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炎热持续,但“本味农庄”的工作重心,在稳步推进马勃菌深度研发和各项春播作物田间管理的同时,悄然向一个新的、却与现有产业环环相扣的领域拓展——规模化蚯蚓养殖。这个想法的萌生,源于李静对农庄内部物质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天傍晚,王龙飞和李静在巡视完沙棘园后,站在堆肥区附近。眼前是堆积如山的菌菇废料(主要是出菇后的废菌糠)、鱼塘清淤时挖出的部分富营养底泥、畜禽养殖区的粪便以及田间收集的部分秸秆。这些农业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成为环境的负担;但如果利用得好,则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龙飞,你看这些,”李静指着眼前的“废物山”,“菌糠富含菌丝残体和中微量元素,塘泥和畜禽粪便有机质含量高,秸秆碳氮比合适。它们混合发酵后,是上好的有机肥原料,但腐熟周期长,养分释放慢。我在想,我们能不能引入一个‘生物加速器’,让这些废弃物的转化更高效、价值更高?”
王龙飞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你是说……养蚯蚓?”
“对!”李静眼睛一亮,“蚯蚓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用这些发酵好的物料养殖蚯蚓,至少有三大好处:第一,蚯蚓取食、消化、排泄的过程,能将这些有机物转化为更易被植物吸收、富含腐殖酸和有益微生物的蚯蚓粪,这是顶级的有机肥,肥效温和持久,还能改良土壤团粒结构。第二,蚯蚓本身是优质的高蛋白活体饲料,可以用于补充鱼塘的饵料,或者作为林下养鸡的蛋白质来源,减少外购饲料依赖。第三,这个过程能大量、快速地消纳农庄自身产生的废弃物,形成‘种植-养殖-废弃物-蚯蚓-肥料\/饲料-再种养’的内部闭合循环,降低成本,提升生态效益。”
王龙飞越听越兴奋,用力一拍大腿:“好主意!这可是真正的变废为宝,绿色发展!静,你赶紧拿个具体方案出来!咱们说干就干!”
李静的行动力一如既往。她连夜查阅资料,结合农庄实际情况,很快拿出一份详细的 “本味农庄蚯蚓养殖项目可行性方案与初步实施规划”。
方案核心要点如下:
1. 物种选择: 推荐引进适应性广、繁殖快、处理能力强的“太平二号”赤子爱胜蚓。
2. 饲料制备: 将菌糠、塘泥(需晾晒消毒)、畜禽粪(需充分发酵腐熟)、粉碎秸秆按一定比例混合,调节碳氮比和湿度,进行二次发酵,制成适合蚯蚓取食的基料。
3. 养殖模式: 初期采用露天垄养与简易棚内箱养相结合的方式。露天垄养成本低,适合大规模处理废弃物;棚内箱养便于环境控制(遮阴、保湿、防天敌),适合精细化管理和高密度繁殖。养殖床铺设透气性好的材料,定期喷水保持湿度。
4. 选址: 利用农庄边缘一片排水良好、略有遮阴的闲置空地。
5. 效益分析: 主要产出为蚯蚓粪有机肥和蚯蚓活体。蚯蚓粪优先满足农庄内部沙棘园、大棚蔬菜、育苗基地使用,替代部分化肥,提升产品品质;剩余可考虑包装销售。蚯蚓活体用于补充鱼饵和鸡饲料。
方案在核心团队会议上一致通过。赵大虎主动请缨,负责带领两个人牵头这个新项目。“这活儿好,接地气,还能把废料变宝贝,我乐意干!”赵大虎摩拳擦掌。
说干就干。清理场地、修建简易垄床、定制养殖箱、联系引种……各项工作迅速铺开。李静负责技术总指导和饲料配比把关,赵大虎带着人负责具体操作。首批蚯蚓种苗很快运送到了农庄。
引种那天,颇有点仪式感。李静仔细检查了基料的湿度、温度和ph值,确认达到最佳状态。赵大虎和小工们小心翼翼地将一团团红褐色的、充满活力的蚯蚓种苗均匀地撒在铺好基料的养殖床表面。蚯蚓们迅速钻入基料中,开始了它们“生态系统工程师”的工作。
接下来的日子,赵大虎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些“小功臣”。每天查看温湿度,适时喷水,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和取食进度。李静定期来采样,检测基料的转化情况和蚯蚓的生长状况。
半个月后,当赵大虎小心地扒开一层养殖基料时,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喜不已:原本粗糙的混合物,已经变成了颜色深褐、质地疏松、散发着泥土清香的颗粒状物质——这正是初成的蚯蚓粪!而蚯蚓的数量明显增多,个体也更加肥壮。
“成功了!静丫头,你看!这蚯蚓粪,多好!”赵大虎抓起一把,兴奋地对前来查看的李静说。
李静用手指捻了捻,满意地点点头:“疏松,没异味,好!大虎哥,管理得不错!继续观察,等这一批基料大部分转化完成,就可以考虑分离蚯蚓和蚯蚓粪了。分离出来的蚯蚓,一部分扩大养殖,一部分可以尝试投喂鱼塘了。”
首次投喂鱼塘活体蚯蚓那天,韩立春特意捞了几条草鱼观察。鱼儿对这活蹦乱跳的高蛋白美味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抢食踊跃。“好东西!这比单纯喂饲料强,鱼肯定长得更健康!”韩立春赞不绝口。
蚯蚓养殖项目的顺利开局,为“本味农庄”的生态循环拼图补上了关键一环。它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部分废弃物的出路问题,开始生产高价值的有机肥和蛋白饲料,更重要的是,它生动地诠释了“循环农业”、“变废为宝”的理念,让农庄的每一个成员都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生态农业的内在逻辑和长远价值。
王龙飞站在初具规模的蚯蚓养殖区旁,看着赵大虎忙碌的身影,闻着空气中淡淡的泥土芬芳,对身边的李静说:“静,这个项目添得好!咱们这农庄,越来越像个能自己‘转’起来的有机体了。废物少了,成本降了,地力还能提升,一举多得!”
李静微笑着点头:“是啊,农业的本质,就是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做得越符合自然规律,它回馈给我们的就越多。”
夕阳下,沙棘园绿意盎然,菌菇棚运转有序,鱼塘波光粼粼,新辟的蚯蚓养殖区生机勃勃。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