,值。”
又一笔开销出去了。小型的食品烘干机到位,调试,试运行。切片的鲜枣在机器内均匀受热,慢慢失去水分,变成皱巴巴却甜度浓缩的枣干,效率比土法子高了不知多少。
他们还试着用品相最次的枣熬制枣酱,过滤掉枣皮和核,得到细腻浓稠、枣香浓郁的酱体,灌装杀菌,成了抹面包、冲饮品的佳品。
每一样试制品,王龙飞都先寄给“黄土坡老农”和几位核心老客户品尝,收集反馈,不断调整配方和工艺。
网店上,悄然增加了新
【本味农庄·古法蜜枣】 限量预售,强调无添加、慢火熬制。
【本味农庄·原味枣干】 分烘干和晒干两种,价格不同。
【本味农庄·浓枣酱】 尝鲜价,赠送小勺。
文案依旧朴实:鲜枣季尾货深加工,尝试产品,风味独特,量少慎拍。
视频里,记录了土法试验的笨拙和失败,以及最终成品的欣喜。没有遮掩试错成本,坦诚得让人心疼。
标题带着探索的忐忑:《鲜枣季将过,试做深加工!蜜枣、枣干、枣酱…土法摸索,求轻喷!》
老客户们反响热烈:
“蜜枣看着就好吃!童年味道!”
“枣干泡水喝养生!已下单!”
“博主啥都敢试!支持!”
“枣酱抹馒头绝了!求量产!”
“深加工好!四季都能卖!”
订单量虽然不如鲜枣爆发,但稳定增长,利润率反而更高,因为原料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耐储存,销售周期长,缓解了鲜枣季的集中压力。
王龙飞把深加工的收益单独记账,看着那笔虽然不大却在稳定增长的数字,心里稍稍松了口气。设备贷款的还款压力,似乎找到了一条分散的路径。
“飞哥,”李强嚼着自制的枣干,含混不清地说,“这玩意儿…还真行!烂地里的次果,变废为宝了!就是…太费人工了!熬酱切枣片,累死个人!”
“嗯。”王龙飞看着烘干机嗡嗡工作的指示灯,“这只是开始。如果销量上去,还得考虑更自动化的去核机、切片机…但前提是,市场得认咱们的东西。”
希望,有时不是一味追求鲜货的快钱,而是将季节的馈赠,通过智慧和汗水,转化成更持久的价值。它藏在深加工的探索里,藏在一次次失败的尝试里,藏在将残次品变为宝藏的转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