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器转起来了,人手也勉强够用了,积压的订单一点点被消化,发货速度终于跟上了暴涨的需求。王龙飞和李强刚觉得能喘口气,新的烦恼又悄然而至。
这天晚上,昏黄的灯光下,炕桌上摊开的账本比以往更厚了。除了往常的收入支出,还多了好几张密密麻麻的草稿纸,上面写满了各种数字和算式。
王龙飞捏着笔,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疙瘩,对着账本和草稿纸反复核对。李强凑在旁边,脸色也跟着越来越凝重。
“不对啊…飞哥…”李强指着账本上“本月结余”那栏数字,声音发虚,“这…这数不对吧?咱这月发了快两千单!是上个月的三倍!怎么…怎么赚的钱…还没上个月多?!”
王龙飞没吭声,笔尖在草稿纸上重重划过几个数字。他一项项拆开算给李强听:
“发货量是上个月三倍,没错。但成本呢?”
“电费,新机器一开,翻了两番还多!”
“包装耗材,真空袋、泡沫箱、冰袋…用量是五倍!”
“快递费,虽然谈了价,但总量太大,支出惊人!”
“人工费,现在每天固定有七八个人干活,工钱伙食…是大头!”
“还有…”他顿了顿,声音更沉,“损耗。机器调试废的料,新手操作不当的损耗,运输破损的赔付…这月特别多。”
他每说一项,就在草稿纸上划掉一笔对应的收入。最后,那个原本看起来还不错的“总收入”数字,被层层剥掉成本后,剩下的“净利润”,竟然真的比上个月辛苦经营时还要薄!
“这…”李强张大了嘴,半天合不拢,脸皱成了苦瓜,“合着…咱忙死忙活,扩产增效,发更多货,得罪更多人…到头来…就赚了个热闹?!图啥啊?!”
一股说不出的憋闷和委屈涌上心头,李强一屁股瘫坐在炕沿上,眼神发直。
王龙飞心里也堵得难受。他原本以为,上了机器,加了人手,订单量上去,利润自然会水涨船高。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规模上去了,成本以更快的速度飙升,管理难度倍增,最后落到手里的,反而更少了。
“账不能这么算。”沉默良久,王龙飞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扩产投入大,这是阵痛期。机器折旧、贷款利息、人工学习成本…这些都摊薄了短期利润。但长远看,产能上来了,口碑稳住了,市场占住了,往后成本摊薄,会好起来的。”
话虽这么说,但他心里也没底。眼前的窟窿是实实在在的。
“那…那眼下咋办?”李强哭丧着脸,“总不能一直赔本赚吆喝吧?贷款要还,电费要交,工钱要开…咱扛不住啊!”
“降本。增效。”王龙飞吐出四个字,眼神锐利起来,“账得算得更细。”
他拿过一张新纸,重新列项:
“电费:错峰生产,夜里低谷电价时多开机器?”
“耗材:有没有更便宜的替代品?批量采购还能不能压价?”
“人工:优化流程,减少窝工?绩效挂钩,干得好多拿?”
“损耗:培训加强?质检前移?破损责任到人?”
“定价:…是不是太低了?能不能微调?”
两人头碰头,一项项抠,一分分算。过程枯燥又磨人,像从石头缝里榨油。
李强负责去和耗材供应商磨嘴皮子,软磨硬泡,又压下来一点价;研究电价政策,调整了生产时段;还琢磨出一套简单的计件加奖励办法,提高打包效率。
王龙飞则重新核定了每样产品的成本,把之前忽略的机器折旧、贷款利息、管理成本都摊进去,得到了一个让他心惊的“保本价”。对照现在的售价,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可怜。
“得涨价。”他艰难地开口,“微涨。不然撑不住。”
李强有点犹豫:“老客户…能接受吗?会不会骂咱飘了?”
“实话实说。”王龙飞下定决心,“把成本摊开算给大家看。愿意支持的,我们感激;觉得贵的,也不强求。”
晚上更新视频,王龙飞没剪辑太多内容,只是把那张写得密密麻麻的成本分析草稿纸(隐去了具体数字)拍了出来,坦诚地讲述了扩产后的成本压力和两难境地。
标题很直白:《发货量翻倍,利润却下滑!成本账算懵了!不得不微调售价,望理解!》
评论区出乎意料地平和:
“博主实诚!成本透明好评!”
“确实不容易!理解支持!”
“微涨可以!品质守住就行!”
“建议搞个会员价或者满减优惠?”
“博主挺住!寒冬过去是春天!”
“黄土坡老农”发来长语音,语气带着赞许:“娃们账算细了,是好事。粗放经营死路一条。成本控制是持久战,点滴节约汇成河。涨价需谨慎,可推新品高质高价,老品微调,给客户过渡期。会员制、捆绑销售亦可尝试。”
王龙飞仔细听着,心里有了底。
第二天,网店价格进行了微调,同时推出了几个新品组合套餐,增加了会员积分抵扣和满额包邮的优惠。
订单量短暂波动后,很快又恢复了稳定。真正的老客户并没有离开,反而因为他们的坦诚和努力,增加了信任。
希望,有时不是轰轰烈烈的扩张,而是精打细算的坚持;不是利润的暴涨,而是风险的管控。它藏在每一分成本的抠索里,藏在每一次定价的权衡里,藏在与客户坦诚相待的信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