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的离开,在“本味农庄”激起的涟漪,比预想中要持久一些。最初几天,鱼塘边少了那个安静记录数据、时而与韩立春低声讨论的身影,连增氧机的轰鸣声都显得格外单调。王龙飞经过塘埂时,总会下意识地看向那间小小的看护房,仿佛下一秒那个扎着马尾、眼神专注的姑娘就会推门而出。
韩立春肩上的担子重了不少。虽然李静留下了详尽的操作手册和数据模型,但实际的日常监测、投饵调控、水质微调,都需要他亲力亲为,水生虽然勤快,但在技术判断上还差得远。韩立春明显更忙了,但也更拼了,他似乎憋着一股劲,要把鱼塘管理得比李静在时更好,不辜负这份托付。
王龙飞将更多精力投向了农庄的整体规划和外部拓展。与“食之本”的合作步入正轨,首批定制沙棘原浆和特级鸡蛋获得了高端市场的良好反馈,秦悦那边已经提出了增加订单量的意向。网店的运营在张小梅的打理下稳中有升,老客户黏性很高。但王龙飞清楚,不能只依赖现有渠道。他开始频繁往返于县市,接触新的潜在合作方,考察农产品加工设备,为未来的深加工做准备。
李强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总管”,内部生产调度、人员安排、物资采购,忙得脚不沾地,嗓子总是沙哑的,但眼神里的干劲却越来越足。赵大虎几乎长在了地里,沙棘和枣树的长势、病虫害防治、土壤墒情,他都要一一过问,记录的数据本又厚了好几册。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忙碌着,仿佛李静的离开只是一段小插曲。但某些瞬间,那种若有若无的缺失感又会悄然浮现。比如,当鱼塘某组数据出现微小波动,韩立春会下意识地想找李静讨论;当王龙飞看到一份关于智能农业的前沿报告时,会想起那个对新技术充满热情的姑娘;甚至吃饭时,春燕都会嘟囔一句“静丫头最爱吃这个炒鸡蛋了”。
李静也会在深夜忙完论文修改后,点开农庄的监控视频,看着熟悉的塘面在月光下泛着微光,看着凌晨就已亮起的办公室灯光,心里酸酸涩涩的。她会在微信群里看到大家分享的日常:韩立春拍的新测的水质数据、李强抱怨又买到了贵的饲料、赵大虎拍的挂满幼果的沙棘枝、张小梅截图的后台好评、甚至春燕做的丰盛晚餐……她总是认真地看着,偶尔回复一句“数据正常,韩哥辛苦”、“强哥砍价厉害”、“果子长得真好”、“想吃春燕姐做的饭了”。
她与王龙飞的私聊界面,对话停留在她到达学校后报平安的那条。她没有再多发什么,他也没有主动问。两人似乎有一种默契,都知道对方在为什么而努力,也都明白,此刻的沉默,胜过千言万语的客套。只是,王龙飞会默默给李静分享的、关于水产养殖最新技术的朋友圈点个赞;而李静,也会仔细阅读王龙飞偶尔更新的、关于农庄规划和行业思考的简短文字。
时间在忙碌中悄然流逝。答辩日期越来越近,李静的压力与日俱增。而农庄这边,也迎来了一轮新的挑战。夏季的暴雨不期而至,鱼塘水位暴涨,韩立春和水生冒着大雨加固塘埂、检查排水,几乎一夜未眠。沙棘园出现了罕见的虫害,赵大虎带着人连夜调配生物药剂进行喷洒。大棚的通风系统在雷雨中出了故障,李强顶着闪电抢修。
这些困难,都被农庄的众人一一扛了过去。没有李静在,他们似乎更加团结,也更加坚韧。王龙飞在暴雨夜和众人一起巡塘堵漏,在虫害发生时和赵大虎一起研究防治方案。他沉稳的指挥和身先士卒的行动,给了团队莫大的信心。
李静在视频通话里看到大家略显疲惫却斗志昂扬的脸,听到他们用轻松的语气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既心疼又骄傲。她知道,农庄在她离开的日子里,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在风雨中变得更加结实。她也在导师的指导和无数次修改后,顺利完成了答辩,论文获得了优秀评价。
答辩结束的那天下午,阳光很好。李静走出教学楼,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拿出手机,点开那个熟悉的头像,犹豫了片刻,输入了一行字:
“王老板,我答辩结束了,一切顺利。农庄最近还好吗?”
几乎是在信息发出的瞬间,对话框顶端就显示了“对方正在输入…”。几秒后,王龙飞的回复跳了出来:
“恭喜!就知道你没问题。农庄挺好,刚扛过一场大雨和虫害,有惊无险。大家都盼着你回来。”
后面还跟了一张照片,是雨后初霁的农庄,天空湛蓝,沙棘果上挂着水珠,格外鲜亮。照片一角,是韩立春和水生正在检查鱼塘增氧机的背影。
李静看着照片,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多日来的紧张和疲惫仿佛一扫而空。她回复道:
“真好。等我处理完离校手续就回去。很快。”
“好,路上小心。等你。”
简单的对话,却仿佛有暖流穿过屏幕,将相隔两地的牵挂紧紧相连。静水流深,他们都在各自的战场上奋力前行,为了更好的重逢,也为了那个共同守护的“本味”梦想。短暂的别离,没有冲淡什么,反而让某些情感沉淀得更加清晰、更加坚定。